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相关研究.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相关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相关研究.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录1. 引言12. 文献综述12.1父母教养方式12.1.1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12.1.2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12.1.3父母教养方式的国外相关研究22.1.4父母教养方式的国内相关研究22.2自我认同感32.2.1自我认同感的概念32.2.2国外自我认同感的相关研究32.2.3国内自我认同感的相关研究42.3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认同感的相关研究42.4研究意义52.4.1理论意义52.4.2现实意义53.研究方法53.1研究被试53.2测量工具63.3数据处理64.研究结果与分析84.1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现状84.1.1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基本情况8 4.1.2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8
2、4.1.3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94.2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现状94.2.1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基本情况94.2.2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基本情况94.3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关系分析104.3.1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与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104.3.2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认同感的相关分析104.3.3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回归分析115.讨论126.结论147.不足与展望15附录17致谢21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相关研究陈心怡摘要:本论文探讨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特点和父母教养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是否存在差异,同时进一步探讨大学生自我认同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二者的关系。
3、通过实证研究,力求能够找出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影响因素,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自尊自信,建立责任感,培养健全的人格。其中共有262 名广东培正学院在校大学生参与了大学生自我认同感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问卷填写,并为研究提供了有效数据。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结果。结论如下:(1)在性别和家庭所在地方面,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没有显著差异。(2)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普遍处于一般水平。(3)大学生的父亲教养方式与母亲教养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4)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认同密切相关。(5)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自我认同具有明显的积极预测作用。关键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
4、我认同感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and College Students Self-identityChenXinyiSeptember,2019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studies the styles of parent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and the basic status of self-identity,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yles of parental
5、 education and self-identity of students. 262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participated i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completed the College Students Self-Identity Scale and the Parent Eleving Style Questionnaire, which provided effective data for the study. The results of
6、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In terms of gender and family situatio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arenting style of the students. (2) Students self-identity is generally at a general level. (3)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yles of student parenting and styles of
7、parenting. (4) The stimulating style of the students is closely linked to self-identity. (5) Parents parenting styles have obvious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s on self-identity.Keywords:College Students;Self-identity;Parenting style 1 1. 引言 大学时期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时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随着身体形态、神经系统和器官机能的显著
8、变化,个体的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等都达到了发展的顶峰。大学生不再局限于经验性思维,而是采用形式思维去思考更加深刻的理论,运用更独立的思维去探索周围的事物和自我的问,挖掘自己的心理特性、体验自己的情感观念、建立系统的价值体系。个体在此探索过程中,若能够把自己与社会建立良好的联系,确立自我认同感,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大学生自我认同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包括个体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处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关键期,家庭环境对其影响还是排在首要地位的。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大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希望能为大学生和相关人员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
9、健康状况提供有效的参考材料。2. 文献综述2.1父母教养方式2.1.1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子女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家庭是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这是人与人首次接触并终生紧密联系的重要环境。父母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长期任职的老师。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1.2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从以前的研究历史可以看出,心理学家使用不同的研究方向来探索育儿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首先,探索和归类育儿行为的相关维度,分析影响因素;其次,归类和整合父母养育方式,探索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作用和影响。随着经验的累
10、积和技术的发展,育儿方法的研究结果呈现出新的趋势1:一,研究对象由青年组中以前的儿童和幼儿群体扩展;二,它们是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理论更多科学有效的研究工具;三,从多个层面分析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2.1.3父母教养方式的国外相关研究西方心理学者最先从事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积累了许多不同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不仅为现代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对有关领域的研究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弗洛伊德于十九世纪末最先发现了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并且他认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主要负责规则和纪律,母亲主要负责提供关爱与温暖。鲍德温于1955年提出父母教养方式包含情感温
