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doc(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盐 城 师 范 学 院毕业论文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 学生姓名 张 小 芬 学 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教育学(心理教育) 班 级 教育学13(1)师 学 号 13151129 指导老师 蔡 静 2017年 5 月 7 日毕业论文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1、本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独立撰写而成的。2、本论文中,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3、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撰写发表过的研究成果。4、本论文如有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一切后果自负。学生(签名): 张 小 芬 2017年 5 月 7 日大学生人际信任、
2、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摘 要本文采用人际信任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331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手机成瘾的现状,并探讨三者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 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其各因子分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 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处于中等水平,在大学生在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以及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学生主观支持、客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分要显著低于女生得分;(3) 大学生手机成瘾总分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手机成
3、瘾的各因子上,突显行为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大学男生显著高于大学女生;在大学生手机成瘾总分和突显行为、心境改变因子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4) 大学生特殊信任与突显行为和手机成瘾总分成显著正相关,人际信任总分与突显行为成显著正相关;(5) 大学生主观支持因子与心境改变因子成显著负相关,客观支持因子与突显行为因子、心境改变因子和手机成瘾总分成显著负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与手机成瘾总分成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总分与突显行为因子成显著负相关;(6)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突显行为因子有负向预测作用。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突显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4、;手机成瘾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nterpersonal Trust, Social Support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300 sub
5、jects, research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social support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trust is in the middle level,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
6、he total score of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its factors in the gender, the origin and the only child. There are significant grade differences in special trust and general trust.(2) The total score of social suppor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medium leve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
7、ve support and total scor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score of subjective support, objective support, social students there a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boys scored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girls.(3)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score in the middle level, the factors o
8、f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salience sco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le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in Colleg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score and salience, mood alteration factor, there are significant grade differences.(4) There
9、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special trust and prominence behavior and the total score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5) Subjective support and mood change into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objective support and highlight the behavior, mood changes and mobile p
10、hone addiction total scor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he availability of support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otal score, total scor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alience, mood changes an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otal score.(6)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
11、onal trust has a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has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trust; social support; mobile phone addiction. 目 录1 问题的提出11.1
12、 研究背景11.2 概念界定21.2.1 人际信任21.2.2 社会支持21.2.3 手机成瘾21.3 研究现状21.3.1 人际信任的研究21.3.2 社会支持的研究21.3.3 手机成瘾的研究31.3.4 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32 研究设计42.1 研究目的42.2 研究方法42.2.1 研究对象42.2.2 测量工具42.3施测步骤及数据处理53 结果53.1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结果53.1.1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总体状况53.1.2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差异检验63.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结果83.2.1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83.2.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差异检验93.3
13、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结果113.3.1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总体状况113.3.2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差异检验113.4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相关分析143.4.1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手机成瘾的相关分析143.4.2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相关分析143.5 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回归分析144 讨论154.1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讨论154.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讨论164.3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讨论174.4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相关讨论184.4.1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手机成瘾的相关讨论184.4.2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相关讨论184.5人际信任、社会支持
