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中国现当代小说和诗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10中国现当代小说和诗歌.ppt(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九讲:中国现当代小说第九讲:中国现当代小说一、小说及中国现当代小说概说 (一)小说概说(一)小说概说 1、小说的源流、小说的源流“小说”:小道理和浅陋之见下层官员所记载整理的那些“闾里小知”、“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梁启超“小说界革命”中国现代小说于“五四”时期正式诞生中国现代文学指1917年至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指1949年7月以后的大陆文学2、小说的分类、小说的分类按艺术创作手法:三大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按篇幅长短和容量大小:(1)长篇小说。12万字以上(2)短篇小说。二三千多字到三万字之间(3)中篇小说。三五万字至十万字之间(4)微型小说。一千字左右(二
2、二)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小说三十年(19171949)1、第一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1)鲁迅呐喊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阿Q正传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作品(2)问题小说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3)自叙传抒情小说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2、第二个十年、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1)革命现实主义小说茅盾子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2)左联青年作家群的小说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张天翼华威先生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萧军八月的乡村(3)京派小说沈从文边城(4)海派小说穆时英上海的
3、狐步舞、白金的女性塑像施蜇存石秀3、第三个十年(、第三个十年(1937.71949.9)(1)抗战小说姚雪垠差半车麦秸(2)讽刺、暴露小说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张恨水啼笑因缘(二)中国当代小说(二)中国当代小说1、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1)农村生活题材柳青创业史(2)土改题材周立波山乡巨变;赵树理李有才板话(3)战争题材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刘流烈火金刚;冯志敌后武工队杜鹏程保卫延安;峻青黎明的河边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4)现代历史题材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高云览小城春秋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罗广斌、杨益言红岩2、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78年
4、-1989年)(1)“伤痕文学”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2)“反思文学”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布礼、蝴蝶张贤亮灵与肉、土牢情话、绿化树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古华芙蓉镇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3)改革文学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新星、三千万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贾平凹腊月正月(4)寻根文学阿城棋王;张承志北方的河韩少功爸爸爸(5)先锋小说余华许三观卖血记(6)新写实小说池莉烦恼人生;方方风景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7)新历史小说莫言红高粱;陈忠实白鹿原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苏童妻妾成群二、重要作家作品介绍二、重要作家作品介绍鲁迅鲁迅孤独者孤独者1、文
