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化发展的分析与研究 (2).doc
《关于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化发展的分析与研究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化发展的分析与研究 (2).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关于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化发展的分析与研究 中文题目: 关于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化发展的分析与研究 中文摘要1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出行需要和对出行舒适度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城市轨道交通以其独特的高速便捷、安全舒适、节能环保、通勤能力强等特点成为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主导,对解决城市拥堵、环境污染、地面资源紧张等问题具有突出优势。受限于地铁线路设计传统、现有运营线路较少、运行组织经验不足、资源调配困难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国现有的地铁运营城市中,绝大部分地铁线路采用的是单线独立运行的列车组织形式,各条线路之间一般不可进行互通
2、,造成各换乘节点客流集聚、拥堵频繁的现象,如若换乘站某项功能受损,将同时影响多条地铁线路的正常运行,甚至引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无法正常运转。与我国的线路运行模式不同,目前,发达国家一般采用互联互通的线路运营模式,即多条地铁线路相互连接、共用线路、网络化运营的模式,其运能效率更局。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的逐步加强、线网规划日益完善、路由结构逐渐深化复杂,既有的单线独立运行组织形式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为了提高各条线路的资源共享性、提高运行效率、减少换乘和拥堵,十分有必要对地铁线路的单线独立运营模式进行探索优化,系统整合梳理线路关系,灵活组织运营安排,研究线路间的互联互通运行方式,将单线独立运行
3、转化为互联互通化发展、网络化运营的模式,应尽量在线网规划阶段预留互联互通化发展工程实施条件,避免后期运营改造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高地铁运行效能,增强其抵抗故障的能力。本文研究成果将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行组织优化、互联互通化发展提供指导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地铁建设运营时期较早,其线网脉络化特点鲜明,众多专家学者己对线路运营组织形式优化进行了丰富研究工作,详述如下:Drechsler阐述了德国轻轨与法国国家铁路实施互联互通化发展的组织方法,计算分析了开行过轨列车前后轻轨线路的效益提高规律。Griffin通过对实施互联互通化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4、,研究了改进车站设计、统一轮轨技术标准,最终说明了轨道交通采用互联互通化发展的优势。Makoto通过研究东京山手线、半藏门线、东西线等互联互通化发展线路的断面客流和车站乘降客流,计算分析了互联互通化发展可为乘客节约出行时间,同时为运营公司和社会带来经济效益。Phraner, Roberts等根据美国交通系统管理体制机制、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互联互通化发展所需基础设施、车辆等方面的因素,分析了地铁线路与铁路互联互通化发展的可能性,阐述了互联互通化发展实施风险,说明互联互通化发展适用于北美地区。Novaks、Orro和Bugarin阐述了铁路线路与地铁线路互联互通化发展的发展历程,通过从
5、牵引供电系统、结构强度、通信系统、信号系统、轨距、轮轨断面、安全性等方面探究了互联互通化发展可能遇到的困难,举例说明轻轨与地铁环线可采用互联互通化发展。1.2.2国内研究现状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和线网运营的进一步提升,运营组织方式、资源利用效率等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化发展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同济大学周建军、顾保南最早提出了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化发展的概念,详细介绍了国外互联互通化发展的发展历程和形式,阐述了其优势和不足,并总结得到了相关结论和建议。杨耀最早统计分析了国外互联互通化发展的发展过程,说明地铁与铁路互联互通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轨道交
