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15.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水污染控制工程15.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污染控制工程15.ppt(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厌氧生化法厌氧生化法第一节 厌氧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 厌氧法的影响因素第三节 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第四节 厌氧消化过程动力学 第五节 厌氧产气量的计算第六节 厌氧反应器的设计第七节 厌氧设备的运行管理厌氧生化法与好氧生化法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既适用于高浓度废水,又适用于中低浓度废水。(2)能耗低:厌氧法产生的沼气可作为能源。(3)负荷高:厌氧法为210kgCOD/m3d。(4)剩余污泥量少,且其浓缩性、脱水性良好。(5)氮、磷营养需要量少:厌氧法的C:N:P为100:2.1:0.5(6)厌氧处理过程有一定的杀菌作用。(7)厌氧活性污泥可以长期贮存。厌氧生物处理法也存在下列缺点
2、:(1)厌氧微生物增殖缓慢,设备启动时间长。(2)出水往往达不到排放标准,需要进一步处理。(3)厌氧处理系统操作控制因素较为复杂。第一节第一节 厌氧法的基本原理厌氧法的基本原理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包括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也称为厌氧消化。与好氧过程的根本区别在于不以分子态氧作为受氢体,而以化合态氧、碳、硫、氢等为受氢体。厌氧生物处理是一个依靠三大主要类群的细菌完成的复杂的微生物学过程。将厌氧消化过程划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第一阶段为水解酸化阶段 第二阶段为产氢产乙酸阶段 第三阶段为产甲烷阶段第一阶段 水
3、解酸化阶段 复杂的大分子、不溶性有机物先在细胞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小分子、溶解性有机物,然后渗入细胞体内,分解产生挥发性有机酸、醇类、醛类等。这个阶段主要产生较高级脂肪酸。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水解酸化过程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水解酸化过程 第二阶段 产氢产乙酸阶段 在产氢产乙酸细菌的作用下,第一阶段产生的各种有机酸被分解转化成乙酸和H2,在降解奇数碳素有机酸时还形成CO2。第三阶段 产甲烷阶段 产甲烷细菌将乙酸、乙酸盐、CO2和H2等转化为甲烷。此过程由两组生理上不同的产甲烷菌完成,一组把氢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另一组从乙酸或乙酸盐脱控产生甲烷,前者约占总量的1/3,后者约占2/3。第
4、二节第二节 厌氧法的影响因素厌氧法的影响因素 甲烷发酵阶段是厌氧消化反应的控制阶段,因此厌氧反应的各项影响因素也以对甲烷菌的影响因素为准。一、温度条件一、温度条件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存及生物化学反应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各类微生物适宜的温度范围是不同的,一般认为,产甲烷菌的温度范围为560,在35和53上下可以分别获得较高的消化效率,温度为4045时,氧消化效率较低。温度的急剧变化和上下波动不利于厌氧消化作用。短时间内温度升降5,沼气产量明显下降,波动的幅度过大时,甚至停止产气。温度的波动,不仅影响沼气产量,还影响沼气中的甲烷含量,此其高温消化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二、二、pHpH值值 pH值条件失
