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ppt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嘉兴三中化学组 徐 慧 实验化学实验化学专题专题2 2 物质性质的探究物质性质的探究问题问题2 2:铝元素的单质:铝元素的单质(0)(0)和化合物和化合物(+3)(+3)有哪些有哪些?环节一环节一 构建构建“铝及其化合物铝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基点知识体系基点问题问题1 1:铝元素的原子序数?:铝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主要化合价?主要化合价?Al 0 0、+3+3AlAl、AlAl2 2O O3 3、Al(OH)Al(OH)3 3、AlClAlCl3 3/Al/Al2 2(SO(SO4 4)3 3
2、、NaAlONaAlO2 2问题问题1 1:铝条能够燃烧吗?:铝条能够燃烧吗?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方案。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现象现象 环节二环节二 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探究实验一】铝条的燃烧【探究实验一】铝条的燃烧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铝片,坩埚钳夹持,酒精灯加热铝片,坩埚钳夹持,酒精灯加热铝条,螺旋状,一端绕紧一根火柴,铝条,螺旋状,一端绕紧一根火柴,坩埚钳夹持,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烧坩埚钳夹持,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烧完
3、时,将铝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完时,将铝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 无现象无现象剧烈燃烧,发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出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白色固体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现象现象 环节二环节二 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探究实验一】铝条的燃烧【探究实验一】铝条的燃烧铝片,坩埚钳夹持,酒精灯加热铝片,坩埚钳夹持,酒精灯加热铝条,螺旋状,一端绕紧一根火柴,铝条,螺旋状,一端绕紧一根火柴,坩埚钳夹持,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烧坩埚钳夹持,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烧完时,将铝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完时,将铝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 无现象无现象剧烈燃烧,发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出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白色固
4、体小结小结1 1:AlAlAlAl2 2O O3 3(燃烧:纯氧,引燃)(燃烧:纯氧,引燃)问题问题1 1:铝条能够燃烧吗?:铝条能够燃烧吗?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方案。环节二环节二 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问题问题2 2:铝比铁活泼,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铝制品:铝比铁活泼,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铝制品却却 不不像铁那样容易被腐蚀?像铁那样容易被腐蚀?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并牢固地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并牢固地覆盖在铝表面,阻止了内部的铝与周围的介质(空气、覆盖在铝表面,阻止了内部的铝与周围的介质(空气、水等)接触,起到
5、保护金属铝的作用。水等)接触,起到保护金属铝的作用。小结小结2 2:AlAlAlAl2 2O O3 3(表面氧化:空气)(表面氧化:空气)环节三环节三 铝表面氧化膜的实验探究铝表面氧化膜的实验探究问题问题1 1:这层:这层AlAl2 2O O3 3 薄膜的存在对铝片与薄膜的存在对铝片与CuSOCuSO4 4溶液的溶液的 反应有影响吗?反应有影响吗?介绍:介绍:对比实验对比实验(单一变量单一变量)设计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现象现象 试管:试管:3mL0.5mol3mL0.5molL L-1-1CuSOCuSO4 4+铝片(有氧化膜)铝片(有氧化膜)试管:试管:3mL0.5mol3mL0.5molL
6、 L-1-1CuSOCuSO4 4+铝片(去氧化膜)铝片(去氧化膜)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证明铝片表面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证明铝片表面 氧化膜的存在?氧化膜的存在?环节三环节三 铝表面氧化膜的实验探究铝表面氧化膜的实验探究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现象现象 试管试管:3mL0.5mol3mL0.5molL L-1-1CuSOCuSO4 4+铝片铝片试管试管:3mL0.5mol3mL0.5molL L-1-1CuSOCuSO4 4+铝片(砂纸打磨)铝片(砂纸打磨)无现象无现象铝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铝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反应原理:反应原理:2Al+3CuSO2Al+3CuSO4 4 =
