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七章吸收修改2.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化工原理第七章吸收修改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原理第七章吸收修改2.ppt(8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第七章第七章 气体吸收气体吸收Gas Absorption2第七章第七章 吸吸 收收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气气液平衡液平衡 第三节第三节 吸收机理与吸收速率吸收机理与吸收速率 第四节第四节 吸收塔的计算吸收塔的计算 3本章重点本章重点1、亨利定律及各种表达式和相互间的关系;、亨利定律及各种表达式和相互间的关系;2、菲克定律及其应用;、菲克定律及其应用;3、双膜理论及总吸收速率方程;、双膜理论及总吸收速率方程;4、吸收过程的物料衡算及操作线方程;、吸收过程的物料衡算及操作线方程;5、最小液气比概念及吸收剂用量的计算;、最小液气比概念及吸收剂用量的计算;6、填料层高度及其传质单元
2、数的计算;、填料层高度及其传质单元数的计算;7、吸收塔的设计计算、吸收塔的设计计算。4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一、什么是吸收一、什么是吸收二吸收目的二吸收目的三吸收分类三吸收分类四吸收设备、流程四吸收设备、流程五吸收剂的选择五吸收剂的选择5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一、什么是吸收?一、什么是吸收?利用利用气体混合物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溶剂中中各组分在液体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溶解度的差异来分离气体混合物的来分离气体混合物的操作操作称称为吸收为吸收。6二吸收目的二吸收目的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7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三吸收分类三吸收分类8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1 1、吸收设备、吸收设备-塔设备塔设备
3、 四吸收设备、流程四吸收设备、流程9102吸收流程吸收流程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11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3)吸收剂在吸收塔内再循环流程)吸收剂在吸收塔内再循环流程(4)吸收)吸收-解吸流程解吸流程1213用洗油吸收苯系物质的吸收与解吸流程煤气脱苯吸收操作流程 14从合成氨原料气中回收CO2的流程 15五吸收剂的选择五吸收剂的选择1溶解度溶解度对溶质组分有较大的溶解度对溶质组分有较大的溶解度2选择性选择性对溶质组分有良好的选择性,对溶质组分有良好的选择性,即对其它组分基本不吸收或吸收甚微,即对其它组分基本不吸收或吸收甚微,3挥发性挥发性 应不易挥发应不易挥发4粘性粘性 粘度要低粘度要低5其它
4、其它 无毒、无腐蚀性、不易燃烧、不发泡、无毒、无腐蚀性、不易燃烧、不发泡、价廉易得,并具有化学稳定性等要求。价廉易得,并具有化学稳定性等要求。16第二节吸收过程的气第二节吸收过程的气液平衡液平衡一、气体的溶解度一、气体的溶解度二、吸收极限二、吸收极限相平衡相平衡三、亨利定律三、亨利定律四、气液两相传质的方向四、气液两相传质的方向 17 一溶解度一溶解度 第二节吸收过程的气第二节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液相平衡1819二、吸收极限二、吸收极限相平衡相平衡当吸收剂中浓度达饱和时,任何时刻进入液相当吸收剂中浓度达饱和时,任何时刻进入液相中的溶质分子数等于从溶液中送出的到气相中的溶中的溶质分子数等于从溶液