14、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回归讨论195 结论195.1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结论195.2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结论205.3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结论205.4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结论216 教育建议216.1 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216.2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216.3 降低大学生的手机成瘾水平21参考文献23致谢25附录26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1 问题的提出1.1 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等现象引起了大批学者的重视和关注。手机因其方便时尚,成为了大中小学生的必备物品,而随着大中小学生对自我控制和手机使用时间的不当
15、把握,“低头族”现象在大中小学校的学生群体中愈来愈普遍,进而出现情绪低落、身体不适、师生关系疏离、学习效率不高等现象。纵然已经有上课上交手机、不允许学生在教学楼使用手机等相关规定,但在收效甚微,甚至出现反效应,如带两个手机,交一个玩一个等。手机成瘾导致的严重后果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破坏,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会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呢?研究发现,人际信任程度高的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障碍、拖延行为、网络成瘾等负面情境时,更偏向于积极地对待和评价困难,并且仍能维持原来的生活,较好地适应环境。人际信任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出现相反状况,在逆境中无法及时调整自己。人际信任可以在困境中得
16、到提高,同时也有可能消失殆尽,重点在于适当的引导与心理协助。更有研究表明,人际信任与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1大学生处于心理变化的自主期,人际交往、情绪波动、学习问题都依赖自己协调解决,探究其人际信任水平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研究最早可源自于 20世纪60年代部分学者探讨生活压力对个体身心健康影响的一些研究。而后20世纪70年代初,社会支持的概念开始被精神病学文献引入,并对罹患精神疾病的个体展开了相关研究。社会支持是指社会各方面,如亲戚、朋友等人所提供给个人的物质和精神帮助,因此可以反映个人与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应对日常生
17、活和学习等境况下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益于生活压力的缓解和释放,从而增强个体的生活满意度。综上所述,当大学生面临手机成瘾时,个体的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是否会影响其水平?这三者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两个问题,本研究拟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手机成瘾现状进行调查,进而探讨三者的关系,希望得到一些建设性的结果。1.2 概念界定1.2.1 人际信任 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辞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2。1.2.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一般是指来自个
18、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3。1.2.3 手机成瘾 “手机成瘾是行为成瘾,是指长时间依赖于玩手机,和上网成瘾本质一样,手机成瘾更具有广泛性和隐蔽性,对人的生理、心理危害更大。一般有以下三方面表现:在手机上花费的大量时间而无法自控、无法正常使用手机时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过度使用手机影响到日常的生活或学习效率4。1.3 研究现状1.3.1 人际信任的研究 许振兴感到大学生存在人际信任危机;5张建新调查发现中国人比美国人有较高的信任;6简臻锐则发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处于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且具有差序格局的特点。7 辛自强调查测得,大学生人际信任随着年代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
19、男生和女生的人际信任均有下降趋势。8 有研究表表明:仅有1744的大学生对他人行为的可靠性具有较高的信赖程度,7093的大学生只具有一般的信赖程度,不足以协调好自身与他人的关系,而人际信任程度较低者占1113,这些学生在集体中很难与同学、老师和睦相处。9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人际信任没有性别差异(冯现刚, 王青, 201110;胡利人, 刘义明, 200011; 罗任, 周茜, 谢海燕,200612), 然而有研究者(罗平, 马海林, 边巴次仁,200913)发现人际信任存在性别差异, 且女生显著高于男生。此外, 不同家庭来源的大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的人际信任水平。马长征和李志刚(2009)14的研究表
20、明,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大学生, 这与蒋桂黎(2011)15以及陈舒和张学艺(2010)1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然而, 其他研究者的结果否定了人际信任的城乡差异(邓雪, 高翠翠, 贺国元, 荆济涵, 201017;隆景云, 201118 )。 综上所述,很多学者均对人际信任这一范畴和领域有浓厚的兴趣,进行了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理论体系较为完善。1.3.2 社会支持的研究首先,关于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大都采用定量评定法进行研究。如国外大量研究一致表明,个体在对社会支持的寻求、获得和给予方面性别差异显著。Robinson认为,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多地依赖社会支持,更愿意
21、与同伴交流问题和分享心情,因此对女性而言,广泛的社会联系更有价值 19。其次,国内外众多学者都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反之则会产生损害作用。他们还都认为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主要分为3种:动态模型、主效应模型、缓冲作用模型。如国内学者赵建平、葛操采用SSRS和MHT对976名初中生施测,以探讨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较强的增益作用20。余欣欣、叶发钦在2003年以705名初中生为被试,研究了初中生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21。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发现,不同的人际网络会提供不同
22、的社会支持,但是至于社会支持的数量应该多少为宜,目前的研究尚未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程虹娟等人调查得出,大学生社会支持人数平均不到3个人。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学生获得的支持人数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明显多于男生;大一最多,大二最少;文科最多,理工科最少。大一与大二、大三、大四存在显著差异(p0.01),理工科与文科、医学、师范存在显著差异(p0.01)22。 卜鹏翠对460名农村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差异不显著;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在性别、专业,身份地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31.3.3 手机成瘾的研究 汤优佳等人抽取福建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五年制临医学专业的
23、部分学生(共445名),采用自制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福建医科大学本科生手机成瘾率为7.00%;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专业、年级、手机使用自控力、课外活动参与度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24李燕等人利用自编的手机成瘾测度量表得出:手机成瘾与年龄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以28-36岁年龄段手机成瘾的得分均值最高,而性别因素和学历因素并不显著25。李丽等人对辽宁省某医学院739名医学生进行调查得出: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31,最佳临界值为40分;高职(45.6%)与本科学生(35.2%)智能手机成瘾筛查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干扰、积极期待维度
24、及成瘾总分显著高于本科生(P0.05);男生网络关系维度显著高于女生(P0.01)26。 综上所述,有关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研究范围覆盖面较广,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3.4 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中,罗任、周茜对低年级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中得出:低年级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不存在显著相关27;陈喜凤得出::(1)大学生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以及各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01)。(2)大学生人际信任对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总分、总分和支持利用度总分有预测作用28。陶婉得出:大学生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的相关系数较高。 人际信任与、
