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农业民俗研究.docx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农业民俗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农业民俗研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农业民俗研究徐心懿摘要:现代乡土小说包含了众多可供人文研究的领域,本文从乡土小说中的农业民俗出发,将时代限定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文学作家自由探索以求发展的时期。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列举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中的民俗事象,分为三点来论述,生产、生活、信仰之中的民俗;第二部分则细致论述乡土小说中所书民俗的意义,从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环境入手。落后民俗作为传统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正是五四新精神批判和研究的对象。也有部分饱含乡情的清新的民俗,是作家们远离了故土,辗转在现代城市生活之后满心思念乡土而成。纯美的民俗与阴冷的民俗在一起,构成了乡土文学最精华的民俗部分。关
2、键词: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农业民俗引言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跨越大,地域文化也就具有多元性。这些地域文化与地域自然属性一起保持着不同于统一体的中国文化的相对独特的个性。民俗更是地域文化中最具有地方个性的,其中以婚葬、民间信仰、岁时节令、饮食、娱乐等为标志。民俗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极为丰厚的土壤,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更是为作家展现各地民俗提供了舞台。二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形成的早期流派之一。当时西方的思想潮流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加强,知识分子们不惜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以求让西方先进思想为本土文化注入活力。1918年发起的北大歌谣运动,以胡适、周作人为代表的的知识分子们开始从本土化的
3、角度思考新文学的建设。这是乡土小说等民俗文学的开端。一、乡土小说中涉及到的农业民俗事象农业民俗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和周期性特点,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在这里,我将农业民俗事象分为三类:农业生产民俗事象、农业生活民俗事象与农业信仰民俗事象。(一)农业生产民俗事象农业生产指种植和饲养农作物的生产活动,是乡村生活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因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南北方农业生产因地域的差异呈现出各自的民俗特色。
4、1.种植类民俗事象在北方地区,因降水稀少,降雪较多,气温寒冷,土地碱性,更适合种植抗逆能力强的高粱。高粱作为北方主要的经济作物,频频出现于北方地区的作家的作品中。山东作家王统照在作品中就仔细描绘了山东地区农业生产与高粱杆不可分割的联系。秋收高粱后,把叶子去除,留下光杆,捆扎整齐。北方的高粱杆与南方的竹子有同样的作用,烧火、编席子、做风帐子可以说,高粱的全身都是宝。在山雨中,写到了秋收冬闲之后,农民们开始做起把较细的高粱杆编成席子的副业生产。邻里聚集在一起,边做着手工边闲聊着,以此度过漫漫冬夜。编席子要经过“劈高粱秸,刮瓤子,分条,编插”等工序。说起为何编席子在山东的农村广受欢迎,作者在文章中也