5、本分析、文本分析 孤独者孤独者孤独者孤独者 魏连殳是一个异类魏连殳是一个异类送殓总而言之:是全都照旧都可以的魏连殳是真正讲礼教的,是孝子,他是真孝,他反对的是礼俗从这里可以看出,魏连殳和鲁迅本人有种精神上的接近流言蜚语校长把他解聘魏连殳卖书他生活陷于绝境了魏连殳请我帮他找个工作“我”的命运逐渐跟魏连殳的命运差不多了“我”同情魏连殳,和他来往,为他的工作奔走报纸上开始有文章攻击“我”了“我”在挑剔学潮小说中的“我”和魏连殳,都是鲁迅的不同侧面是鲁迅内心的两个声音“我”和魏连殳的三次对话第一个问题,是从孩子说起的从表面看起来是讨论孩子问题其实争论的是,“人的生存希望”在哪里魏连殳认为有希望,希望在
6、孩子,在人的本性是好的,只是后天的环境造成了人的坏,既然是环境造成的,就有改造的可能性“我”认为不是环境造成的,是人的本性,人的“根苗”就是坏的,无法改造,也就没有希望第二次讨论是“孤独”问题“我”认为孤独处境是自己造成的,因此可以用自我调整的方式改变魏连殳却说起了祖母,他和祖母之间是不通的小说结尾,“我”来看魏连殳,又感到“我”跟魏连殳有某种关系从祖母到魏连殳,再到“我”,有一个“孤独者谱系”“孤独”不是境由心造,而是本体性的,是命运造成,而且代代传下去第三个“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魏连殳“我还得活几天!”第一个层次,是为自己活第三个层次,为爱我者活着第三个层次,“为敌人”而活着以毒攻
7、毒的方式来报仇报复房东老太太报复房东老太太的孩子报复整个世界报复他自己我是以背叛我自己和爱我者为代价来取得对敌人的胜利我的复仇就以自我精神的扭曲和毁灭作为代价必然导致生命的死亡2、魏连殳形象魏连殳形象(1)魏连殳是辛亥革命后的彷徨者和颓唐者。由对社会的极端憎恶变为不择手段的报复,最终毁灭自己。他“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2)魏连殳是一个真正孤独的人,其孤独体现在极端的异类感与极端的绝望感。小说的开头从“听说”写起,听说中的评论是“他很有些古怪”,“他们却更不明白他,仿佛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说是同我们都异样的。”于家族故乡中,他是孤独的:自幼丧父母,是
8、老祖母一手带大的。才丧父,“本家”亲戚们便“夺我屋子,要我在笔据上画花押”,从小看世态炎凉,一片孤寡的凄惶。于祖母葬礼后的大哭,既是对周围众人“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的一生”的行为之愤哀,也因自己曾因俗世观念而疏离过唯一挚爱亲人的悲嚎。于工作和生活中,他也同样是孤独的:“他的妻子大概死了三四年了罢,没有续娶。”(3)魏连殳不为社会道德与主流价值所容,又无法麻木地全然接受被迫改变后的人生。他对于自己是有着一个完整而不可被破坏的自我形象与价值的,并且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他不甘心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亲手造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可是事实又不允许他完全和社会隔绝。流言追随着他,失业
9、打击着他,最后不得不向环境低头,抛弃理想而求乞于“实际”,当了军阀部队里一个师长的顾问,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周围的人趋奉他,颂扬他,他胜利了。然而实际上他是失败了。他有“胜利”的喧笑中独自咀嚼着“失败”的悲哀,终于背负着内心的创伤寂寞地死去。(4)魏连殳是孤独的,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形体上。1、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庵赵庄荸荠庵这一看似荒谬的事实说明这里的和尚对于名份、形式是看轻而当地的人们,也对此习以为常,这正好印证了和尚的俗人化与宗教的世俗化出和尚对世俗生活和欲望的压抑与戒弃本是佛教的主要规范,在此却几无踪影可寻三、汪曾祺三、汪曾祺受戒受戒受戒以最平凡的人物表现出人间最不平凡的人性美
10、人性美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当地的和尚可以娶妻,找情人,谈恋爱,还可以杀猪、吃肉、唱酸曲这种解放人性、和谐温婉的环境里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的也就显得合乎情理小说的题目是受戒,但“受戒”的场面一直到小说即将结尾时才出现,而且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侧写的,作者并不将它当成情节的中心或者枢纽名为受戒,其实是破戒受戒这个题目是带有反讽性的“受戒”本来是和尚表明接受佛门戒律的仪式,而就在明海受戒的同时,两个小主人公的爱情也走向成熟2、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明海是一个相貌清秀,性格乖巧的男孩。由于家贫,十三岁就到荸荠庵出家了。他之所以选择当和尚,是因为和尚“可以吃现成饭”,还“可以攒钱”,甚至可以还俗娶媳妇。在
