《社会学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ppt(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第一节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什么是社会化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问题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问题第四节第四节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任何社会都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与和建设。因此,社会学必须考察:人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个体的人格和角色技能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怎样培养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人格和角色?如此等等,都与人的社会化相关。一、社会化的定义 从狭义的社会化到广义的社会化从狭义的社会化到广义的社会化狭义社会化:人接受社会文化从
2、“生物人”变“社会人”,并被社会认可的过程。广义社会化: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变“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社会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人的一生。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三种理解“社会化”的角度:A、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社会化研究中的文化学派。B、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社会化研究中的心理学派或社会心理学派。C、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使得人变得具有社会性,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
3、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及冲突论以上三种研究视角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成为社会学内部研究社会化的研究工具。社会化的定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二、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3.发展社会化4.逆向社会化5.再社会化(以上具体内容参见教材83-84页)与教材稍有不同的另一种分类方法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可分为两大阶段和三大类型。1 1、基本社会化
4、(预期社会化、一级社会化、初始社会化)、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一级社会化、初始社会化)指儿童在进入成人前,为承担正式的社会角色做准备指儿童在进入成人前,为承担正式的社会角色做准备时期的社会化时期的社会化 主要任务:学习基本生活技能、交际语言、社会规范、内化文化与角色、形成个性人格和完美的自我q婴儿期(13):学习语言q幼儿期(36或7):游戏玩耍(学习社会角色)q学龄初期(6、712):重大转折时期,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度,抽象思维逐步形成q少年期(1315):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q青年初期(1528):延长趋势,“心理上的断乳期”,生活范围扩大,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2、
5、继续社会化(二级社会化)继续社会化(二级社会化)指个人在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继续深入社会化的过程q青年继续社会化:工作角色社会化q中年社会化:必要性(科技发展、新的角色)、内容q老年社会化:去生理化、去社会化(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发生改变)、对待死亡q中年和老年社会化由于个体世界观的定型,同时相对于青年来说,由于其接受新事物速度的缓慢,易产生代沟代沟3 3、再社会化、再社会化 使个人改变以前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建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与行为的过程主动与被动 再社会化通常发生在戈夫曼所说的全面控制机构(total institution)中:为了基本改造一个人的人格、价值观和自我认同,把一个人一
6、天24小时完全监管和控制在某个独立封闭的地方。监狱、军队、等等n三、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三、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n1、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理论、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理论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每个人独特的“人格”。“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人格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情感(感觉与感情)”。简单地说,“人格”就是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自我意识是个体关于“我是谁”的看法和判断,它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婴儿刚出生没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n
7、A、库利“镜中我”理论nB、米德“角色扮演”(或称“角色置换”)理论nC、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潜意识)nD、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同危机)nE、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nF、柯尔伯格道德的发展n(注:A-D参见教科书91-94页;E-F参见教科书103-104)n2、生命历程理论、生命历程理论 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认为个体的生命历程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在考察个体生命历程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2)生命间的相关性 3)生命事件的时间安排 4)人的能动性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n 作为
8、生物个体的人经过社会化,能够成为具备社会知识、掌握社会规范的社会人,需要一定的生物条件,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人的。n。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条件:大脑大脑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较长的生活依赖期:(教材86-87页)二、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外界社会环境条件(社会化因素、场所)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1)家庭n童年期儿童主要在家庭中度过,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n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n家
9、庭是人最早建立的社会关系。从儿童一出生家庭就赋予他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地区在内的多种社会特征,都将对他日后的社会化发生有力的影响。家庭在社会化中的重要性:童年期关键;特殊的社会化场所;情感和爱父母:父与母的作用不同;教养方式(溺爱、严厉、放任、民主型)祖辈:传统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子女数目、出生顺序兄弟姐妹扮演同伴、竞争者、朋友角色(2)学校n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n学校长期的系统教育对儿童的行为模塑在现代社会中无以替代。n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这里进入了社会结构,扮演学生、同学朋友等社会角色
10、,并在课堂和其它公共空间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n(减少对家庭的依赖,学习知识与技能;隐蔽课程:微型社会,将各种特定角色、身份呈现在人们面前;筛选作用)(3)同辈群体n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n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n1)同辈群体认同感很强。n2)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独特的亚文化。n3)同辈群体的社会化是非强制的,在对其成员给予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中自然而然地实现。4.工作单位n社会化、社会地位确立n检验成果的场所n职业背景是成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n工作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n人们在工作条件、工作经验