5、给予了解释:“生火炕的北方到处都需用这样的土货,不管上面是铺了花绒,棉绒,或者是羊毛花毯,下面却一定要铺花席。穷点的人家没有那些柔软温暖的东西,土炕上粗席子总有一张。”1因为北方炕上有铺花席的传统,所以席子在北方有很大的需求量。由此可知,高粱杆成席在北方可以说是一个生产的因果循环:北方因地理原因大面积种植高粱,于是长期和高粱打交道的,聪明灵巧的村民发现了细杆儿编成席子的妙用,结果产生了北方炕上铺席子的传统,传统需求因此催生了村民们编席子的副业,导致高粱更为北方所欢迎,成为北方的宝贝。这一循环可充分地显示农业民俗的地域性特点。农作物收成的时候,就需要打谷,晒粮食的空地,北方地区将这种空地称为“场
6、院”。在春花中,王统照描绘了村中农民准备场院,也就是“打场院”的过程:“场围很大原来收拾出这么一片平平的圆圆的土场也得费相当的人工,时间。先将土块打平,用石碌碡碾压,压一遍洒一次水,水干了再来压一遍。这不是三天五天打得成的。虽然年年得碾压几回,因为有了强固平正的底子,用不到十分费力。说是为农事用的场围,也是村中的公共聚会娱乐的地点。”2所谓“石碌碡”实际上就是一种圆柱形的大石块,将两边圆面打通,中间插上木棍,用绳子一拉便可以滚起来。压一遍洒一次水,俗称“泼场”,在场地表面的泥土仍显黏腻的时候,撒上麦糠或是干枯的麦草,等干了再压一遍。如此反复,十分耗力。这是北方收获时节农民必须做的一件事。2.畜
7、养类民俗事象南方的水滋养着南方的万物,养殖业自然也和水脱不了关系。在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区,因雨水较多,低湿地区易受涝,不算肥沃,倒是高地土地丰腴,加上桑树宜种植于高平地区,因此农民们甚至将稻田改造为桑田;加上南方水网交错,水路交通发达,促成了蚕桑经济。这两点共同孕育了南方地区养殖蚕桑的民俗文化。中国的丝织品可以说是享誉世界,中国南方的浙江嘉兴更是拥有四千多年蚕桑丝织文化的地域。茅盾作为浙江嘉兴人,他在自己的“农村三部曲”中的春蚕这部,描写出了江南的蚕桑丝织民俗。 一段讲到老通宝媳妇四大娘和孙子小宝在河边洗“团扁”和“蚕箪”。“团扁”是一种像桌面一般大的盘状竹器,一般是养蚕人用来晾晒洗好的桑叶;“
8、蚕箪”是比团扁小一些,底部呈六角形网状的编织竹器,底部还糊了一层纸,一般叫“胡箪纸”。蚕幼时就是在蚕箪中养育。任何一个农民自然都希望自己收成颇丰,老通宝也不例外,在嘉兴那边流传着收蚕前两三天“卜”的习俗,具体是这样:“窝种的第二天,老通宝拿一个大蒜头,涂上一些泥,放在蚕房的墙脚边;去年他们卜的非常灵验”3这么操作是和蚕房的湿度与温度有关,蒜头涂上泥巴放在蚕房里,蒜叶多则温度温暖,水分充足,说明是适宜蚕熟的好场地,反之说明蚕生长困难。蚕农们不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只认为是世代相传的“卜数”,但也因此有着浓烈的民俗味道。在“农村三部曲”中,茅盾将养蚕的工具、过程和过程中附带的迷信都详细地写出。运用许
9、多蚕农的专业名词,若是外行人没有注释地读来,恐怕要费力气。(二)农业生活民俗事象1.婚姻习俗婚姻一直是古往今来极被世人重视的人生大事,而正因为婚姻被极端地重视,在一些长期被封建思想禁锢的落后的农村地区,就难免为了成全婚姻,作出反常理的行为。因此,婚俗在乡土文学中出现,多是为了批判非正常的婚姻礼俗。比如王鲁彦在菊英的出嫁中所叙述的江浙地区的冥婚习俗。冥婚,即是给死去的男女进行婚配。即使死去了,也得按照活人的想法在阴间结个缘分。找媒人牵线,女家准备嫁妆送往男家,坐轿子送出门这些与活人的婚配都一般无二,只是那轿子里装的不是活人,是躺在棺材中的死人。小说细写了这次冥婚的送亲过程。排场十分的大:送嫂走在
10、队伍前,与队伍相隔半里远。队伍前列是竖立的灯笼、旗子,后面再跟着八位吹手,吹手后跟的是各式纸质的器具。最后便是轿子,跟着菊英的棺材和送轿的人。浩浩荡荡连成一个长列,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这轿子与平常的花轿不同,不是红色,却是青色,四维着彩。轿后十几个人抬着一口十分沉重的棺材,这就是菊英的灵柩。” 4直到读到这里,读者们才从猜测中豁然,原来菊英的娘一直大操大办的,是已经死去的女儿的冥婚。连棺材也是四面结彩,好像真正的喜事儿似的。只是各色器具都为纸质的冥器,轿子也不为红色而是青色,顿时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凄凉。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思念与爱溢也出纸面。生长于皖西地区的台静农也多次写过有关婚俗的小说。在拜堂
