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 说服.ppt





《第8讲 说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讲 说服.ppt(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曾经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活动对态度转变的作用。他的研究主题是“美国白人对黑人态度的转变”,实验选择了一些黑人和白人杂居区中的一些黑人和白人邻居,这些被试居住的很近,但平时却从不往来。菲斯汀格设计了三种情境:邀请白人和黑人一起玩纸牌游戏;让白人和黑人一起观看别人玩牌;双方共处一室,但不有意组织任何共同活动。结果:66.7%;42.9%;11.1%对黑人显示出了友好的态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等人的实验。他们给被试呈现了由不同的现代诗人撰写的几首诗,向被试征求意见。这些被试对其中的一首诗做出了否定性的评价之后,他们告诉这些被试说,有人认为这首诗写的很好。他们对其中一些被试说,做出这
2、一评价的是著名诗人艾略特(T.S.Eliot);而对另一些被试说,做出这一评价的是南方州立师范学院的学生斯特恩(A.Stearns)。然后让所有的被试重新评价这首诗。不出所料。听说是艾略特意见的被试中有更多的人改变了对这首诗的评价。第第8讲讲 说服说服张登浩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内容提要内容提要说服的两种模型说服的两种模型说服的信息学习观-耶鲁态度改变研究法说服的精细概率模型说服的外周路径说服的中心路径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说服者说服信息说服对象耶鲁大学的霍夫兰(Carl Hovland)与其他一些心理学家提出,采用学习理论基本原则来解释有效和无效的说服性沟通的区别。谁对谁说了什么
3、?1.1说服的信息学习观说服的信息学习观说服性沟通的有效性说服性沟通的有效性取决于取决于“谁谁”向向“谁谁”说了说了“什么什么”谁:说服的来源什么:说服的性质说服谁听众的性质有公信力的人有吸引力的人表面看起来不是说服的信息更具说服力单面还是双面说服?确定能驳斥相反观点,则双面说服更好在持相反立场的人提出观点之前还是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两观点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则先提为好,“初始效应”;若间隔较大,则最好晚提,“崭新效应”分心的听众更容易被说服智商低的人更容易受到影响,自尊低的人更容易受影响?18-25岁的人更容易改变态度,1.2 说服的精细概率模型说服的精细概率模型说服的方式有两种:中心路
4、径:人们有能力、有动机专注于沟通中的逻辑论证外周路径:人们不去注意逻辑论证而受表面特征(如演讲者是谁)的影响。1.2 说服的两种路径说服的两种路径精细概率模型描述了人们如何基于其分析说服性信息的能力和动机以评估说服性信息。当人们考虑态度内容的概率增加时、说服的中心路径加工就更可能成为态度改变的决定性因素,同时降低了说服的外周路径起决定影响的可能性。反之,当考虑态度内容的概率降低时、则增加了说服的外周路径在态度改变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可能性。在说服的中心路径加工过程中,只有在经过仔细深入分析后、说服性信息内容才可能被接受;然而在说服的外周路径加工过程中,对说服性信息的评估更多的是基于对相关线索的
5、浅层次分析,如信息传递者的可信度、地位或受欢迎程度。1.2 说服的中心路径和外周路径的特点说服的中心路径和外周路径的特点究竟会采取哪种路径?关键在于人们是否有能力和动机去注意事实。2.影响说服有效性的因素影响说服有效性的因素2.1 说服者的因素说服者的因素可信度可信度专业性,专家资格专家资格人们认为信息传播者所拥有的知识量;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睡眠者效应睡眠者效应)。)。可信赖性人们觉察到的信息传播者的欺骗性意图。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是否可靠也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任、是否可靠也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
6、。吸引力吸引力人们经常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自己喜欢的人的一致。而说服者是否受人欢迎却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说服者的外表说服者的外表、是否可爱是否可爱以及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2.1.1 说服者的因素说服者的因素可信度可信度具备高可信度的信息来源更能有效地引起态度改变,至少在短期内如此。Hovland和Walter Weiss(1951)要求美国大学生阅读一篇文章,该文章的内容谈的是核动力潜艇是安全且切实可行的(当时世界上还没有这种潜艇)。其中一部分人被告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负责建造原子弹的美国物理学家J.Robert Oppenheimer,但是告诉另外一些人这篇文章来源于前
7、苏联的官方报纸真理报。结果,认为文章是来源于具有高可信度的Oppenheimer 的大学生更容易在阅读结束后被其中的信息说服。2.1.1 说服者的因素说服者的因素可信度可信度睡眠者效应在刚刚接收完信息时,接收高可信度来源信息的人比接收低可信度来源信息者更容易被说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说服性信息和其来源之间的联结产生了分离,导致高可信度来源的说服效果有了下降、而低可信度来源的低可信度来源的说服效果却有了增说服效果却有了增强强。睡眠者效应是因为人们忘记了说服性信息是来源于低可信度的信息传播者高可信度信息来源低可信度信息来源睡眠者效应睡眠者效应再次测量态度之前向被试提醒信息的来源2.1.1说服者
8、的因素说服者的因素可信度可信度Walster(1966)等人在实验中让罪犯和地方检查官支持增加或减少执法人员的权利。结果:检察官的说服力在要求增加执法人员的权利时有所下降,而罪犯在这方面的影响力远远大于要求减少执法人员的权利时的说服力。就象“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样,她的瓜未必不好,但人们因为其意图而不买她的瓜。说服者的影响力减少执法者权力 增加执法者权力检察官罪犯2.1.2 说服者的因素说服者的因素吸引力吸引力说服者的外表说服者的外表是否可爱是否可爱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是否有相似的态度与价值观(“她的想法和我类似吗?”、“他的道德观念和我相似吗?”),是否有相似的背景(“他
9、是否和同一个民族?”、“她是否是我的同乡?”),外貌上(“他看起来象我吗?”)。其中感觉到的态度与价值观的相似性对说服有最大的促进作用。2.2 说服信息的影响说服信息的影响1.差距差距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在某一限度内,态度改变随着差异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个水平后,如果差异继续增加,态度改变开始减少。但是如果说服者的可信度高,他能产生最大态度改变的差异水平也就越大。2.2 说服信息的影响说服信息的影响2.信息唤起的恐惧感信息唤起的恐惧感随着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加;但是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个界限之后,人们的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3.证据
10、的生动性对说服有促进作用,但有证据的生动性对说服有促进作用,但有时候也会削弱说服的效果;时候也会削弱说服的效果;在说服的过程中增加一些生动活泼的故事以吸在说服的过程中增加一些生动活泼的故事以吸引和保持听众的注意力,生动形象的信息激发引和保持听众的注意力,生动形象的信息激发了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从而增强了信息接受者了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从而增强了信息接受者加工此信息的能力。但生动性成分有可能会干加工此信息的能力。但生动性成分有可能会干扰对说服性信息的整体理解,没有接收到扰对说服性信息的整体理解,没有接收到“注注意意”信息的指令,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漂移到了信息的指令,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漂移到了不相干的成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8讲 说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