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第18课《孟子》两章.ppt
《教育专题:第18课《孟子》两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专题:第18课《孟子》两章.ppt(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孟子:名轲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孔孟孟”,有,有“亚圣亚圣”之称。之称。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痛苦。主张行“仁政仁政”以统一天下,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民贵君轻”的主张,的主张,宣扬宣扬“仁政仁政”、“王道王道”。曾游说梁。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子万
2、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孟子孟子一书,一书,现存七篇,是儒现存七篇,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走进名人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论语、大大学学、中庸中庸合称四书。合称四书。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仁政”、“王道王道”,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
3、倡君王要,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与与民同乐民同乐”,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希望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人们能安居乐业 。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长于论辩辩,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很强的说服力。写作背景写作背景l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
4、崇尚武力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素,突出“人和人和”在战争胜负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的“仁政仁政”思想。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夫环而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5、不如地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者多助,失道者寡寡助。寡助。寡助之至,亲助之至,亲戚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得道多
6、助 失道寡助失道寡助听读课文录音听读课文录音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1 1、七里之、七里之郭郭 2 2、米、米粟粟非不多也非不多也 3 3、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民不以封疆之界 4 4、亲戚、亲戚畔畔之之gusypn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1 1、环、环 而而 攻攻 之之 而而 不不 胜胜 。2 2、域、域 民民 不不 以以 封封 疆疆 之之 界界 。3 3、城、城 非非 不不 高高 也也 。4 4、故、故 君君 子子 有有 不不 战战 ,战,战 必必 胜胜 矣矣 。/夫夫 郭郭 粟粟 寡寡 戚戚 畔畔fgusguqpn1、域民、域民/不
7、以不以/封疆之界,固国封疆之界,固国/不以不以/山山溪之险,威天下溪之险,威天下/不以不以/兵革之利。兵革之利。2、得道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寡助。寡助/之之至,亲戚至,亲戚/畔之;多助畔之;多助/之至,天下之至,天下/顺之。顺之。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第一段第一段1、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2、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素有哪些?3、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天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有利
8、的天气有利的天气地理形势有利地理形势有利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得道得道多助多助,失道失道寡寡助助施行施行 仁政仁政少少阅读第一段讨论:阅读第一段讨论:解释字词解释字词天时天时地利地利人和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等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等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人心所向、上下团结。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讨论问题讨论问题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阐述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阐述“人和人和”是克敌制胜,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是克敌制胜,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9、。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第一段:译文第一段:译文l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心所向、内部团结。学习第二部分学习第二部分:1、第二、三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第二、三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来论述的?2、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怎样论述?论点?怎样论述?三里之三里之城城,七里之,七里之郭郭,环环而攻之而不而攻之而不胜。胜。夫夫环而攻之,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然而不胜
10、者,不胜者,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天时不如地利也。内城内城外城外城包围包围语气词语气词这样看来这样看来第二段第二段第二段:译文第二段:译文l(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呀。2 2、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
11、式上、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人和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三段第三段:译文译文l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
12、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阅读第四段讨论阅读第四段讨论1 1、域民、固国、威天下的关键是、域民、固国、威天下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什么?为什么?2 2、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强调了、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强调了“施行仁政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的重要性?第四段第四段:译文译文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3、。能施行“仁政仁政”的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3 3、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
14、作用。(从反面推论,指出(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城民”“固国固国”“威天威天下下”应当依靠应当依靠“人和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很强的说服力)4 4、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 5、“人和人和”的实质是什么?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在于“得道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6 6、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对比论证)7 7、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总结全文,深化论点)深化论点)
15、理清结构:理清结构:本文结构是如何安排的?本文结构是如何安排的?本文按是本文按是“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论”的顺序来安排结构层次的。的顺序来安排结构层次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论据)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从进攻一方而言)攻而不胜攻而不胜(论据论据)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守一方而言从防守一方而言)守而败退守而败退(结论结论)得道者多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从战争到治国)思考思考: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得道多助得道多
16、助 失道寡助失道寡助 论点: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战争需要“人和人和”论据:论据:域民域民固国固国威天下威天下治国需要治国需要“人和人和”结论:得道多助得道多助 顺顺 失道寡助失道寡助 叛叛“人和人和”的实质的实质小城环而攻之不胜小城环而攻之不胜城高兵利粮足不守城高兵利粮足不守提出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一论据一: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 (从进攻一方而言从进攻一方而言)论据二论据二: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守一方而言从防守一方而言)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教育 专题 1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