11、荸荠庵,明海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四年的光阴,然而这四年光阴令他最难忘的不是吃斋念佛,而是与小英子朦胧的恋情。在初赴荸荠庵的船上,小英子就暗暗喜欢上了明海,她把自己吃剩的半个莲蓬头扔给明海,后来,明海与小英子天天在一起玩耍、一起干活,两个人心照不宣,都在心里喜欢对方。四年后,明海去受戒,到善因寺去烧疤,小英子去接明海,告诉他说:“你不要当方丈”,“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则大声地回答:“要!”小说相当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明海情感变化的过程。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他的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真和美好的。他虽始终只是在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初恋的到来,但他坚定地相信自己对小英
12、子的爱和小英子对自己的爱。于是,在他等到了爱狂风暴雨般来袭时,他大声说出了心里话,虽然,这还是小英子的鼓动下,而这一次,他的勇敢已战胜了怯懦。为了小英子放弃了“云游挂撘”的机会,是因为真挚的感情。小英子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女孩。和谐宽松家庭环境,养成了她天真、善良的童心,而平日里的劳动又使她形成率真、大胆的性格。她有着本乎自然的欲望,纯真的情爱。小英子初次见到明子,就很自然地把半个莲蓬扔给他吃。当她喜欢上明海之后,不满足仅仅与对方暗中相恋,而是以大胆热烈又不过分暴露的方式,向明海传达自己心中的秘密。先是想办法让母亲认明海做干儿子,再让全家人喜欢上这个灵巧的小和尚,是其成为自己家庭的一员。情窦
13、初开的她最喜欢“崴荸荠”,“她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去体会爱情,使明海对她这种貌似无意实则有心的举动早已了然于心。在挖荸荠之后,她留在田埂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明海的心搞乱了”。四年后,明海要去受戒,到善因寺去烧疤。小英子语言幽默,心直口快;性情纯真,无所顾忌;性格直爽,敢于追求爱情。3、艺术特色、艺术特色首先,作品选择了一个与当时的社会、政治作品选择了一个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相对疏理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努力去营造一个美相对疏理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努力去营造一个美丽而温馨的艺术世界,使被现实缠绕得疲惫身心丽而温馨的艺术世界,使被现实缠绕得疲惫身心获得暂时的宁静和抚慰,并且得
14、到某种生活和审获得暂时的宁静和抚慰,并且得到某种生活和审美的启示美的启示在小说中,汪曾祺描写了一个与现代社会、政治相隔绝的世界,那里的民众民风淳朴、自然洒脱,那里的生活恬淡、自然,没有人际的纷争和喧嚣,到处充满了美好的人情和人性。无论是明海、小英子,还是明海的舅舅、荸荠庵里的和尚,都是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着这样的生活场景,对于经历了十年浩劫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其次,作品还将风物、习俗和民情等传统文作品还将风物、习俗和民情等传统文学中视为次要的、只起烘托作用的事物,提高到学中视为次要的、只起烘托作用的事物,提高到了与人物相等的地位,成为审美观照的主体对象,了与
15、人物相等的地位,成为审美观照的主体对象,让人们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欣赏到一种令人让人们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欣赏到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风俗形象赏心悦目的风俗形象风物、习俗和民情,既是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展示其性格的空间,更是小说与众不同的展示对象。汪曾祺淡化了小说的时间,却突出了对风俗民情的描写。无论是江南水乡的风情,还是农家子弟“做和尚”的选择;无论是荸荠庵中和尚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小英子与明海的玩耍、劳动,都显得那样的洒脱、自然,那样的真实。如果没有这样独特的风物、民情的展示,小说中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情就不会那样动人,也不会收到那样独特的审美效果。第三,是小说的散文化风格是小说的散文化风格为了
