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题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 学 院: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专 业: 文化产业管理 年级 、 班级 : 12级文化产业管理 学生学号及姓名: 18120029 尚溢桐 指导教师及职称: 刘仲仪 讲师 2016年 3 月 18 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名录与传承人体系只是保护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使它们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重视的问题。因为单纯固态的挽留和保护是无法与经济大潮下的社会进程对抗的,只会
2、使其成为没有鲜活持久生命力的僵死的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许多发展中国家坚决主张保护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是因为一些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发展中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度产业开发,攫取巨额利益,而遗产所在国分不了一杯羹引起的。本文将针对实际调查数据,分析湘西苗族鼓舞产业化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由来,并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初步探索阶段中值得借鉴之处。在借鉴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为湘西苗族鼓舞产业化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苗族鼓舞目 录摘 要I一、绪论1(一)选题背景1(二)目的和意义1(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3、2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内涵概述3(一)产业化的内涵3(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3(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模式4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5(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产业化的现状5(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51.政府主导性不强,职能缺乏52.企业追求短期效益,参与度不高53.传承后继无人6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案例分析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7(一)湘西苗族鼓舞基本情况7(二)湘西苗族鼓舞生存面临的主要问题71.民族落后地区文化产业观念淡薄72.文化创意人才、技术人才匮乏83.缺乏现代营销理念8(三)湘西苗族鼓舞产业化发展模式8(四)湘西苗
4、族鼓舞的借鉴意义10五、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11(一)政府主导,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积极作为11(二)企业加强运作,扩大产业,释放地域特色11(三)传承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传承和发扬并举11(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12结 论14参考文献1515一、绪论(一)选题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长河积淀的宝贵财富,保存了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寄寓着宝贵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对于世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
5、离不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据了解,湘西苗族鼓舞往往以原生态形式在走向流失,流传的地域开始缩小,而大多传承人年势已衰。据不完全统计,湘西共有8支苗族鼓队,其中专业艺术团体只有2个1。具体活动开展情况令人担忧,虽然许多群众对苗族鼓舞认可度很高,但是往往参与率很低,即使一些节日活动也大都依靠政府部门来组织。因此,一些基层苗族鼓舞组织管理机构如鼓舞协会等很不健全,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活动经费基本来自依靠财政支出,而民间筹集的资金又很有限2。从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去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经济价值,不仅可以壮大文化产业,也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实现优秀文化资源的共享。虽然非物质文化遗
6、产的适度产业化开发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举措,但是产业化开发不能只以市场为导向,更应从长远角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谋福利。(二)目的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既是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现实问题。目前,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而且各种争议较大,形成多个派别。所以,研究这个课题就是希望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发现一些问题并总结一些有益的经验,尤其是对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鼓舞”的近距离接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实践层面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的相关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体现民族特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当下,非物质文化
7、遗产产业化开发若能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成为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三)研究内容和方法针对实际调查数据,分析湘西苗族鼓舞产业化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由来,并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初步探索阶段中值得借鉴之处。在借鉴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为湘西苗族鼓舞产业化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搜集、整理、归纳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内容,通过科学的判定,形成对某一课题的正确认识。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了湘西苗族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文献。(2)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
8、是将己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尽力做出解释。本文对各种适合湘西苗族鼓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描述性研究法可以定向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揭示弊端,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这种方法既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同时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3)田野调查法。本文运用观察法和谈话、具体案例研究等形式,实地搜集湘西苗族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并对通过田野调查法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归纳,综合分析,整理出原始资料。田野调查法? 原创?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内涵概述(一)产业化的内涵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各地掀起了“非遗”产业化实践的热潮,其
9、间某些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扭曲和背离行为,导致国内学术界对“非遗”产业化的争论和抨击很多。笔者认为,学者们所抨击的对象大都不是产业化实践本身,而是产业化中出现的过度市场化、完全工业化的倾向和利润至上、经济至上的现象。因此,我们在讨论“非遗”产业化问题时,首先就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客观的辨析和认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这一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全面解析,以正本清源,为产业化实践提供概念支持和理论指导3。没有给出产业化的内涵,或换内容或换标题(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应该开发而且必须开发。但开发的主体