5、常首先使产氢产乙酸作用和产甲烷作用受抑制,使产酸过程所形成的有机酸不能被正常地代谢降解,从而使整个消化过程的各阶段间的协调平衡丧失。若pH值降到5以下,对产甲烷菌毒性较大,同时产酸作用本身也受抑制,整个厌氧消化过程即停滞。即使pH值恢复到7.0左右,厌氧装置的处理能力仍不易恢复;而在稍高pH值时,只要恢复中性,产甲烷菌能较快地恢复活性。所以厌氧装置适宜在中性或稍偏碱性的状态下运行。最适pH值为7.07.2,pH6.67.4较为适宜。三、氧化还原电位三、氧化还原电位 无氧环境是严格厌氧的产甲烷菌繁殖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产甲烷菌对氧和氧化剂非常敏感。产甲烷菌初始繁殖的环境条件是氧化还原电位不能高于-
6、330mV,相当于2.361056L水中有1mol氧。在厌氧消化全过程中,不产甲烷阶段可在兼氧条件下完成,氧化还原电位为+0.1-0.1V,而在产甲烷阶段,氧化还原电位须控制为-0.3-0.35V(中温消化)与-0.560.6V(高温消化),常温消化与中温相近。产甲烷阶段氧化还原电位的临界值为-0.2V。四、有机负荷四、有机负荷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有机负荷的提高,产气率趋向下降,而消化器的容积产气量则增多,反之亦然。若有机负荷过高,则产酸率将大于用酸(产甲烷)率,挥发酸将累积而使pH值下降、破坏产甲烷阶段的正常进行,严重时产甲烷作用停顿,系统失败,并难以调整复苏。此外,有机负荷过高,则过高的水
7、力负荷还会使消化系统中污泥的流失速率大于增长速率而降低消化效率。若有机负荷过低,物料产气率或有机物去除率虽可提高,但容积产气率降低,反应器容积将增大,使消化设备利用效率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提高。五、厌氧活性污泥五、厌氧活性污泥 厌氧活性污泥主要由厌氧微生物及其代谢的和吸附的有机物、无机物组成。厌氧活性污泥的浓度和性状与消化的效能有密切的关系。性状良好的污泥是厌氧消化效率的基础保证。厌氧活性污泥的性质主要表现为它的作用效能与沉淀性能,前者主要取决于活微生物的比例及其对废物的适应性和活微生物中生长速率低的产甲烷菌的数量是否达到与不产甲烷菌数量相适应的水平。活性污泥的沉淀性能与污泥的凝聚性有关、与好
8、氧处理一样,厌氧活性污泥的沉淀性能也以SVI衡量。六、搅拌和混合六、搅拌和混合 混合搅拌是提高消化效率的工艺条件之一。没有搅拌的厌氧消化池,池内料液常有分层现象。通过搅拌可消除池内梯度,增加食料与微生物之间的接触,避免产生分层,促进沼气分离。在连续投料的消化池中,还使进料迅速与池中原有料液相混匀。搅拌的方法有:(1)机械搅拌器搅拌法;(2)消化液循环搅拌法;(3)沼气循环搅拌法等。其中沼气循环搅拌,还有利于使沼气中的CO2作为产甲烷的底物被细菌利用,提高甲烷的产量。七、废水的营养比七、废水的营养比 一般认为,厌氧法中碳:氮:磷控制为20O300:5:1为宜。此比值大于好氧法中100:5:1,这
9、与厌氧微生物对碳素养分的利用率较好氧微生物低有关。在碳、氮、磷比例中,碳氮比例对厌氧消化的影响更为重要。在厌氧处理时提供氮源,除满足合成菌体所需之外,还有利于提高反应器的缓冲能力。若氮源不足,不仅厌氧菌增殖缓慢,而且消化液缓冲能力降低。相反,若氮源过剩,氮不能被充分利用,将导致系统中氨的过分积累,抑制产甲烷菌的生长繁殖,使消化效率降低。八、有毒物质八、有毒物质抑制物质浓度/(mg/L)抑制物质浓度/(mg/L)挥发性脂肪酸2000Na35005500氨氮15003000Fe1710溶解性硫化物200Cr6+3Ca25004500Cr3+500Mg10001500Cd150K25004500第三
10、节第三节 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一、普通厌氧消化池一、普通厌氧消化池 废水定期或连续进入池中,经消化的污泥和废水分别由消化池底和上部排出,所产沼气从顶部排出。为了使进料和厌氧污泥充分接触、使所产的沼气气泡及时逸出而设有搅拌装置,常用搅拌方式有三种:(1)池内机械搅拌;(2)沼气搅拌;(3)循环消化液搅拌。常用加热方式有三种:(1)废水在消化池外先经热交换器预热到定温再进入消化池;(2)热蒸汽直接在消化器内加热;(3)在消化池内部安装热交换管。普通消化池一般的负荷,中温为23kgCOD/m3d,高温为56kgCOD/m3d。普通消化池的特点是可以直接处理悬浮固体含量较高或颗粒较大的