16、使小说更接近生活的原貌,更富于情趣和韵味,汪曾祺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来结构小说,而是采取了一种散文化的写法。无论是素材的选取、结构的安排,还是语言的运用,都充分表现出作家的匠心。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往往是不期而遇、不闻而闻的。汪曾祺小说中的人物、事件,也都是自然得之的,它们或是作家的亲历、耳闻,或是作家的独特感受,总之,都不是为写小说而特意采集的。在结构上,作家不求严谨,而追求自然,只是把人物、事件从容地还原成生活原来的样子,再娓娓道来的讲出;语言上,则既追求生活口语的鲜活,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精妙简雅,有大自然的野性灵气,却无雕琢的机心,极具情趣美。第四第四、语言具有传统美,淡泊悠闲、典雅、精练。小
17、说的语言是地地道道的口语,这就突破了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书面语写作的传统。难得的是这些口语被汪老运用的出身入化、炉火纯青,别有一番雅趣。如:“你一天到晚咭咭呱呱”,“明子!明子!你发疯了?为什么划得这么快?”小说语言生动活泼,味道十足。第十讲:中国现当代诗歌第十讲:中国现当代诗歌一、诗歌及中国现当代诗歌概说一、诗歌及中国现当代诗歌概说 我国上古时期只有我国上古时期只有“歌歌”的概念的概念 诗经诗经诗歌,主要是四言诗诗歌,主要是四言诗 到了汉代,以五言诗为主到了汉代,以五言诗为主 南北朝七言古诗南北朝七言古诗 唐朝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唐朝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的词又称兴于晚唐五
18、代而极盛于宋的词又称“诗余诗余”元代小曲成为当时的主要诗歌形式元代小曲成为当时的主要诗歌形式古代的诗歌古代的诗歌是广义的诗歌是广义的诗歌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诗的三座高峰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诗的三座高峰现当代的诗歌现当代的诗歌则指词曲以外的狭义的诗歌则指词曲以外的狭义的诗歌 分类:分类:1、按诗的题材和抒情方式(侧重于表达内容、按诗的题材和抒情方式(侧重于表达内容)抒情诗抒情诗 叙事诗叙事诗 哲理诗哲理诗慧能五祖慧能五祖身是菩提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莫使有尘埃。菩提本无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
19、埃何处惹尘埃?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2、按照句式结构、节奏音韵(侧重于形式上的表现)、按照句式结构、节奏音韵(侧重于形式上的表现)新格律诗新格律诗 自由诗自由诗二、中国现当代诗歌主要流派1、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新诗第一人则是郭沫若新诗第一人则是郭沫若2、20世纪20年代 “新月派新月派”“三美”主张闻一多死水徐志摩再别康桥“象征派象征派”李金发是象征诗派的开创者3、20世纪30年代 现代派诗歌现代派诗歌“雨巷”诗人戴望舒雨巷卞之琳断章 七月诗派七月诗派艾青、田间的爱
20、国诗艾青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田间假设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战争“动员书”,富有强烈的政治鼓动性4、20世纪40年代 “中国新诗派中国新诗派”(后称为“九叶诗派九叶诗派”)穆旦、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是杜运燮、袁可嘉、郑敏、杭约赫5、20世纪50年代 颂歌颂歌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一是生活抒情诗生活抒情诗李季的玉门诗抄、闻捷天山牧歌郭小川厦门风姿、贺敬之桂林山水歌6、20世纪70年代归来的歌曾卓老水手的歌牛汉华南虎公刘沉思艾青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朦胧诗天安门诗歌运动朦胧诗派北岛回答一切舒婷这也是一切致橡树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顾城
