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政府回应机制研究 (2).doc
《群体性事件政府回应机制研究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体性事件政府回应机制研究 (2).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文评语:论文建议成绩:评审教师签名:年 月 日论文综合成绩:答辩组长签名: 院系盖章: 年 月 日学校自考办意见:目录内容摘要:1一、研究意义2(一)理论意义2(二)现实意义2二、国内外研究现状3(一)国内现状3(二)国外现状4三、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5(一)群体性事件概念5(二)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6(三)环境群体性事件6四、政府管理机制含义8(一)管理机制概念8(二)政府管理机制内涵8五、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中政府管理机制完善对策9(一)创新政府预警机制9(二)健全政府运行机制9(三)完善政府发展机制9六、结论语10参考文献11群体性事件政府回应机制研究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突出,由环境问
2、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不断爆发,环境群体性事件主要涉及到三个利益群体,即政府、企业和公众。从政府角度来说,环境群体性事件爆发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地方政府责任缺失或不到位。地方政府在环境群体性事件诱发阶段应该要做到公共决策具有合法性、环境信息公开、环境监管、环境侵权救济等,这是地方政府应该履行的责任。但是不断爆发的群体性事件表明地方政府并没有履行好其应该履行的责任,通过对相关案例进行内分析,发现地方政府责任缺失主要表现在环境决策中审批违反法律法规、过程中公众参与不足、救济不到位几个方面。信息公开不足、环境监管不力、政府回应不足、环境决策环境侵权。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政府责任 激励机制一、研究意义
3、(一)理论意义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由于网络发展时间较短,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政府部门应如何应对是学者们面临的复杂而严肃的问题。我国尚未出现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管理机制研究的专著,与其相关的文献比较少。国内外学者多以传播学为研究视角,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征和过程进行分析。本文将以政治学为研究视角,力图全面的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与存在问题,使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这一思路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二)现实意义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我国进入了各种冲突、矛盾加剧的社会转型期,当这些问题折射到网络上,网络群体事件频发。在网络上网民不仅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
4、更关注弱势群体、维权事件和腐败现象。网络群体性事件在爆发后若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很容易产生恶劣的负面效应,进而会转变为现实的群体性事件,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在我国,党和政府对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一直非常重视。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指出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机制。构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机制。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放在重要位置。在群体性事件面前,创建一套统一指挥、处置快速、高效运转的应急机制。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现象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制度创新方面的力度,以便有效地预防腐败,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绩。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
5、治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在基层要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注重党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依法依规应对各种形式的突发事件。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为依法上网、依法办网、依法管网提供了基本依据,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推动网络空间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同时提高了网民的法治观念。现实群体性事件多次得到了恰当的解决,政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理略显不足,因此,进一步完善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管理机制显得至关重要。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现状 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个新兴事物,国内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也刚刚起步。较早研究这方面的是徐乃龙,他认为“网络媒体的多样性、开拓性、传播速度
6、快、范围广、难以控制,在发生过程中,产生不真实的报道,甚至致使事件恶化发展。文章单纯强调了网络群体事件在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缭望周刊在2009年首次提出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专题,引发了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讨论。截至2014年10月,在中国知网CNK工上搜索网络群体性事件出现期刊和硕博论文共3898条,其中论文525条,去掉重复和与内容无关的,学位论文为70篇,且多集中在11, 12, 13这三年间,此类内容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概念界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有的学者将网络群体性事件视为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学者揭萍认为“网络群体事件是利用网络进行串联和组
