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空心病”的相关研究.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空心病”的相关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空心病”的相关研究.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录摘要1February 1引言31文献综述41.1“空心病”相关研究41.2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51.3问题的提出61.4研究假设72研究方法72.1研究过程72.2研究被试72.3研究工具82.3.1大学生“空心病”现象调查问卷82.3.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92.4数据分析93研究结果93.1预分析93.2大学生“空心病”现象描述统计103.3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空心病”现象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113.4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空心病”的相关分析143.5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空心病”的回归分析14第四章 讨论154.1大学生“空心病”的现状154.2大学生应对方式对“空心病”的影响作用16
2、4.3建议164.4研究不足与展望174.5结论17参考文献19致谢21附录22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空心病”的相关研究谢倩华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有国内学者发现了一种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名为“空心病”的现象,该现象以“人生意义感缺失”为核心表现,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消极心理现象。而根据前人研究发现,应对方式作为一种内部因素,能影响个体心理健康。但国内对“空心病”现象的研究非常有限,为了丰富“空心病”内部影响因素的研究数据,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空心病”现象之间的潜在关系。本研究抽取广东省内236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女被试各59名。采用简易应对方式(SC
3、SQ)和大学生“空心病”现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涉及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空心病”在性别、年级、学科、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家庭教养方式上都无显著差异。“空心病”与积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从研究结果可知调整个体应对措施倾向可能能够影响大学生空心病现象。本研究为高校,教育家和相关研究人员在缓解空心病上提供了有力的实证证据。关键词:应对方式;大学生“空心病”;人生意义感HOLLOW DISEASE IN COLLEGE STUDENTSByXie qianhuaFebruary , 2020Abstract:The mental h
4、ealth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concerned by all circles of society. Some domestic scholars have found a common phenomen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alled hollow disease, which is a very negative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previous research, coping s
5、tyle, as an internal factor, can affect individual mental health. However,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hollow disease in China is very limited. In order to enrich the research data on the internal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ollow diseas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6、coping styl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phenomenon of hollow disease. In this study, 236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selected, of whom 59 were male and 59 were female. Simple coping style (SCSQ)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 hollow disease were used
7、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which involv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variance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hollow disease”a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grade, subject, family location, whether the only child, the way of famil
8、y upbringing .(2)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ollow disease and the positive coping style an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ollow disease and the negative coping styl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tendency of adjusting individual coping m
9、easures may affect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 hollow disease. This study provides strong empirical evidence for colleges, educators and related researchers to alleviate the hollow cavity disease.Key words: Coping style;College students hollow disease phenomenon;Meaning of life引言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犯罪
10、或自杀的新闻事件出现在社会大众面前,引起了国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石嵩麟等学者( 2005)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诱因不仅是时代环境的变化带来心灵上的冲击,还有大学生本身就活跃而又敏感,他们自身的特殊问题也会影响心理健康。11邢海燕等学者(2009)使用SCL-90量表和自编问卷对绍兴市某高校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需要给予关注2。此外,孙勇(2016认为大学生担当着人类社会进步的责任,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社会各界都应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高度重视3。在这样的大环境推动下,2016年11月,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11、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副教授首次提出了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类似于抑郁症的心理障碍,并将其命名为“空心病”4。而周丽洁(2017)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峻,而应对方式就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53。并且,畅相韦(2014)认为合理且有效的应对方式能够调节和缓解应激环境给个体带来的压力,维护个体的身心健康6。金玉熙(2016)7的大学生“空心病”现象调查问卷包括人生意义、孤独、自杀、抑郁、人际交往、和自我评价六个维度,而根据前人研究发现应对方式与孤独(孟恒芳,2014)8、抑郁(刘双金,2017)9、自杀(王晗,2017)10、人际交往(扶丹丹,2019)11都存在相关的关系,因此
12、本研究推测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也可能是“空心病”的影响因素之一。为了验证这一猜测,本研究以探索“空心病”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为主要目标,以期丰富“空心病”的研究发展。1文献综述1.1“空心病”相关研究“空心病”这一词语是在2016年11月由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精神科主治医师徐凯文在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演讲时提出来的。徐凯文(2017)认为“空心病”是一种形成原因十分复杂的心理障碍,他首次给出了“空心病”的定义以及现象的研究数据。他发现“空心病”的情绪低沉、对事物失去兴趣、快感缺乏等症状和抑郁症相似,但目前没有可以有效改善“空心病”的药物。随后,越来越多学者也对这个