21、一代人弧线顾城谢烨 (雷米)李英 8、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生代新生代”诗(诗(“崛起派”诗)于坚、韩东为代表的“他们的文学社”周伦佑、蓝马为代表的“非非主义”万夏、胡玉为代表的“莽汉主义”京不特、胖山为代表的“撒娇派”尚仲敏、燕晓冬为代表的“大学生诗派”实验诗实验诗海子二、徐志摩二、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读者更添上几分“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但它始终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的劲风冲淡了,
22、吹得醺醺然,陶陶然了。全诗的意境在一开始便已经写尽,而诗人却铺衍了六个小节,作者用六个小节描写了梦中的情绪,从开始“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到“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到“甜美是梦里的光辉”直至“她的负心,我的伤悲”。“在梦的悲哀里心碎”到最后“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诗人的情绪由温柔满足到无奈的失望无助。诗中浓浓的情思,以及在感情低谷时彷徨迷茫的情绪,把读者带入一个忧伤,凄美的意境。诗流露出诗人对爱情的另一种梦想,诗人将风与梦相结合,而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不禁让人联想诗人的理想是否幻灭了。“爱”,“自由”,和“美”。这三个元素就构成了徐志摩诗的主旋律。特别是“爱”,在诗中占有大量篇幅。这不仅与诗人经历过
23、浪漫恋爱的切身体会有关,而且和诗人多情的性格分不开。在徐志摩前期的诗作中,透露出的爱总是美好的。但是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却流露出无尽的忧伤。此诗作成于作者和最后一位太太陆小曼结婚之后。由于陆小曼染上了毒瘾,变得颓废堕落,并且长期的交际花生活使她养成了骄奢挥霍的习惯,这无疑给了徐志摩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早失了当初恋爱的甜蜜与浪漫,心情转向无奈。诗人仿佛是在梦中回味这一路走下来的历程。诗篇开头“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就奠定了诗的格调,模模糊糊,引人猜想。随后便浅浅勾勒了一组自己的感情轨迹,由“她的温存,我的迷醉”,“甜美是梦里的光辉”到“她的负心,我的伤悲”,“在梦的悲哀里心碎!”让读者隐隐
24、约约看到了那段爱情的悲剧。徐志摩的爱情诗大多是披着爱情外衣的政治抒情诗,他所追求的爱情,常常就是理想的代名词,即使是一些与政治内容无关的爱情诗,也受着理想遭遇的影响。严酷的现实与诗人玫瑰色的理想世界形成了尖锐的对峙。诗人怒目黑暗腐朽的社会,同情人民遭受的苦难,却找不到出路,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诗歌包含了对自由、美、的追求和企盼乃至於理想幻灭所生的失望、痛苦等等复杂情感。诗艺术特色诗艺术特色(1)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运用复沓和变体叠句的手法,用清柔爽丽的诗句抒发细腻感人的情怀,在音节的匀称与流动中造就音乐美。如此诗整体的形式是不厌其烦的重沓:“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25、我是在梦中”在六节的诗中,每一小节都四行,而四行诗中又被重复了三行,这种重复中有丰富的脉动与韵律。由于诗意的节奏控制,以相等的句型,构成一串反复的语辞或一组排比的句子,反复强调,把握这种节奏的音响效果,能将繁琐忙碌、心烦意乱、铺张夸大、历久不懈、咏叹无穷等情思表现出来;受到重复节奏的催化,单一的重复就变得富有韵味了。再如此诗诗每节的最后一行来看,“依洄”、“迷醉”、“光辉”、“伤悲”、“心碎”、“光辉”,押的全是同一韵脚,这个韵是吐气音,正可以将那咏叹无穷、辗转不休的情思表现出来,运用在诗中,可以和诗心意境相辅相成。(2)诗句整齐,结构匀称,具有建筑美。全诗六节,每节四行,每节的前三行完全相同
26、,只有各节的第四行不同:“在梦的轻波裏依洄”、“她的温存,我的迷醉”、“甜美是梦裏的光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在梦的悲哀裏心碎”、“黯淡是梦裏的光辉”,这六句是每小节的尾句,展示实在的前后连贯的内容(3)强烈的对比与感情的冲突。诗中前三节描述温馨甜美的情绪,后三节则是失望之余悲怆苦涩心情的体现。前三节甜美的甜美的梦境和后三节心碎的悲哀,形成强烈的对比。尤其第六节最后一句“黯淡是梦裏的光辉”和第三节最后一句“甜美是梦裏的光辉”更形成鲜明的反差,这“黯淡”与“甜美”的矛盾语法是表现情绪落差时得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再加上每一节开头几句都是“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样的反复渲染,把失意者那