25、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之间都呈负相关关系,尤其是与和社会支持总分的负相关关系非常显著 (r=-0.211 , p 0.01 ; r=-0.196 , p0.05) ,社会支持的内部因素,与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 (r=0.283 , p0.01 ; r=0.262, p0.01 ; r=0.853, p0.01) ;客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 (r=0.180 , p0.05 ; r=0.666 , p0.01) ;支持利用度与社会支持总分 (r=0.539 , p0.01) ,都呈现出非常显著的正相关29。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研究中:金荣、闻雪、姜志勇得
26、出:(1)低手机依赖者的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水平显著高于高手机依赖者;(2)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能力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能力对手机依赖具有显著负向预测;(3)社会适应能力在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中起到中介作用30;李腾飞、张亮得出: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目前暂无研究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手机成瘾的相关研究,但在张琰、孙亮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手机成瘾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的结果显示中,手机成瘾与人际交往障碍存在一定关联,我们大胆推断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手机成瘾可能存在关系31。综上所述,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三者可能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国内尚未有有研究者对三者整
27、体关系进行研究。2 研究设计2.1 研究目的本次研究以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手机成瘾的现状,分析三者是否分别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差异。同时,检验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手机成瘾是否存在影响。希望能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手机成瘾的理论进行丰富,为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提高人际信任提供有效的依据。2.2 研究方法2.2.1 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共计350名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31份。其中男生12
28、7人,女生204人;大一99人,大二105人,大三76人,大四51人;城镇户口138人,农村户口193人;独生子女206人,非独生子女193人。2.2.2 测量工具采用Rotter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TS)。该量表共包括25项目,采用5点计分,项目6,8,12,14,16,17,18,20,21,22,23,25采用正序计分,即1=完全同意,2=部分题,3=同意与不同意相等,4=部分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其余项目为反序计分32。采用肖水源等人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SSRS)。问卷共14个条目,包含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等三个维度。选择A、B、C、D项分别计1、2、3、4分,第5分A、B、
29、C、D四项计总分,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计1-4分,第6、7条如回答”无任何来源“则计0分,回答“下列来源”者,有自己个来源就计几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分析方法:总分:即十个条目计分之和,客观支持分:2、6、7条评分之和,分:1、3、4、5,条评分之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第8、9、10条33。采用 熊婕(2012)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该量表共包括 16个题目,采用 5 点计分,1=非常不符,2=不太符合,3=一般,4=比较符合,5=非常符合。题目围绕“戒断状态”、“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四个维度编制34。2.3施测步骤及数据处理主试进班说明,征得被试同意后发放问卷并宣读
30、指导语。被试在理解问卷意图的基础上完成问卷,再由主试当场回收。将整理出的有效问卷数据通过SPSS19进行分析,主要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3 结果3.1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结果3.1.1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总体状况将人际信任的总分和各因子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表1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总体状况MSD特殊信任32.196.57普遍信任45.027.11人际信任总分77.218.21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总分的平均数为77.21,处于中等水平。在人际信任的各因子中,大学生的普遍信任因子得分相较于特殊信任因子得分较高。3.1.2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差异检
31、验3.1.2.1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检验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2:表2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检验(MSD)男(n=127)女(n=204)tp特殊信任34.476.6230.776.145.160.000普遍信任43.037.6846.256.45-4.110.000人际信任总分77.508.6377.037.950.500.616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特殊信任因子和普遍信任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特殊信任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普遍信任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得分。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
32、0.05)。3.1.2.2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年级差异检验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年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表3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年级差异检验平方和df均方Fp普遍信任组间组内1577.0212755.993327492.3439.0112.6210.000特殊信任组间组内2776.5213915.373327915.5142.5621.7490.000人际信任总分组间组内371.49121871.133327123.8366.891.8510.138从表3可以看出:在特殊信任因子和普遍信任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在人际信任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
33、5)。事后检验结果见表4:表4 不同年级大学生特殊信任、普通信任和人际信任总分年级差异检验的事后检验(I)年级(J)年级均值差(I-J)p特殊信任大三大一5.22*0.000大二3.40*0.002大四5.73*0.000普遍信任大三大一-6.09*0.000大二-5.52*0.000大四-8.79*0.000大四大二3.27*0.018大三8.79*0.000从表4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特殊信任因子上,大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四学生;在普遍信任因子上,大三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大四学生,大四学生得分又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3.1.2.3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生源地差异检验通过对大学
34、生人际信任进行生源地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5:表5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生源地差异检验(MSD)城镇(n=138)农村(n=193)tp特殊信任32.376.7319.474.010.4190.675普遍信任45.097.2532.066.460.1490.882人际信任总分77.468.0177.038.360.4640.643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各因子其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1.2.4 大学生人际信任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检验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是否独生子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6:表6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检验(MSD)独生(n=206)非独生