7、3Cu+Al=3Cu+Al2 2(SO(SO4 4)3 3小结:小结:Al Al AlAl2 2(SO(SO4 4)3 3(CuSOCuSO4 4溶液溶液/稀稀H H2 2SOSO4 4)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实验二】【探究实验二】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现象现象 小烧杯小烧杯1 1:铝片(去氧化膜):铝片(去氧化膜)+5 5mLmL浓浓HNOHNO3 3,观察现象;观察现象;1min1min后取出洗净后取出洗净;小烧杯小烧杯2 2:铝片铝片 +5 5mL6.0mL6.0molmolL L-1-1NaOHNaOH,观察现象
8、;观察现象;1min1min后取出洗净后取出洗净;小结:小结:AlAlOAlAlO2 2-(NaOH(NaOH溶液溶液)Al Al2 2O O3 3 AlOAlO2 2-(NaOH(NaOH溶液溶液)【探究实验三】【探究实验三】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无现象;无现象;无现象无现象先无现象,先无现象,后产生气泡;后产生气泡;铝片表面析铝片表面析出红色固体出红色固体反应原理:反应原理:AlAl2 2O O3 3+2NaOH+2NaOH =2NaAlO=2NaAlO2 2+H+H2 2O O2Al2Al+2NaOH+2H+2NaOH+2H2 2O O =2NaAl
9、O=2NaAlO2 2+3H+3H2 2试管试管 3mL0.5mol 3mL0.5molL L-1-1CuSOCuSO4 4+试管试管 3mL0.5mol 3mL0.5molL L-1-1CuSOCuSO4 4 +环节三环节三 铝表面氧化膜的实验探究铝表面氧化膜的实验探究自主归纳:自主归纳:铝制容器使用注意事项?铝制容器使用注意事项?拓展视野:拓展视野:在一般情况下,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是在一般情况下,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是相当稳定的。但当有活性物质,如相当稳定的。但当有活性物质,如ClCl-、BrBr-、I I-等存在等存在时,氧化膜很易被破坏。时,氧化膜很易被破坏。环节四环节四 铝配合物的生成
10、铝配合物的生成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现象现象 问题问题1 1:利用课桌上已有的:利用课桌上已有的AlClAlCl3 3溶液、溶液、NaOHNaOH溶液、氨水溶液、氨水 制备少量制备少量Al(OH)Al(OH)3 3?【探究实验四】【探究实验四】AlAl3+3+Al(OH)Al(OH)3 3的实验探究的实验探究试管试管1mL0.5mol1mL0.5molL L-1-1AlClAlCl3 3,逐滴加入,逐滴加入6.0mol6.0molL L-1-1NaOHNaOH溶液,边滴边振荡溶液,边滴边振荡试管试管1mL0.5mol1mL0.5molL L-1-1AlClAlCl3 3,逐滴加入,逐滴加入3.0mo
11、l3.0molL L-1-1氨水,边滴边振荡氨水,边滴边振荡先白先白,后溶解,后溶解 白白反应原理:反应原理:AlClAlCl3 3 +3NH+3NH3 3H H2 2O O =Al(OH)=Al(OH)3 3+3NH+3NH4 4ClCl AlClAlCl3 3 +3NaOH+3NaOH =Al(OH)=Al(OH)3 3+3NaCl+3NaCl Al(OH)Al(OH)3 3 +NaOH+NaOH =NaAlO=NaAlO2+2H+2H2 2O O环节四环节四 铝配合物的生成铝配合物的生成小结:小结:AlAl3+3+Al(OH)Al(OH)3 3 :氨水:氨水/NaOHNaOH溶液溶液(适
12、量)适量)AlAl3+3+Al(OH)Al(OH)3 3AlOAlO2 2-:NaOHNaOH溶液溶液(过量)过量)环节四环节四 铝配合物的生成铝配合物的生成 Al(OH)Al(OH)3 3 +NaOH+NaOH =NaAlO=NaAlO2+2H+2H2 2O O AlClAlCl3 3 +3NaOH+3NaOH =Al(OH)=Al(OH)3 3+3NaCl+3NaCl AlClAlCl3 3 +4NaOH+4NaOH =NaAlONaAlO2 +2H2H2 2O O+3NaCl+3NaCl AlClAlCl3 3 +4NaOH+4NaOH =NaAl(OH)NaAl(OH)4 4 +3Na
13、Cl +3NaCl 四羟基合铝酸钠四羟基合铝酸钠信息提示信息提示P21P21:配合物是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阴离子或分配合物是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阴离子或分子)与接收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子)与接收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一类重要化合物。结合形成的一类重要化合物。Al(OH)Al(OH)4 4-、AlFAlF6 63-3-都是配合物。都是配合物。即即 AlAl3+3+4 OH+4 OH-=Al(OH)=Al(OH)4 4-+环节五环节五 构建构建“铝及其化合物铝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知识体系网络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根据根据“铝及其化合物铝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基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基点、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初步构建实验探究,初步构建“铝及其化合物铝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知识体系网络。课堂小结: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构建构建“铝及其化合物铝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知识体系网络运用运用“变量控制法变量控制法”进行对比实验进行对比实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