6、通的客流预测、衔接融合模式、投融资及运营管理体制等方面给出了指导建议。明瑞利、叶霞飞通过举例说明互联互通化发展的优势和特征,阐述了其设计建设的工程条件、改造方式和必要性。陶志祥从线路与车站工程、客流特征、运营管理、牵引供电制式、信号系统5方面,研究了轨道交通与城际铁路共线运行的兼容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王伟立从通信系统、客流需求、运营管理、牵引供电制式、信号系统、行车能力、车站形式、跨线动车组停放、限界及联络线修建方案等方面,探索了市域铁路与地铁互联互通化发展的技术条件。邵伟中、刘瑶等依托巴黎区域快线发展过程和线路特点,阐述了其折返站、换乘站、接轨站等主要车站布置形式,得出换乘站应设置
7、到发线、渡线及联络线,接轨站的布置要避免两条线路间的行车干扰。周立新、从聪以上海地铁3、4号线接轨站运营问题为实例,提出了轨道交通接轨站设计方法,将其分为无列车折返和有列车折返两类,介绍了其布置形式和使用条件,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张岩依据Y型线客流的向心性特征和断面特征,提出了Y型线实施互联互通化发展的条件:将接轨站分为具有直通型功能的和具有直通和折返功能的两类,并对比了功能实现、行车安全、客运服务和工程经济等方面的差异。1.3研究内容及方法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的逐步加强、线网规划日益完善,既有的单线独立运行组织形式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为了提高各条线路的资源共享性、提高运行效率、减
8、少换乘和拥堵,本文针对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化发展模式展开相关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如下:(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国内国外文献,搜集阅读文献,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搜集文献了解互联互通化发展的发展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及发展现状。依据研究内容,确定互联互通化发展模式的概念定义、分类形式与特征。从客流、线路、车站、过轨方式、运营等多个方面系统研究互联互通化发展的实施条件,为探讨互联互通化发展的实施方案完成准备工作。(2)案例分析法,通过工程调研,了解济南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建设规划,R1,R2线沿线客流及换乘客流;互联互通必须要性及类型分析。深入了解济南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建设规划,项
9、目建设背景,结合济南轨道交通R1线与R2线的互联互通进行实例研究,从客流、线站方案、运营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方案具体分析,总结经验。2互联互通化发展实施条件分析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应尽量选在在线路规划时预留条件,这样就可以避免对己建成得线路进行改造,减少增加隧道、桥梁等的土建实施,减少对运营的影响。通过分析、整理现阶段己有轨道交通城市的运营资料,相邻线路及交叉线路设置的过轨运输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其差异性可分为四种情况。(1)线路环境和站位的设施特征及过轨形式、配线形式;(2)车辆的编组形式;(3)主变位置、信号处理方式、控制中心等辅助设施;(4)后期运营组织架构。2.1客流条件(1)运营经验东京轨
10、道交通的实施多年,网络化运营己经比较成熟,拥有着丰富的建设与运营经验,互联互通化发展模式被广泛的应用于地铁和国铁、私铁之间的线路,线路之间互联互通化发展形成的客流条件对于线路之间是否采用这种互通方式具有借鉴意义。东京的轨道交通在网络化运营方面拥有世界先进水平,整个网络的线路完成改造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顺利向过轨运输转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过轨运营、线路之间的连接在客运模式、建设形式等方面形成相对成熟的理念和思路,有效保证了过轨交路的客流量。在众多互通形式中,浅草线、半藏门线、新宿线、有乐盯线四条地铁线在建设时期就率先规划了连接方案,并根据线路的通行特征进行优化分析,收集客流信息,论证