27、种迷惘的心态表露无遗。在“我是在梦中”的基调之上,诗旋律大致分为前半部的柔和、甜美、温馨,在梦裏依洄的沈醉,温情的回味、清纯的甜美,不断升华的幸福,情调愉快明朗,而后半部却充满激愤、悲戚、凄伤,负心的抛弃,玉碎的爱心、黯淡的梦境,转入无限的哀沈,情调迟重黯淡,这样委婉细腻的诗情显示一种流波式的韵律美。(4)象征的手法与感伤的抒情。诗中用“她”象征“爱、自由、美”三位一体的生活境界,抒发了对理想破灭的彷徨、苦闷、失望、忧郁的感情,全诗回荡着一种哀伤、迷惘的情绪。二、艾青二、艾青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成名作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我的保姆丁玲称之为“当代诗坛泰斗”我爱这土地
28、作于1938年11月成为时代的“吹号者“土地”和“太阳”是最多意象 主题:主题:诗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鸟,具备了歌唱的天赋。它为我们的土地苦难的历史,为我们悲愤的人民,为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表现出一种“沉郁”的感情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象征祖国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
29、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和希望,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主题诗表现出一种“沉郁”的感情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同时,诗人对祖国的“黎明”抱乐观的信念,所以,对可以预期的光明幸福的未来,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恋歌我爱这片土地的艺术特色(1)从写作艺术上看,篇幅
30、短小,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其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象是无限自由广阔的。(2)抒情视角转换。诗的第一节从鸟儿视角云想象,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换成实写的角度,从诗人自我的视角去实写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这样虚实结合构筑完整的艺术空间。(3)写作手法巧妙转换。第一节用“比”,是想象的境界,后一节用“赋”,直抒胸情。(4)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是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表白,更是全民族最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三、何其芳三、何其芳预言预言何其芳(19121977)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预言预言是何其芳的成
31、名作是何其芳的成名作抒写了诗人一段珍贵的感情经历第一节:梦幻般的宁静、温馨、美丽的爱情世界、美好静谧的梦境“渐近的足音”“银铃的歌声”“年轻的神”第二节:描绘了“年轻的神”生活的地方美丽温郁的南方光明、温暖和多情的世界第三节:对“年轻的神”隆重地接待,热烈地倾诉第四节:祈求“年轻的神”不要离开自己第五节:诗人愿意陪伴她一路同行第六节:委婉幽怨地诉说了自己的怅惘和眷恋预言记录诗人对爱情由渴望、欣喜到惆怅的心路历程预言运用了女性特征的象征性意象,描绘了一位来自“温郁的南方”,有着“银铃的歌声”的“年轻的神”。“年轻的神”是诗人心中的青春偶像,是爱与美之神“预言”二字:对人生的“得与失”“取与舍”“
32、蛊惑与抗拒”之间的抉择;在“留下的悲哀”与“失悔的美丽”之间对时间和生命做出的思考四、舒婷四、舒婷神女峰神女峰1969年到福建上杭插队落户1971年开始写诗,知青传抄1972年回建筑公司做临时工朦胧诗派重要代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神女峰致橡树惠安女子诗歌女性写作立场三个阶段1、文本分析、文本分析第一段写抒情主人公在江轮上初见风雨千年的神女峰时的内心体验第二段是对有关神女峰神话传说的重新解读第三段:抒写“新的背叛”舒婷的神女峰首先让神女的人性终于得以熠熠闪现和复归或者把神女还原成人,从而注入人的性灵和应有的情感,体现了女性诗歌文本的价值,实际上,神女峰正是男权社会塑造出来的女性偶像。宣扬礼教的古