11、中,他写到了关于“转房婚”的民俗。“转房婚”指兄妻弟婚、弟妻兄婚或父妾子婚的婚姻习俗。是原始社会族外群婚制的一种遗俗。在拜堂中,叙述的是汪二与嫂子的转房婚。他们因这种婚姻而羞于见人,只能在夜半子时,趁着黑夜寻找“牵亲”的人来主持他们的拜堂仪式。小说前段交代了汪二之所以要与嫂子结婚的理由,因为哥哥与嫂子成亲不到一年便去世,但嫂子腹中的遗腹子需要有个名义上的父亲来遮遮邻里的闲话。他们请来赵二嫂主持仪式。需要点燃的香烛、黄表都放在供桌上。汪嫂也将守丧的白鞋换成了黑鞋,头上戴几朵红花。汪二也穿戴得周周正正。本是一定要找一个红毡子铺在地上的,但汪嫂没有,只得铺了一个破席子。身上该系的红丝线也换成了棉线。
12、仪式过程中,男左女右地站在席子上,大娘对着蜡烛烧了黄表,然后要求他们磕天地三个头,祖宗三个头。这样,仪式便结束了。转房婚这种原始社会的遗俗,认为女子出嫁后便是男方家的财产,即使丈夫过世也必须在男方家继续守寡,丈夫有兄弟则嫁给兄弟做妻。无论何种情况,女方都是没有选择的。柔石在为奴隶的母亲一文中写到春宝爸因家中负债,自己得病,生活拮据,便将自己的老婆当做物品典给一家秀才做妾。典妻的价钱说好是一百元,一般典三年,若是三年后生不出儿子,便就算五年。这篇小说是柔石对于浙江农村典妻习俗的细致描绘。春宝爸为了还债,一经沈家婆的挑唆,认为妻子虽是结了发的,但家里穷了,养在家并不划算,不如典卖给别人。由此可见当
13、时女子地位之低下,也表现出面对生存的困境,连妻子也可以典给别人当妾的人性的泯灭。吴组缃在菉竹山房这篇小说中提到皖南农村“人鬼结婚”的奇异风俗。文中的二姑姑与学塾中的一位少年门生互相有情,但少年在赴南京应考的途中船翻身亡,但少年家依然要求二姑姑捧着少年的灵牌参拜了家庭祖庙做了新娘,自此开始了二姑姑悲剧的一生。既然结婚,便要为丈夫守节一辈子,于是二姑姑没有再嫁,孤单了一生,耗尽了生活的热情。到了老年,阴暗、凄苦、迟钝已经成为她人生的基调。这是皖南严厉的封建礼教束缚造成的。2.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历来与婚姻礼俗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婚礼要妥帖体面,葬礼的排场也一样庞大,过程复杂。山东土葬一般分初丧、入殓
14、、成服、吊孝、出殡、埋葬、烧七、烧周年等事象。5王统照在山雨中描绘了陈庄长丧仪的复杂过程。除了家中的亲属,乡邻也需要参与进来,帮助指挥仪式进程。仪式进程分为:乡邻表示慰问,抬棺吹号,送盘缠,下棺,封坟顶等环节。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也写到了东北丧葬习俗。呼兰河传中的“我”,发现祖母早早地穿上了新衣裳,说是怕死了来不及穿。祖母病重的时候,家里来了许多人,很热闹,有的拿了白布撕成布条,为的是丧礼时挂在脖子上或者系在腰间,是由过去的“孝袍子”简化来的;有的把小罐里装上米,罐口蒙上红布,是让死者带着在黄泉路上吃的;有的在后院制作打狗饽饽,原因是认为阴间十八关中有一关狗关,把打狗饽饽丢给狗吃,狗便不会来咬进阴
15、间的魂魄了。在东北,人死后要去“报庙”,祖母报的是龙王庙,祖母死后,将尸体停在屋内的长板上,因为民间认为,死者若是背着炕到阴间会过于沉重。院子里搭上灵棚,请了和尚道士来做法事,亲朋好友通过呼唤凭吊;直到最后入棺入土,才算葬礼完全结束。3.饮食习惯鲁迅呐喊彷徨中写到好多浙江绍兴的美食,孔乙己中以碗喝黄酒,以茴香豆为下酒菜;在酒楼上的青鱼干,风波中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米饭都是绍兴的特产。鲁迅曾说绍兴人“专喜欢储藏干物品。有菜,就晒干;有鱼,也晒干;有豆,又晒干;有笋,又晒得它不像样;菱角是以富于水分,肉嫩而脆为特色的,也还要将它风干”6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绍兴多雨,事物容易变霉,风干后可以延长保质时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纪 三十年代 乡土 小说 中的 农业 民俗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