11、了设置过轨交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2)考虑最低服务水平的客流数量要求为使乘客转换方便而采用的互联互通化发展,客流量需要匹配于过轨交路的开行对数。同时由过轨交路的开行带来的后期运营时的一系列问题应充分调研,顺利地将过轨客流的优势转化为共线客流的重要支撑要充分。每条线路上的开行对数应保证一定数量,数量不足时,应通过增加车辆的数量或缩短每量车的时间间隔来实现运营要求。以便提高市场竞争力,减少乘客等待时间,通常一个交路的发车间隔的时间要求在15分钟内,即开行对数大于4对/h。例如根据六节确定的人数为二百四十三人来计算,针对己经设置过轨交路的线路,应在每小时内提供五千八百以上的客流人次,并且为了满足运行
12、过程中的特殊时段,应预先设置富裕量,保证在特殊时段容纳更多地人数。通常来说,列车满载率为0.75-0.9按照列车满载率取0.8考虑,在上下班的特殊时段,过轨客流量会达到四千六百多人。所以,设置的过轨交路的数量需与该地段的客流量相对应,结构设置过多将造成浪费,过少将不能满足客流要求。2.2线路条件2.2.1车站的形式互联互通化发展实施的基础条件有线路及车站设施,尤其重要的是过轨车站,针对互联互通化发展过轨的车站和线路,进行分类探讨。对于车站来说,路线布置形式和站台的类型可以满足多种需要的客流形式,对于其他功能来说,可以配合出入口的布置、车辆的频率、列车停站时间等,解决不同情况下的客流需要。一岛双
13、线、一岛一侧三线、两岛三线、两岛四线等是其中常见的站线布置形式。以下对这几种互联互通化发展线路车站的布置形式进行分析。(1)一岛双线式图2-1 Y型车站示意图一岛双线式车站即“Y”型车站,当车站仅有一个站台时通常采用的形式。线路分成了B和C两条线路,在经过了A点车站之后,如图3-1所示,在这种站台形式下,旅客位于两条线路的中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方向的列车乘坐,也可以在站内完成转换。譬如,德国的慕尼黑广场站就是设置的此种形式。位于在列车进入站台前,两条线路汇合到一点,旅客的乘降在进站后在同一条站线完成。(2)一岛一侧三线式图3-2一岛一侧三线式示意图如图3-2所示。为岛式站台为图中的1
14、站台,1站台两侧均可以提供乘客乘降,乘客在岛式站台的两侧乘坐列车便可通往B方向和C方向。2号位置是列车行驶位置,在列车的一侧为乘客活动位置,该部分的乘客可从B, C两个方向汇入。对于1号位置的列车,人流汇入可从A, C两处进行。在BC过轨交路的设置,可简化乘客流通路径,提高乘客效率。(3)两岛三线式图3-3两岛三线式图中3-3所示,为岛式站台为图中1, 2站台,在A位置,客流可通过前方的交叉点分流至BC,并且,乘客可以在1号站台的两侧上下列车,便可以去往B, C两个方向;其中本线路径是指的A到B,乘客可在1站台乘车,还可在2站台的一侧乘坐,客流量大;B向、C向汇集来的人流,在交叉点位置进行分流
15、,穿过站台区分别向1,2号列车汇集,这种形式下,乘客会比较方便的找到自己需要乘坐的列车,不会拥挤,节省时间。2.2.2过轨方式为实现互联互通化发展,渡线有不同的设置方式,渡线的设置两种方式,渡线可以在行进的两个方向上同时设置在车站前端和车站后端,也可以仅在过轨车站的前端设置或者在车站的后端设置,方式灵活。站前过轨的缺点是,此种方式不能平行作业,过轨列车与正常运行的列车会存在交叉,并且在配线方面会有冲突,严重时可能应发线路谷故障,造成列车晚点。;线路因道岔区的分散不利于布线和管理。站前过轨的优点是,客流组织简单,不同去向乘客可分开候车。站前过轨和站后过轨组合的方式,兼具以上两种方式的特点,因为采
16、用站前过轨在一个方向上,站后过轨在另一个方向上,对平直线段长度的要求较低,线路因道岔区的集中布设有利于布线和管理。通过对过轨方式进行对比,相比较于站前过轨,在接发车能力及运行组织方面均具有优势的是站后过轨的形式,站后过轨相比较于站前过轨在运营组织方面更加高效、安全。虽然站后过轨的接轨站有复杂的客流组织,但是有规律性的发车时间间隔以及数量较少的列车过轨,再加上显著的标志,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广播进行提醒也会使乘客高效率乘车。相关规范规定,多条线路运行时应在必要位置设计接轨点,并且宜在车站进站方向设置平行进路。因此,如果具备线路设置条件,对互联互通化发展方式较熟悉的乘客较多的车站,应优先考虑采用站后过
17、轨;对互联互通化发展方式不太熟悉、客流量大车站,应考虑采用站前过轨;线路条件设置困难、复杂,可考虑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2.2.3配线的形式为实现互联互通化发展,同站台换乘车站的配线可采用单渡线或交叉渡线。单渡线可设置为缩短渡线,道岔区长度较短,但仅能满足单向过轨运行。交叉渡线的优点是可以实现双向过轨,运营灵活性更强;缺点是道岔区长度较长,线路条件要求较高;道岔信号故障会造成两线均停运,故障影响大。表3-1 配线形式比较表项目单渡线交叉渡线长度较短较长运营灵活性较差较好由表3-1可知,交叉渡线的运营灵活性较好,且其信号故障率相对较低,因此应优先采用。当线路布置条件较为苛刻时,可采用长度较短的单渡