7、织的集群事件。毛启蒙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实际上是“一种非正式的政治参与活动。还有的观点侧重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中网民依托网络这一平台传播信息发泄不满,制造舆。学者杨久华在相关文章中指出“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以虚拟网络为平台串联、组织,并在现实中非正常聚集。创这样的群体暴力事件恰恰会给社会带来恶劣的影响。(2)性质与影响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本质的判断,学者们出现了较大的分歧。有些学者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负面的,容易导致社会动荡。徐炯在网络群体事件成因及政府治理路径探析中将其认定为“公开干扰互联网上及现实社会秩序,在社会上存在重大隐患的行为。杨久华指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可能或己
8、经发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暴力事件。还有些学者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健康的,是人们诉求的正常反应。学者毛启蒙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特定群体为可能的共同利益作出反应的一种非正式的政治参与活动。杜骏飞的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认为要“正确对待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本质,它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受组织的、可能是有序的、健康的。 (3)应对策略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最终还是应该落在科学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上。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内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赵明亮、李萍在网络经济与政府治理创新中认为科学发展观应该时刻作为处理网络事件的前提,“要创建出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健康网络,政府要致力于通过宏观调控
9、手段进行资源再配置,正确处理好传统产业改造与网络发展的关系。”明学者方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及其社会效应指出“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时,政府的相关部门应以事实真相为基础,应对的方式是要加强政府、网民间交流,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李金龙在挑战与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下的政府信息管理中认为应从政府信息管理视角出发,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要“掌握信息情报,对网络信息加强信息监管,畅通增设诉求渠道,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二)国外现状 从目前所能检索到的国外文献来看,国外网民极少在网络上大规模出现。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一内容并未出现在国外的文献中,但在互联网方面涉及到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类似的概念,如群体极化和快闪暴
10、走族。霍华德.莱茵戈德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一一Smart Mobs,音译为“摩客”或者“快闪暴走族”,这一词汇指的是全球数字化趋势下新兴浮现的一个全新族群,含义是一群会用网络、手机等工具,彼此沟通、联系并参与群体活动并作出相应行动的人。快闪暴走族热潮是网络演化出新社会关系的具体展现,除了好玩之外,更带动了大规模的社会、政治革命。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发表了网络共和国一书,书中强调了新科技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的观点。桑斯坦指出网络属于一种新的科技,不受外界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将越来越大,“这种趋势将加速社会分裂,同时不同的群体也将逐渐走向极端化,进而产生极端主义、仇恨和暴力。一些有着共
11、同利益的团体“逐渐在网络平台彼此进行沟通、讨论。”fiat谢影、荀建新翻译的美国学者Patricia Wallace的互联网心理学指出网络上的“参与个体本身的态度可能是中立的,但与别人就此在网络中讨论后,他可能从中间地段向边缘移动。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通过群体讨论,无论最初的意见是哪一种倾向,其观点都会被强化,称之为群体极化效应。”纽曼尔.卡斯特在网络星河中认为目前政府部门己经普及使用了电脑,但主要作为办公软件或发布信息的媒介,政府“并没有在互动上下功夫,对公民要求的一些回复都没大理会。从文中可见西方政府注意到了网络信息的管理。同时可以看出,中国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认识远远晚于国外,而国外资料中关
12、于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和政府的治理的探讨比较全面。三、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任何学术研究都要从概念的界定开始,正确认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概念,是正确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前提条件。(一)群体性事件概念 1.国外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西方国家一般将群体性事件称之为集群行为。美国社会学家最早对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群体性事件是个别人的行为,它是受外界环境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波动。戴维.波普诺认为集群行为是一种自发的,没有组织的行为,受外界影响较大。还有些西方学者指出,集群行为是自发产生的,是没有组织的,存在于参与者的相互刺激,是人们所不可预测的。 2.国内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群体性事件最初
13、是一个政治术语,出现在官方文件中,我国的群体性事件由于受到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时期我国对群体性事件概念的界定存在差异,20世纪80年代称治安事件,90年代末称群体性治安事件。根据公安部的规定群体性治安事件指的是大规模聚集,扰乱正常公共秩序,对社会具有一定危害性的行为。国内早期对“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偏向于贬义,认为“群体性事件是具有相同目的的人群聚集起来进行的活动,活动过程中出现严重违法行为,破坏社会治安秩序。参与者与警方极易形成对立。2004年中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的报告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原则、组织领导、职责分工、现场处理等做出了明确的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群体性事件政府回应机制研究 2 群体性 事件 政府 回应 机制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