13、领域展开了探索和研究4。与徐凯文(2017)提出的看法不同,刘惠军(2017)认为“空心病”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是由于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遇到了更多优秀的人而没能找到符合自己的目标定向以及心理状态,便开始否定自我能力的,对未来事物无望、丧失对环境控制感的现象12。与刘惠军(2017)的观点相似,胡博(2017)认为“空心病”是所有大学生在青春期都要面对的、是对于自我认同的问题,而这不能表诉为“病”,因此他用“空心病态”取代“空心病”来描述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这种“空心”症状13。然而,2018年,吴玲认为“空心病”在青年身上有关于个人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三层病理表
14、征:强烈的孤独感、较低的自我认同感和英雄主义情怀的失落;她将“空心病”重新定义为:“青年群体由于缺乏支撑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系统,以至于无法对自我的生存境遇进行有效解释与应对的一种精神世界的贫瘠状态”142;她还提出了治疗“空心病”的三个干预措施:构建共享式自我观、恢复被压抑的人类感性、增强“抱负”的道德意识14。金玉熙(2019)将“空心病”定义为“在大学阶段爆发的一种以人生意义感缺失为核心表现,以孤独、抑郁、人际交往问题、自我评价偏差和自杀意念、自杀尝试为主要表现的消极心理现象。”79,此外,她还编制了大学生“空心病”现象调查问卷来测量“空心病”现象。该问卷中“空心病”按照其严重程度被划分
15、成三个等级:三级“空心病”(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缺失人生意义感;二级“空心病”(不断变化阶段),在三级“空心病”的基础上伴有孤独、抑郁、人际交往问题、自我评价偏差其中一或多种表现的;严重阶段为一级“空心病”,在前两级的基础上同时出现自杀意念或者自杀尝试。对于“空心病”的影响因素,金玉熙(2019)7的研究同样涉及。她以个体内部和外部划分总结了“空心病”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具体而言,金玉熙(2016)7表示大学生“空心病”的内部影响因素有自我效能感、价值观、角色认同和适应性;外部因素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外的研究中并没有名为“空心病”或“HOLLOW DISE
16、ASE”的研究,但是概念上有较为相似的研究。如Frankl,V.E (1963) 提出“存在空虚病”,他认为这是因为个体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而表现出来的空虚和无聊等症状的神经症15。从概念性描述来看,“存在空虚病”与“空心病”皆表现出对自我存在意义的迷惘。此外,William Deresiewicz(2015)的著作Excellent Sheep中认为许多接受精英教育的学生非常缺乏目标主见,既聪明但也焦虑、既有才华、好斗但也胆怯、迷茫无助,16,该描述与“空心病”也部分吻合。1.2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Lazarus等(1986)把应对方式( coping style)定义为个体在
17、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运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是心理应激过程的调节因素17。肖计划(1992)18认为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应对过程中对事物进行了认知评价之后据评价的结果采取相应的具体行为,并且编制了应对方式问卷(CSQ)(1996)。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毛雪萍(2019)认为应对方式是作为应激过程中的中介角色,是个提在应激时采取的认知行为模式,不同的应对方式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有不同的影响。个体的性别、年龄、人格特征、家庭教养类型、所处的环境等都会影响个体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1914。关于应对方式与自杀态度的研究:段修云(2014)在对团体干预研究中表明,自杀意念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正
18、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20。王晗(2017)的研究中也表明,采用消极与被动应对方式(退避、幻想、自责)的个体对待自杀行为的态度是理解与支持的,并且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而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求助、解决问题)的个体对待自杀行为的态度是反对的,且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10。关于应对方式与孤独感的研究:张秀春、王瑜(2011)21的研究和孟恒芳(2014)8研究数据同样表明孤独感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大学生的孤独感因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而降低,因采取消极应对方式而提高。关于应对方式与抑郁症的研究:刘双金(2017)研究的大学生被试中,抑郁组的消极应对方式得分较高,而积极应对方式的得分较低,因此得出
19、大学生的应对倾向与抑郁存在显著相关性9。该结果与黄思思(2015)22在大学生应对方式和抑郁的研究一致,都表明了患有抑郁症的被试更倾向使用使用消极应对方式,而没有抑郁症的被试都使用积极应对方式。此外,马慧、杨超、刘娜、陶建刚、张力国和高红新(2019)的研究也指出:抑郁症状与积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23。该研究再次为应对方式与抑郁症状之间的潜在关系提供了有力证据。关于应对方式与人际交往的研究:扶丹丹(2019)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对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时,数据结果表明大学生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对人际交往产生不同影响,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往往会遇到更多人际交往问题11。
20、而王静(2014)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也发现人际交往较好的学生更倾向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方式与人际交往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4。1.3问题的提出“空心病”出现的时机较短,首次出现是在2016年,因此国内关于“空心病”的研究也比较少而且局限。金玉熙(2019)7的研究中表明“空心病”包括人生意义、孤独、抑郁、自杀、人际交往和自我评价六个维度,而根据前人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孤独、抑郁、自杀和人际交往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因此猜测大学生应对方式可能与“空心病”存在潜在关系。然而目前没有相关研究证实,因此本研究旨在直接讨论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空心病”现象的关系。此外过往的研究中,探索“空心
21、病”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也会把其在性别、年级和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纳入研究,验证前人的研究结果,以此丰富“空心病”的理论基础。1.4研究假设(1)假设一:大学生“空心病”与应对方式存在相关关系(2)假设二:大学生“空心病”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正相关关系。(3) 假设三:“空心病”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4) 假设四:“空心病”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5) 假设五:“空心病”在家庭教养方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研究方法2.1研究过程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SPSS21.0统计方法,随机对广东省内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根据数据结果探讨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空
22、心病”的相关关系以及“空心病”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性。主要为以下四步骤:第一,通过查阅国内外“空心病”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文献了解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以确定本研究的对象、研究目的以及合适的测量工具。第二,选取合适的调查量表:大学生“空心病”现象调查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编辑问卷星电子版调查问卷。由研究员担任主试,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问卷指导语均强调被试根据自身情况真实填写。第三,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筛查,剔除存在以下问题的问卷:(1)漏答;(2)答案选项有规律或相同;(3)答题时长少于180秒或高于900秒。最后将数据导入SPSS21.0中进行数据的统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空心病”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 应对 方式 空心 相关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