11、暖一敌意和依恋一干涉两个维度。当代研究的主要来源于鲍姆林特(Baumrind),他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首次提出“父母教养方式”( parenting style)这一概念。其主要研究家长与子女交流时的态度以及不同态度背后的语境。并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宽容型、专制型、权威型。之后的研究者又补充了溺爱型、民主型。麦考比和马丁2在鲍姆林特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父母类型的二维结构的理论,即响应和需求的二维。他们指出“通过被试在这两个维度的得分划分为四种类型:主观(高响应和高要求),专制(低响应和高要求),宽松类型(高响应和低要求)和被忽略的类型(低响应和低要求)”3。这种分类方法被大多数人推广和使用
12、,并且得到相关行业研究的支持和认可。 Darling和Steinberg 4在1993年提出父母教养方法是育儿观念、态度、行为与非言语表达的集合,具有情境的稳定性这一概念。父母的教养方式也被认为是亲子关系中的环境变量,并调节父母的教育行为在特定情况下对儿童发展成果的影响。 Frances在2003年将养育方式定义为稳定的信念和稳定的态度5。2.1.4父母教养方式的国内相关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国内心理学者开始着手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对子女成长和发展的影响研究。一开始的研究出现了过于零散、片面等问题,对有关理论的探讨也较流于表面。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通过与国外先进的思想理论的交流学习
1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渐开阔研究思路、打破传统模式,以我国国情为基础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其一是扩大研究对象的年龄层;其二是深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与子女社会化的关系;其三是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内在结构作进一步的研究;最后是从多角度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根据国外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论研究:“国内主要的父母教养方式分为四类:溺爱、专制、纵容和民主。有些学者认为在具体进行教养方式探究是,并不能完全的生搬硬套,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进行不同的划分”6。2.2自我认同感2.2.1自我认同感的概念英文中“ identity”一词的含义意味着某些事物是相同且一致的,或者本身
14、就是指原本的含义。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是第一个提出这一概念的人。 顾名思义,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认同。 更具体地说,自我认同(self-identity)是对一个人的认识和完全理解,这是一种自我认知,并通过客观理性的认知形成对自我的认可,包括自我实现和对自我的理解7。自我认同可以使个人融入特定的环境中以执行适应功能,包括环境适应和人际适应。2.2.2国外自我认同感的相关研究 1958年,埃里克森8对同一性发展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根据埃里克森所说,自我的主要作用是建立和维持一种自我认同感。 自我认同是个人对自己与他人之间差异的体验,同时认识到自己生命的连续性并能够
15、融入过去、现在和未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 探索和致力于青春期的自我认同尤为关键。 假使一个人不能建立和保持一种认同感,就会出现认同危机,即无法回答“我是谁?”的问题,陷入混乱,无法明确自己的价值或生活方向。因此这是个体在未来的重要身份领域里获得承诺和决策能力的至关重要的阶段。Marcia基于的理论,提出了自我认同模型。将探索和承诺作为自我认同感的两个维度,并以此为标准延伸出四种类型。奥克斯(Ochse)和普拉格(Plug)同样将艾里克森理论为基础编制(SIS)自我认同感量表,用来测试个体是否通过了自我认同危机,并在测试了南部非洲15至60岁的人是否经历了身份危机后获得了良好的研究结果。Tr
16、am9等人发现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促进个体的人格、自尊等特质的发展,相反,低自我认同感水平的个体往往在当下及后续发展阶段中产生同一性危机,导致焦虑、懈怠、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出现。2.2.3国内自我认同感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非常重视自我认同的研究,为有效提高自我认同提供了许多方法和建议,证实了自我认同在教育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唐宗清认为,增强学生身份的表达能力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并认为学生教育应努力将自我意识、自我身份和独立自主性作为培训和发展的关键。姚上海等人将自我认同的价值功能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取向进行分析。从个体方面来看,自我认同帮助个体明确生活方向,提高生活幸福感,促进个体生活目标和自我价值的
17、实现;从社会方面来看,自我认同能帮助个体获得社会认可,促进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10。2.3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认同感的相关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认同感的相关研究是近几年来研究者比较关注的话题。国内许多学者11研究了父母与中学生自我身份之间的联系,结果证明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的自我同一性存在显著相关。此外,一些学者通过社会关系、依恋关系、职业发展和其他相关因素,探索了父母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的自我认同之间的联系。大多数研究人员将自我认同作为中介变量开展研究。此外,凌辉12等人对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在父母养育方式的性别差异上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父母抚养儿子和女儿的方式不同,在家庭中女儿相对于儿子更多的接受
18、来自母亲的呵护和照顾,但在抚养子女方面父母都更侧重控制与权威。2.4研究意义2.4.1理论意义父母教养方式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门议题。自我认同感标志着一个人的自我认知程度,反映一个人的水平。拥有充分自我认同感的个体更加自信自爱,进而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去适应社会。同时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可知“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正面临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等问题,自我认同感的确立是大学生的核心课题”。 从上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外心理学家根据现有的学术理论系统地建立了父母育种模型,并根据个体的发展阶段探索了不同育种方法对子女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父母的养育态度和方式不仅影响
19、孩子智力、性格和道德发育的形成和发展,还对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我认同标志着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并反映出一定程度的情商。充分的自我认同有助于建立自信和自尊。自信和自尊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这是一个人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面临着自我认同的冲突、角色的困惑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建立自我认同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课题。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父母教养方式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探讨。2.4.2现实意义当今时代,经济高速运转,社会更新换代极快,年轻一代不仅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选择,也产
20、生了许多迷茫感和无助感。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典型代表,身处于情感压力、学业压力以及就业压力之中,关于自我认同感的建设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影响,对相关部门在大学生中进行自我认同感的建设、指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年轻人的自尊自信和责任感,培养健全的人格,创造幸福的人生。3.研究方法3.1研究被试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广东培正学院在校大学生(年龄18-25岁)进行问卷调查,回收电子版问卷142份,纸质版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共计262份,问卷回收率为89.7。被试人口学基本信息详见表1。表1 被试人口学基本信息表人口学变量分类频率(N)百分
21、比()性别男8432.1女17867.9专业文科9937.8理科14153.8其他228.3年级大一4015.2大二7428.2大三6926.3大四7930.1成绩等级上9134.7中12648.1下4517.2是否独生是4717.9否21582.1家庭所在地城镇12648.1农村13651.9父亲文化程度大学4918.7高中6725.6初中10339.3小学4316.4母亲文化程度大学259.5高中4818.3初中12346.9小学6625.2父亲职业农民3413.0工人5119.5职员269.9经商者7830.0机关干部1026.2企业管理人员83.1教师、科技人员、医疗卫生人员124.6
22、商业服务人员10.4临时工或无业62.3其他3613.7母亲职业农民4617.6工人4115.6职员3011.5经商者5320.2机关干部51.9企业管理人员20.8教师、科技人员、医疗卫生人员103.8商业服务人员41.5临时工或无业249.2其他4717.93.2测量工具(1)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arker于1979年根据依恋理论进行了编译,包括母版(PBI-M)和父版(PBI-F),各有 25 个项目。 国内学者将其缩简,修订后父亲版和母亲版各含 23 个条目,分为三个维度:关爱、控制和鼓励自主。在两个版本的问卷中,各有11个项目属于关爱维度,6个项目属于鼓励自主维度,6各项目属于控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父母 教养 方式 大学生 自我 认同感 相关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