33、老神话被解构,使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女性生命变得鲜活,在对传统女性观念的叛逆和唾弃中,现代女性意识得以充分的张扬2、神女峰神女峰在艺术性方面和在主题意在艺术性方面和在主题意义上的成功之处义上的成功之处(1)诗歌的艺术特色表现之一:朦胧之美。“挥舞花帕”、“突然收回”、“捂住眼睛”这些细微的传情动作,首先就表明了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多情善感感情细腻的女性,这三个动作是连接性的,也是对照性的,它生动地放映了抒情主人公心理变奏的过程.江涛/高一声/低一声这也是一种诗歌艺术的展现,它展现了诗人高超成熟的诗歌艺术,这三个简单的有形排列极大的增加了诗歌“建筑美”的功效,它却是全诗音乐性的一个重要注脚,该诗本来是全
34、篇都极富有音乐感的,像一首柔美的小夜曲一样幽婉动人。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做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在这一句诗里面鲜明地显示了女性立场,她的整首诗歌也都渗透着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这一句诗体现了一种对女性深切理解和关切,其欲说还休,委婉细腻的表达方式全然是女性的。而且舒婷并没有单调枯燥地直接高喊反对封建礼教的口号,而是通过“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来为女子宣讲自己追求解放的心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诗抒情的最高峰。这是新时期的女性发出基于生命本真的呼唤,她呼吁女性们大胆的去追求俗世的幸福,为爱而哭为爱而笑,而不要为了什么“贞女节妇
35、”的虚名牺牲自己的幸福。作为朦胧诗一分子舒婷的神女峰体现了朦胧诗的艺术特色,它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美的感受。(2)诗歌艺术特色表现之二:观察角度的新奇和剪裁生活的精当上。对于一个困扰人们几千年的老问题,诗人让一个自然奇景和文化胜迹来承载,可谓独具法眼、另辟蹊径。而问题的展现,又是凭借游船上一个刹那间的生活片段。再则是诗人善于把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众人狂热的欢呼与一人忧伤的思索,对远天梦想的眺望与对眼前幸福的错过,悬崖上可笑的千年展览与俯在爱人肩头上痛哭的酣畅淋漓。这种组合,使形象更加鲜明,更能突出问题的悲哀与沉重。另外,诗人的映衬手法与象征手法也是很出色的。衣裙在风中飘
36、动,既是以动衬静,突现思索者雕塑一般的伫立,又是以动衬动,暗示她心灵的激烈颤抖。“浪涛高一声低一声”,象征着悲剧故事的“代代相传”。而“金光菊与女贞子的洪流”既映衬贞节主义的陈陋,又象征着新道德的觉醒。这些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读完这首诗,感到诗人对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千年痼疾思索得那样深沉,针砭得那样中肯。它象一支忧伤而又悠扬的调子,能洗涤人的心灵,激发人的顿悟,并为道德重塑提供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创意。(3)神女峰的主题意义上来说,它反映了社会女性对生命本体自由和解放的追求与宣告。在男权本位的人类社会,女性自古就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男性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要求和改造着女性,
37、派定给她们“贤妻良母孝妇”的角色,并且打造和删削出一些“永远的女性”,以此作为妇道妇德的标准和典范,使女性不但认同着这些规范和界定,而且逐渐将其内化为自我道德律令。“巫山神女峰”就是这样一个“典范”。在诗人看来,在悬崖上展览千年,虽然可作为守贞的典范而为人礼赞,却不能享受生存的快乐,经历真实的生命过程和情感体验,只能是被风干的一个虚幻祭品。“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种基于生命本真的向往和呼唤,是对传统道德训诫的背叛,也是对被男权文化异化扭曲了的女性自我的背叛。千百年来,传统道德和男权文化为“渔妇”搭起无形的祭台,现在,舒婷将她从落寞凄清、空洞无声的漫长岁月中解救出来,大胆解放出她的生命意识,第一个从女性生命的角度揭示出这个爱情传说的悲剧性质,对男权意识作出了颠覆性的改写。这篇诗歌多愁善感,作者以婉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由神女峰而联想到的忧愁.最后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的全新的观念,颠覆了千百年来的关于忠贞与背叛的古老诠释,是血肉之躯的女性对于被顶礼膜拜的残酷荣耀的清醒弃置。千年以来,神女峰历来被认为是对爱情坚贞的象征。诗人舒婷对此推出了不同的见解。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