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其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杂诗十二首》(其二).ppt(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杂诗十二首杂诗十二首(其二)(其二)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藏书多,给他提供
2、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在学者以庄庄老老为宗而黜为宗而黜六经六经的两晋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老子庄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六经和文、史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培养了“猛志逸四海猛志逸四海”和和“性本爱丘山性本爱丘山”的两种的两种不同的志趣。不同的志趣。1.1.居家读书时期居家读书时期 (2929岁前)岁前)2.2.三仕三隐时期三仕三隐时期(2929岁
3、至岁至4141岁)岁)3.3.彻底归隐时期彻底归隐时期(4141至至6262岁)岁)人生经历三个阶段:杂诗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年)前后,陶渊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年之久了。相关背景相关背景问题探讨一:问题探讨一: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悲凄悲凄问题探讨二:问题探讨二:诗人为什么诗人为什么“悲凄悲凄”?诗?诗文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文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悲凄悲凄”的?的?问题探讨三:问题探讨三:前四句向我们展现了一
4、幅怎样的前四句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画面?作者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一幅无限阔大光明、一幅无限阔大光明、浩荡空阔的画面。浩荡空阔的画面。问题探讨四:问题探讨四:翻译翻译“风来入房户,风来入房户,不眠不眠知夕永。知夕永。”四句。哪个字最能四句。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表现诗人的心情?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冷冷问题探讨五:问题探讨五: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悟”和和“知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引入到下面的
5、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下的作用。问题探讨六:问题探讨六:“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诗人想诗人想倾吐心中的什么?结果又怎样?倾吐心中的什么?结果又怎样?结合后文来看,应该是结合后文来看,应该是“岁月刀刀催人老、空有岁月刀刀催人老、空有壮志不得酬壮志不得酬”的苦闷。没有人应和,可以理解为的苦闷。没有人应和,可以理解为没有人认同、理解诗人的苦闷,这说明现实中知没有人认同、理解诗人的苦闷,这说明现实中知音难觅,故而只好与孤影对酌。音难觅,故而只好与孤影对酌。问题探讨七:问题探讨七:诗人面对这种诗人面对这种“悲凄悲凄”之情,他是之情,他是否及时调整了心态,心情恢复平否及时调整了心
6、态,心情恢复平静?静?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总结:总结:本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长夜难眠、对酒独本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长夜难眠、对酒独酌的诗人形象,抒发了作者时光流逝、壮酌的诗人形象,抒发了作者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知音难觅的孤寂。志难酬的苦闷和知音难觅的孤寂。作业:作业:从意象、意境与情感的角度比较此诗与从意象、意境与情感的角度比较此诗与阮籍的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异(其一)的异同同?“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
7、谈。只有挥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成三人。”大约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大约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风味不同逸而豪放,风味不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有限,有志却心。光
8、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得不到施展。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掷、骋骋二二字,皆极具力度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9、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问题探讨七:问题探讨七: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这是为什么?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现实,现实,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