11、料液。厌氧消化反应与固液分离在同一个池内实现,结构较简单。但缺乏持留或补充厌氧活性污泥的特殊装置,消化器中难以保持大量的微生物细胞;对无搅拌的消化器,还存在料液的分层现象严重,微生物不能与料液均匀接触,温度也不均匀,消化效率低等缺点。二、厌氧接触法二、厌氧接触法 为克服普通消化池不能持留或补充厌氧活性污泥的缺点,在消化池后设沉淀池,将沉淀污泥回流至消化池,形成了厌氧接触法,其工艺流程如右图所示。该系统既使污泥不流失、出水水质稳定,又可提高消化池内污泥浓度,从而提高设备的有机负荷和处理效率。为了提高沉淀池中混合液的固液分离效果,目前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脱气:(1)真空脱气,由消化池排出的混合液经真空
12、脱气器,将污泥絮体上的气泡除去,改善污泥的沉淀性能;(2)热交换器急冷法,将从消化池排出的混合液进行急速冷却,如中温消化液35冷到1525,可以控制污泥继续产气,使厌氧污泥有效地沉淀;上页图是设真空脱气器和热交换器的厌氧接触法工艺流程;(3)絮凝沉淀,向混合液中投加絮凝剂,使厌氧污泥易凝聚成大颗粒,加速沉降;(4)用超滤器代替沉淀他,以改善固液分高效果。厌氧接触法的特点:(1)通过污泥回流,保持消化池内污泥浓度较高,一般为1015g/L,耐冲击能力强;(2)消化池的容积负荷较普通消化池高,中温消化时,一般为210kgCOD/m3d,水力停留时间比普通消化池大大缩短,如常温下,普通消化池为153
13、0天,而接触法小于10天;(3)可以直接处理悬浮固体含量较高或颗粒较大的料液,不存在堵塞问题;(4)混合液经沉淀后,出水水质好,但需增加沉淀池、污泥回流和脱气等设备。厌氧接触法还存在混合液难于在沉淀池中进行固液分离的缺点。三、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应应器三、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应应器 废水从污泥床底部进入,与污泥床中的污泥进行混合接触,微生物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产生沼气,微小沼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合并逐渐形成较大的气泡。由于气泡上升产生较强烈的搅动,在污泥床上部形成悬浮污泥层。气、水、泥的混合液上升至三相分离器内,沼气气泡碰到分离器下部的反射板时,折向气室而被有效地分离排出;污泥和水则经孔道进入三相分离
14、器的沉淀区,在重力作用下,水和泥分离,上清液从沉淀区上部排出,沉淀区下部的污泥沿着斜壁返回到反应区内。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特点是:(1)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一般平均污泥浓度为3040g/L;(2)有机负荷高,水力停留时间短,中温消化,COD容积负荷一般为1020kgCOD/m2d;(3)反应器内设三相分离器,被沉淀区分离的污泥能自动回流到反应区,一般无污泥回流设备;(4)无混合搅拌设备。投产运行正常后,利用本身产生的沼气和进水来搅动;(5)污泥床内不填载体,节省造价及避免堵塞问题。但反应器内有短流现象,影响处理能力;进水中的悬浮物应比普通消化池低得多,特别是难消化的有机物固体不宜太高;运行
15、启动时间长,对水质和负荷变化比较敏感。四、厌氧生物滤池四、厌氧生物滤池 厌氧微生物附着于填料的表面生长,当废水通过填料层时,在填料表面的厌氧生物膜作用下,废水中的有机物被降解并产生沼气,沼气从池顶部排出。滤池中的生物膜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脱落的生物膜随出水流出池外。废水从池底进入,从池上部排出,称升流式厌氧滤池;废水从池上部进入,从池底部排出,称降流式厌氧滤池。厌氧生物滤池的特点是:(1)由于填料为微生物附着生长提供广较大的表面积,滤池中的微生物量较高,又生物膜停留时间长,平均停留时间长达100天左右,因而可承受的有机容积负荷高,COD容积负荷为216kgCOD/m3d,且耐冲击负荷能力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污染 控制工程 1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