10、不应是传承人,而应是开发商。譬如一个传承人,如果认为仅靠手工制作风筝很难挣到大钱,于是改用大机械大生产的方式进行批量化生产,他肯定会因挣钱而失去传承人的名号因为大机械生产不可能将他本应传承下来的传统手工技艺,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并传承下去。这对于一个传承人来说肯定是不称职的。所以,从理论上说,传承人的职责决定了他不能从事开发。但传承人不能从事开发,并不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开发。如除传承人之外的其他人,特别是文化产业的投资者、开发商,完全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些元素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也就是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过程中,我们必须建立起社会分工的观念,让传承人与开发商各司
11、其职传承人管传承,开发商管开发。只要各守一摊,通常都不会出现太大问题4。必须清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保护的不是成品本身,而是一个民族传承下来的传统手工技艺。但大机械化生产非但无法传承这些传统手工技艺,有时还会因产量庞大、价格低廉,而使传统手工技艺(如手工刺绣、手绘等)蒙受巨大冲击。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必须对这种规模化生产给予必要的限制,并通过政策的制定,引导那些以原汁原味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天职的传承人们,坚守传统手工技艺,不要因贪图一时之利而忘记本职,放弃传统,将自己卷入到大工业化生产中来。机械化生产对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来说固然重要,但从国家利益以及传承人长远利益的角度而言
12、,并没有太多好处。一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实践表明,大机械化生产的引进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成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经营的掘墓人5。文不对题(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式的旅游开发,特别重要的就是要不同的文化进行大分类或是小种别,不管是观光型的游客还是研究型的游客都有对非物质文化神秘性、特殊性有深入探究的渴求。也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整理和深入开发,不仅在保护上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明确的内涵界定,也让这种旅游资源更能满足游客的求导、求知心理6。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要开展深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状和问题,并
13、对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整理,建设文化遗产数据库管理系统。二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培养后继人才。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继续加强对传承人的认定、命名,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表彰和奖励,同时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的鼓励方式,以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三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兴建展示传习场所。建设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地级以上市要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有条件的县可设立专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或传习所。四要特别加大对我省稀有剧种和民间绝技、绝艺、绝活的抢救保护力度。没
14、有给出具体的模式 文不对题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产业化的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过程,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的过程,要想使消费者乐于接受并愿意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产品必须符合消费者的审美和求知等需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来看,这些产品在一定地域、一定消费者群体中满足了小众群体的需要,但离大众群体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上,尽管地方政府做了很大努力,可是从整体上看,静态保护仍然占很大一部分,民间的保护处于一个相对传统的阶段,如整理资料、归类、存档等,还有待完善和提高。离产业化的路子还有一段距离,还需要不断摸索和探
15、索7。具体表现为不仅总量规模偏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大,而且大多数文化产业实体存在“散、小、弱、差”等情况。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只具有产业化的雏形,刚露出端愧,还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的条件。这些项目的传承人虽然有扩大发展的愿望,但受各种条件制约,目前只限于小规模、纯手工制作,很难走出其粗放式的制作方式和管理方式。一些手工艺保持着原始的制作手法,制作粗糙,产量低,无法满足人们对它们的高期望。(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政府主导性不强,职能缺乏一是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引导力度还不够,没有在全社会引起全民重视。政府虽然出资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扶持,但远远达不到发
16、展的需要。2.企业追求短期效益,参与度不高一是企业参与度不高,没有调动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积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中,除了政府和项目传承人参与开发与保护外,很难有外来力量参与进来。二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上游的原创研发、中游的生产制造、下游的销售发行,三处没有形成合力。然而,新形势下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视觉媒体对传统艺术造成冲击,传统芝术很难和现代艺术融合为一体。总体上讲,还处在一种保守封闭状态,思想不解放,放不开手脚干事,谨行慎为。虽然艺术资源潜力很大,但却没有很大作为,与其他先进地区的剧团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3.传承后继无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传承过程中,人是传承的主体,是
17、决定性的因素。他们掌握着民间文化技艺、技术,代表着某一类技艺的最高水平和能力。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往往遵循着行业的规矩和信仰禁忌,或由父传子,或由家族相传,邻里相传,受限于小范围。有的项目传承人年龄过大,而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状。传统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显得尤为重要。有的技术只有少数上了年纪的老人才掌握8。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案例分析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一)湘西苗族鼓舞基本情况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勇敢和文化灿烂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民族迁徙中,他们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
18、员。整个苗族人口是 1320 余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四川、湖北等省份,其中地处黔东南和湘、鄂、川、黔交界处的湘西是较大的苗族聚居区。苗族分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湘西苗族多属红苗,是苗族的一个重要支系,总人口 90 余万人 。湘西为我国苗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这里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底蕴深厚,品类繁多,文化遗产特别丰富,苗族鼓舞是湘西苗族人民十分热爱的民间娱乐活动。苗族鼓舞是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奇葩,在长期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中,苗民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苗族鼓舞就是精神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湘西苗族鼓舞是文化部2004年4月第二批中国民族民间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质文化 遗产 产业化 发展 研究 湘西 苗族 鼓舞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