18、线形式。2.3运营条件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化发展模式在车辆、供电、信号、通信等设备系统方面需要能够兼容。受限于仪器设备寿命因素,造成地铁运营期间不可避免的需要更换设备,该类设备更换较为简单、操作便捷,从而可以通过地铁运营阶段的设备更新来达到设备条件。2.3.1车型、制式统一(1)车辆限界地铁限界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三者相互关联和影响。其中车辆限界是指车辆在平直线上正常运行状态下所形成的最大动态包络线;设备限界是指车辆在故障运行状态下所形成的最大动态包络线;建筑限界是指在设备限界基础上,满足设备和管线安装尺寸后的最小有效断面。车辆轮廓尺寸满足车辆限界的要求,这是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
19、的基本保障。由于过轨交路跨越两条线路,所以执行过轨交路任务的列车必须同时满足两条线路的限界要求。(2)车门位置依据地铁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地铁车站宜设置站台门。应将站台门与列车车门恰好对应起来,然而现阶段我国地铁一般以A型、B型、c型3种车型为主,其各自的车门数量、间距与宽度各不相同。(3)车辆动力性能各条线路采用的最大坡度、最高运行速度等主要技术参数可能不同,因而对车辆的动力配置要求也不同。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的站间距较小,相比铁路需要更加频繁的启停,这对列车的启停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使过轨列车能够在两条线路上行驶,其动力性能应该满足两条线路的最高要求。满足以上车辆条件最简便的实施
20、方式是在规划设计阶段为需要互联互通化发展的线路统一车辆外形尺寸及动力配置,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线路设计,这要求决策者在轨道交通网络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如果不能统一车型,则有两种实施方式:第一,共线区段的设计采用较大车型的限界和较小的纵坡,保障共线区段满足不同运行列车提出的要求;第二,按照较小的限界和较高的动力配置设计制造过轨车辆,使其满足两条线路最严苛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线路采用不同的车型会影响车底在各线路之间运用的灵活性。2.3.2供电牵引供电系统提供列车运行的动力源,过轨列车运行在两条线路上,因此列车必须具备从两条线路供电系统中成功受电的条件。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市区线通常采用直流750V地面接
21、触轨或直流1500v架空接触网的牵引供电制式,市郊线或市域线通常采用直流1500v架空接触网或交流25kv架空接触网制式。经过长期的发展,这几种供电制式己经成熟定型,并发布了相关的国家标准。此外,国内还在研究直流1500v地面接触轨的供电制式。地面接触轨的受电方式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应用广泛,比较适用于运行速度不高的市区线。当地面线和高架线采用接触轨供电时,轨道交通线路对城市景观的影响较小,这是接触轨供电的突出优点,特别重视景观效果的城市,如北京、温哥华、新加坡多采用这种形式架空接触网供电制式可应用于对速度要求较高的线路,由于线路采用架空形式,因而这种供电制式的安全性较好,目前世界范围内新建的
22、直流制轨道交通线路中,接触网制式的应用己经多于接触轨制式。但是地面线和高架线采用这种形式会影响城市景观效果。2.3.3通信、信号系统统一通信系统提供轨道交通控制中心调度员、车辆基地调度员、车站值班员等固定用户与列车司机等移动用户之间的通信手段;同时,通信系统还为信号、综合监控、电力监控、防灾、环境与设备监控和乘客信息等系统提供信息传输的服务。因为过轨列车行驶在两条线路上,所以列车需要与两条线路的通信系统兼容,以保证列车司机与控制中心、车站之间的通信,保障信号系统、监控系统、乘客信息等系统的车载设备与地面设备的通信。为此,应该尽量统一两条线路通信系统的技术标准。2.4其他条件(1)为了便于协调线
23、路之间的运营组织、统一调度指挥,参与互联互通化发展的线路应建立统一的控制中心。(2)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铁路线路之间的互联互通化发展,过轨列车会使客流在两个系统之间自由流动,因此两个系统需要建立统一的自动售检票系统。3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化发展分析以济南轨道交通为例3.1济南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划线路共有10条,分为两种类型。其中,环线、M1-M6号线为城区轨道交通系统普线;济南都市核心区层次的轨道交通系统(快线)为R1-R3号线,满足都市核心区向心客流大运量、快速交通需求。两种不同类型的线路在功能上各有千秋。快线(RI-R3号线)功能为快速将外围乘客送到城市中心,因此站点距离更大,速度当然更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化发展的分析与研究 2 关于 轨道交通 互通 发展 分析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