35、(n=125)tp特殊信任32.087.0932.385.62 -0.4000.689普遍信任45.907.1744.066.931.9090.057人际信任总分77.678.4076.447.871.3280.185 从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信任总分及其各因子分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结果3.2.1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将社会支持的总分和各因子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7:表7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MSD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21.387.527.6336.534.033.161.897.10 从表7可以看出,大学生
36、主观支持总分较高,为21.38。大学生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的得分高于客观支持因子的得分,分别为7.63和7.52。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平均分较低,为36.53。3.2.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差异检验3.2.2.1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社会支持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性别差异检验,分析结果如表8:表8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检验(MSD)男(n=127)女(n=204)tp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20.573.745.803.127.342.0333.716.7021.884.138.602.677.821.7838.306.77-2.892-8.700-2.26
37、1-6.020.0040.0000.0240.000从表8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主观支持因子、客观支持因子、社会支持总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男生得分要显著低于女生得分。3.2.2.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检验 采用单因素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年级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9:表9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检验平方和df均方Fp主观支持组间组内291.54 5066.25332797.1815.496.2720.00客观支持组间组内1042.132238.223326324.386.8750.5860.000对支持的利用度组间组内32.681146.09332710.893.51
38、3.1080.027社会支持总分组间组内2689.6313892.5073326896.5442.6221.0380.000从表9可以看出:在大学生在主观支持因子和客观支持因子以及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事后检验结果见表10;表10 不同年级大学生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总分年级差异检验的事后检验(I)年级(J)年级均值差(I-J)p主观支持大一大三2.550.000客观支持大三大一大二大四-4.10-4.43-3.910.0000.0000.000对支持的利用度大一大三0.850.003社会支持总分大三大一
39、大二大四-7.51-6.27-5.130.0000.0000.000从表10可以看出,在主观支持因子上,大三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学生;在客观支持上大三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和大四学生,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大三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学生,在总分上,大三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各个年级学生。3.2.2.3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生源地差异检验通过对大学生社会支持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生源地差异检验,分析结果如表11:表11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生源地差异检验(MSD)城镇(n=138)农村(n=193)tp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21.304.047.593.457.771.9036.656
40、.8421.434.037.472.947.541.8836.356.84-0.3070.320-1.0880.2570.7590.7490.2770.797从表11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支持在总分和三个因子得分上均不存在生源地差异(p0.05)。 3.2.2.4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检验通过对大学生社会支持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2:表12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检验(MSD)独生(n=206)非独生(n=125)tp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21.154.207.573.367.652.0236.377.6621.753.7
41、17.442.807.621.6636.816.07-1.3180.3820.138-0.542018807030. 8900.588 从表12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和三个因子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3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结果3.3.1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总体状况将手机成瘾的总分和各因子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3:表13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总体状况MSD戒断症状17.164.43突显行为10.293.23社交抚慰8.233.60心境改变8.092.52手机成瘾总分43.7810.46 从表13可以看出,大学生手机成瘾总分为43.78,处于中等水平。在手机成瘾的各因
42、子上,大学生戒断症状因子得分最高为17.16,大学生心境改变因子得分最低,为8.10。3.3.2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差异检验3.3.2.1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性别差异检验通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性别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4:表14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性别差异检验(MSD)男(n=127)女(n=204)tp戒断症状16.594.0017.514.65-1.8530.065突显行为10.963.279.883.143.000.003社交抚慰8.242.578.224.130.060.954心境改变8.532.497.822.512.490.013手机成瘾总分44.328.7743.4
43、411.400.7490.454从表14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手机成瘾总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各因子上,突显行为因子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大学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大学女生得分,而其余因子得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3.2.2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年级差异检验 通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年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15:表15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年级差异检验平方和df均方Fp戒断症状组间组内128.766345.76332742.9219.412.2120.087突显行为组间组内363.453087.133327121.159.4412.8330.000社交抚慰组间组内41.914244.64332713.9712.981.0760.359心境改变组间组内148.461951.64332749.495.978.2910.000手机成瘾总分组间组内1581.1834534.283327527.06105.614.9910.002从表15可以看出,在大学生手机成瘾总分和突显行为因子、心境改变因子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p0.05),而在大学生戒断症状、社交抚慰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事后检验结果如下:表16 不同年级大学生手机成瘾各因子及总分年级差异检验的事后检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