11、和他们所持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n企业文化与个人行为的倾向性5.大众传媒:n大众传播(广播、电视、网络、报纸、书籍、杂志等)在现代社会中对人的社会化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n电视对人社会化的积极作用积极作用:它使人们有效地了解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促使人们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n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儿童社会化的消极影响消极影响:n1)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侵犯行为。2)电视影响儿童学习潜力,缩短儿童注意力的间隔时间,限制他们的语言能力。3)电视防碍人们积极地思考。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n 1、儿童社会化的问题n 城市的儿童社会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娇惯、过分容忍一些行为,消费重心主要在
12、儿童身上,众星捧月,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养育方式导致发育缺陷。n 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n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n“小留学生问题”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问题 n2、青春期问题n 人进入青春期以后,基本上进入到从他人导向为主到自我导向为主,从依附到自主的社会化进程。但对青少年而言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复杂性和矛盾的,出处存在危机和困惑。因此,有人称这一阶段为“危险期”。在现代社会青春期问题增多,其主要原因在于:n(1)生理成熟与社会成熟的不平衡。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因此,如何自主、独立地判断是非和建立良好地社会关系,如何言行一致,以怎样的人为学习的楷模等问题,使
13、他们在憧憬中显得朦胧,迷惘。苦恼和不安。这种行为与心理上的游离和不确定性,为其社会化增加了难度。n(2)与青春期提前的同时,结婚年龄推迟了,从形成熟到结婚往往相距10年以上,即在性成熟与社会性成熟之间产生明显的不平衡。二、虚假社会化与真实社会化的冲突 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生活在这里的人几乎都成为某一种媒体的俘虏。传媒提供的信息有好的有坏的东西。传媒在给青少年提供的文化中虽然不乏健康向上的内容,但社会上流传着许多介于黄色边缘和灰色,甚至是非法充满暴力和色情的电影、电视、杂志、画报、录像带等等这些反文化的糟粕,对青少年成长具有严重的危害。n 传媒把教师和家长辛辛
14、苦苦构筑起来的正统的价值观冲击得摇摇欲坠,代之以各种各样的虚构和不现实的英雄形象(从高僧、侠女到江洋大盗,尤其是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色情、恋爱、婚姻等),有些甚至是反文明的,反社会的。n 传媒使这种虚假的形象认同代替了对社会价值和规范的认同。由此,所达到的社会化不是真正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社会化,而是一种虚假的社会化。对青少年进入成年以后的继续社会化埋下了隐患。三、中老年危机:自我导向的不断校正的中老年社会化三、中老年危机:自我导向的不断校正的中老年社会化n在青少年由他人导向转向自我导向的社会化过程中,充满了艰辛、荆棘与冲突、矛盾,但是又是人生中必经的一个关键环节。即使青少年社会化已经顺利完成,但人
15、生今后仍需继续社会化。社会化贯穿于人生的始终。这是现代社会对个人提出的要求。大量的经验现象和学术研究表明,人进入成年期以后还会有中年危机。n人大约1825岁左右进入成年期。从习惯上把人生40岁左右到退休成为中年期。大多数人的基本社会化在青年期就已经完成,而且形成了一种核心身份和主要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化的结束。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中年人继续社会化任重道远。成家、立业和知识更新是中年社会化面临的重要任务。不适、矛盾和冲突由此而来。1、中年危机与自我校正的继续社会化n中年人年富力强,具有比较丰富的人生、工作经验,情绪相对稳定。通常是工作中的骨干,有的还担负领导责任。从全社会来看,中年人是物质文明
16、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这背后也隐藏着危机。表现在n(1)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丈夫早出晚归,难以顾及配偶和子女关系,由此引发夫妻情感危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由此对身心的健康带来伤害。英年早逝是值得关注的现象。n(2)现代社会要求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更新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但中年的成熟和老练又养成固执,对事物的心理定势不易纠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欲望减弱,使中年人更新知识的难度加大。社会变迁带来的失业、下岗,再就业就非常困难。n(3)因婚姻导致的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扩展,使中年人要处理的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各种关系都要谨慎处理,才不会引起家庭和亲友之间的
17、矛盾。中年男子面对婆媳矛盾往往两头不是人。人情世故的处理不当往往是引发家庭冲突的原由。n因此,中年人的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协调好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职业行为及其关系,不断校正原来的目标,不断学习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弥合代沟,继续社会化。2、老年危机与老年社会化n传统观念认为,老年是各方面的权威,他是对别人实施教化,而不会有重新社会化的问题。社会转型期和现代化社会表明,老年人面临继续社会化。老年期的人意味着个人从明确的有意义的角色突然变成模糊和几乎无意义的角色。从过一种独立生活和较有经济保障的生活突然变得依赖他人和较为窘迫的物质生活。这为继续社会化带来难题。n(1)劳动角色转变为被供
18、养角色,产生危机感;n(2)决策角色转变为平民角色,家长角色转变为接受照顾的角色,容易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n(3)工具性角色转变为情感性角色,即由职业角色转变为家庭角色、朋友角色,性别角色也变得模糊伴随老年夫妻冲突;父母角色转变为祖父母角色,产生亲子冲突和婆媳冲突。n(4)空巢带来的孤独和寂寞;n(5)健全的身体转变为疾病缠身,甚至配偶一方死亡。凡此种种,使老年人必须继续社会化,才能安渡晚年,健康长寿。四、代差或代沟与双向社会化四、代差或代沟与双向社会化n按照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解释,所谓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从社会化的角度讲,代沟指两代人在不同社会
19、化背景中行为、关系以及代际文化传递活动中所显现的差异。狭义的社会化是指父母子女之间的差异;广义的社会化指社会中年轻一代与中老年一代之间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代沟是自然的历史现象,必然存在,任何社会都存在,只是传统社会不明显,现代社会更突出,甚至出现不同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情感倾向、行为方式上的很大差异、对立和矛盾。代沟有正面作用,只有代沟存在,才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变迁。代沟又形成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解决的办法就是双向社会化,即反向社会化和正向社会化同时进行。n双向社会化:是指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传递社会文化和实施教化,同时下一代人反过来向上一代人施加影响,向他们传递新知识、技能,传授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的过程。后一过程称为文化反哺。反向社会化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n两代人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并相互学习。从而调适代际关系。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概念在社会学史上前后有哪些发展?2.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3.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社会主体各有哪些?各自的作用及特点是什么?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5.社会化理论有哪些?各自的主要观点是什么?6、小论文:自我成长的心路历程思考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