5、中送出的到气相中的溶质分子数,即气相中和液相中溶质分子不再发生变质分子数,即气相中和液相中溶质分子不再发生变化,称两相动态平衡化,称两相动态平衡相平衡相平衡。达到相平衡时,吸收操作已达极限程度,如不改达到相平衡时,吸收操作已达极限程度,如不改变条件,再操作多少时间,溶质不会再被吸收剂吸变条件,再操作多少时间,溶质不会再被吸收剂吸收,吸收操作便可停止。收,吸收操作便可停止。第二节吸收过程的气第二节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液相平衡20 第二节吸收过程的气第二节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液相平衡 三、亨利定律三、亨利定律对于稀溶液,有对于稀溶液,有21亨利定律的其他形式:亨利定律的其他形式:E越大,表明溶解度
6、越小;越大,表明溶解度越小;E随随温温度度变变化化而而变变化化,T,E,m越大,表明溶解度越小;越大,表明溶解度越小;m随随温温度度、总总压压变变化化而而变变化,化,T,m,P,m 第二节吸收过程的气第二节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液相平衡22四、四、气液两相传质的方向气液两相传质的方向与传质极限与传质极限推动力推动力 y-ye 或或 xe-x 注意推动力不等于注意推动力不等于y-x!23求下列五种情况下的传质方向 在常压下及25下,气相co2的组成0.05(摩尔分率),现将此混合气体分别与以下几种溶液接触:浓度为10-3kmol/m3的co2水溶液;浓度为1.0910-3kmol/m3的co2水溶
7、液;浓度为310-3kmol/m3的co2水溶液;气相压力还保持常压,co2的组成仍为0.05,而温度降为0,将此种气体与浓度为310-3kmol/m3的co2水溶液相接触;气相压力为5105pa,温度为25,co2组成仍为0.05,将气相与浓度为310-3kmol/m3的co2水溶液相接触。24解:对于题中规定的气液两相条件,判别过程进行的方 向和极限。首先计算与气相浓度呈平衡是的液相浓度。查常压下25下,co2在水中的亨利系数 E=164mpa,平衡常数 m=E/P=1640,当气相浓度y=0.05时,与其平衡的液相浓度 x*=y/m=310-3而实际的液体浓度 c=10-3kmol/m3
8、水密度为 =1000kg/m3则 x=c/(/ms)=10-3/(1000/18)=1.810-5 25由于液相中co2的浓度下于与气相呈平衡的液相浓度x*,故两相接触时,将有部分co2从气相转入液相,此过程为吸收。同理对、四种情况计算,计算后将5种情况结果列于表中 序号气相浓度y液相浓度x与气相呈平衡的液相浓度x*吸收推动力x*x方向判断10.051.810-5310-50吸收20.05310-5310-5=0平衡30.055.410-5310-50吸收50.055.410-51510-50吸收26小结小结 亦可通过比较气相组成y与液相呈平衡时的气相浓度y*的值的大小来进行判别,y y*,则
9、为吸收过程;y y*,则为解吸过程。1、气液两相传质的方向与极限:若溶质在液相主体中的实际浓度为x,与接触的气相呈平衡的液相浓度为x*,则当x x*,解吸,x=x*,平衡状态,此时传质推动力为0,传质过程停止,即达到极限状态。272、影响吸收过程的因素(1)温度tE,减少了吸收的传质推动力,对吸收 不利。(2)压力,P总510-5pa,对E影响不大。当气相中溶质浓度相同,增加气相中溶质的分压,增大了传质推动力,对吸收有利。28第三节第三节 吸收机理与吸收速率吸收机理与吸收速率 3.1单相中物质传递单相中物质传递 3.2吸收机理吸收机理 3.3吸收速率吸收速率293.1单相中物质传递单相中物质传
10、递 一、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一、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 二、涡流扩散二、涡流扩散30一、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扩散通量: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扩散通量: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扩散传递的物质量,扩散传递的物质量,单位为单位为kmol/m2s,用,用J表示表示。相界面相界面pGpici传质方向传质方向31费克定律的其它表达形式:费克定律的其它表达形式:说明:说明:(1)JA,z是相对扩散通量是相对扩散通量(绝对扩散通量用(绝对扩散通量用NA,z表示)表示)(2)DA,B是物性之一是物性之一 DA,B(气)(气)10-5m2/sDA,B(液)(液)10-9m2/s DA,B(固)(固)10-10
