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一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第一节.ppt(6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事代谢往来古今中国古代历史散文概说先秦历史散文史官文化的产物1、甲骨卜辞:2、尚书:记言为主3、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4、左传: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汉书艺文志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言为主典、谟、训、诰、誓、命,即帝王、诸侯的文告、誓词、命令、谈话记录等。名言若火之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盘庚“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盘庚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译文】譬如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秦誓发生于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的一场晋襄公率
2、军在晋国郩山(今河南陕县东)隘道全歼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秦誓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犹询之黄发,则罔所愆。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人之有技,冒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
3、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隍,曰由一人。邦之崇怀,亦尚人之庆。”语言“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报任安书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隐公元年(BC722)哀公14年(BC481)共12公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春秋提纲式,某年某月,某日于某地,某人发生谋事。如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晅(xuan)来归惠公、仲子之赗(feng)。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二月,祭(zhai)伯来,公子益师卒。”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断烂朝报
4、王安石252年,16000多字红楼梦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宣公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獋”,司马迁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宣公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视频赵氏孤儿孟子离娄下:“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用词严格,思想倾向蕴含其中盟(有盟誓仪式之会)会(无盟誓仪式之会)平(讲和)聘(遣使问候)及(以鲁为主之会)败(对立未阵)战(双方皆阵)败绩(大崩)克(内
5、战之胜)灭之(灭人国)入之(获人城)溃(人民疏散)逃(君上弃师)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云(春秋这样记载就表达了郑庄公的本心)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笔下有为难之事)。视频春秋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沈玉成左转译文左传定义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撰写,记叙了春秋时期二百五十多年(所载史事始于鲁隐公元年(B.C.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B.C.468)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线索分明,详略得当,尤其擅长描写战争,对人物的言行及内心活动,也有比较生动的描述
6、。左传背景周平王东迁以后,至春秋战国之际,社会急剧变化,阶级斗争复杂激烈,奴隶主贵族日趋没落,地主阶级逐渐兴起。为了维护各自的阶级利益,他们都必须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国有大事,互相赴告;会盟朝聘,史不绝书;褒善贬恶,直笔不隐。因此,各国史官便自觉地积累了大量的档案资料,以备编纂之有。这时候,专门记载王朝、诸侯的诰命和大事记如尚书、春秋之类,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于是产生了记载各国卿大夫和新兴阶级士的议论以及诸侯各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这就是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新型历史著作。视频春秋简介美王靖宇:对于左传的作者来说,历史显然不仅仅是对一系列事件的罗列,它还意味着一种尝试,即
7、把所报告的种种孤立的事件联系起来,从混乱而不连贯的事件中找出某种道理和意义。(左传与传统小说论集)君子说:“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君子曰:“秦穆公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齐连称管至父之乱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请代,弗许;故谋作乱。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生公孙无知,有宠于僖公,衣服礼秩如适(“适”同“嫡”,正妻所生的长子。这里指太子)。襄公绌之,二人因之以为乱。连称有从妹,在公宫,无宠;使间(间:刺探情况)公,曰:“捷,吾以女为夫人。”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
8、子彭生(以前被襄公屈杀者)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队于车,伤足丧屦。反,属屦于徒人(徒人,宫中供役使的小臣)费,弗得,鞭之,见血。走出,遇贼于门,劫而束之。费曰:“我奚御哉!”袒而示之背,信之。费请先入,伏公而出,斗,死于门中。石之纷如死于阶下。遂入,杀孟阳(伪装襄公躺在床上替死)于床。曰:“非君也,不类。”见公之足于户下,遂弑之,而立无知。(选自左传庄公八年)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文公七年冬:穆伯娶于莒,曰戴己,生文伯。其娣声己生惠叔。戴己卒。又聘于莒。莒人以声己辞,则
9、为襄仲聘焉。冬,徐伐莒,莒人来请盟,穆伯如莒涖盟,且为仲逆。及鄢陵,登城见之,美,自为娶之。晋侯梦大厉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
10、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左传成公十年)“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左传的文学性(53-54)擅长写战争13次大的战争桓公五年繻葛之战;庄公十年长勺之战;僖公十五年韩之战;西僖公二十二年泓之战;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僖公三十二年崤之战;文公十二年河曲之战;宣公十二年邲之战;成公二年鞍之战;成公十六年鄢陵之战;襄公二十八年平阴之战;定公四年柏举之战;哀公十一年艾陵之战。左传的文学性精心描绘政治纷争有意识的刻画人物个性特征能通过神奇的故事甚至想象的手段来增强情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晋公子重耳之亡58页重耳晋文公(前697前628),姓姬名重耳,与周王室同宗
11、,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在秦援助下回国继位。骊姬之乱(僖公四至五年)晋献公:晋献公:贾姬贾姬 (无子)(无子)狐姬狐姬 重耳(晋文公,封蒲城)重耳(晋文公,封蒲城)允姓女允姓女 夷吾(晋惠公,二屈)夷吾(晋惠公,二屈)齐姜齐姜 (齐桓公之女,武公夫人)(齐桓公之女,武公夫人)申生(立为太子,曲沃)申生(立为太子,曲沃)骊姬骊姬 奚齐奚齐(后即君位,绛都)(后即君位,绛都)少姬少姬 卓子卓子(绛都绛都)武公武公献公献公奚齐奚齐卓子卓子夷吾夷吾 子圉子圉 重耳重耳 惠公惠公 (夷吾子)怀公夷吾子)怀公 文公文公背景初,晋献公欲
12、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大子日:“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姬遂谮二公
13、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以上僖公四年)僖公五年,及难。教学要求把握晋公子重耳的形象。体会左传简洁生动,工巧严谨的艺术风格。奉匜沃盥重耳的成长别隗季隗憨厚朴拙重耳单纯过卫重耳喜怒形于色(子犯长者之爱)醉遣姜氏聪明机智果断(子犯长者之爱)重耳没有远大志向贪图享乐窥浴重耳初步成熟及郑重耳国君形象智答重耳老练成熟圆滑赔罪重耳韬光隐晦老谋深算狡诈多智怀赢怀赢 骄横骄横 霸道霸道(子犯贤臣之爱)成语退避三舍解释: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重耳与寒食节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