11、m2/s32二、涡流扩散涡流扩散 湍流湍流流体中,湍流中流体质点发生无流体中,湍流中流体质点发生无规则运动,规则运动,湍流主体中会产生漩涡,湍流主体中会产生漩涡,使各部分流体间产生剧烈混合。使各部分流体间产生剧烈混合。滞流流体中依靠分子无规则运动传递滞流流体中依靠分子无规则运动传递物质。物质。33 湍流流体中发生传质靠流体质点的湍动和漩涡来传递湍流流体中发生传质靠流体质点的湍动和漩涡来传递物质的物质的称为称为涡流扩散涡流扩散。湍流主体中,分子扩散同时起着作用,但与涡流扩散湍流主体中,分子扩散同时起着作用,但与涡流扩散比很小比很小,涡流扩散占主要地位。涡流扩散占主要地位。J=(D+DE)(dCA
12、/dZ)D分子扩散系数,m2/s DE涡流扩散系数,m2/s 注:D是物性常数是物性常数 DE除了与物质性质有关外,还与流体湍动程度有关,除了与物质性质有关外,还与流体湍动程度有关,所以不是物性常数所以不是物性常数343.2吸收机理吸收机理 单相中传质机理为扩散理论(分子扩散、单相中传质机理为扩散理论(分子扩散、涡流扩散)。涡流扩散)。两相中传质机理(吸收机理)有:两相中传质机理(吸收机理)有:双双膜理论膜理论、溶质渗透理论、表面更新理论、溶质渗透理论、表面更新理论等。等。35一、双膜模型气膜气膜液膜液膜36 理论要点:理论要点:A、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各有一个
13、很薄的停滞膜,吸收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此二膜层,由气相主体进入液相主体。B、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达于平衡。C、两停滞膜外气液两相主体中流体充分湍动,浓度均匀。二、双膜理论要点二、双膜理论要点373.3、吸收速率、吸收速率吸收速率吸收速率:单位相际传质面积上单位时间内吸单位相际传质面积上单位时间内吸收的溶质量。收的溶质量。N NA A表示。表示。任何传质速率都可用下式表示:传质速率传质速率=传质传质推动力推动力/传质传质阻力阻力=传质传质系数系数传质传质推推动力动力38吸收的速率也可用上式表示:吸收速率吸收速率=吸收推动力吸收推动力/吸收阻力吸收阻力=吸收系数吸收系数吸收吸收推动力推动力一、吸收
14、速率方程一、吸收速率方程 双膜理论:双膜理论:相界面两侧存在厚度为相界面两侧存在厚度为Z ZG G和和Z ZL L的气膜和液膜。的气膜和液膜。在稳定操作时,通过气膜或液膜的速率是相等。在稳定操作时,通过气膜或液膜的速率是相等。即 39液膜吸收速率方程式液膜吸收速率方程式 NA=(DC)/(zLcsm)(cic)=kL(cic)=(cic)/(1/kL)即:气膜吸收速率方程式气膜吸收速率方程式40类似地:类似地:-分吸收速率方程 41-以分压差为推动力的以分压差为推动力的气相总吸收速率方程气相总吸收速率方程42-以以摩摩尔尔浓浓度度差差为为推推动动力的力的气相总吸收速率方程气相总吸收速率方程-以
15、以摩摩尔尔分分率率差差为为推推动动力的力的气相总吸收速率方程气相总吸收速率方程43液相分传质推动力液相总传质推动力气相总传质推动力气相分传质推动力44气膜控制气膜控制(易溶体系)(易溶体系):故故 45液膜控制液膜控制(难溶体系)(难溶体系):故故 46双膜控制:双膜控制:气气膜膜阻阻力力和和液液膜膜阻阻力力均均不不可忽略,称其为可忽略,称其为双膜控制双膜控制。47总结:总结:1、吸收速率方程式的形式、吸收速率方程式的形式 由于浓度表示方法不同和推动力所涉及的由于浓度表示方法不同和推动力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吸收速率方范围不同,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吸收速率方程式,可把它们分为两类:程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工 原理 第七 吸收 修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