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应用1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材施教”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应用1 (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录一、绪论4(一)选题的缘由41.因材施教的实施原则42.因材施教的必要性4(二)研究的目的意义51.对素质教育的推动和影响52.有利于中小学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3.给中小学的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5(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51.国内的研究现状52.国外的研究现状6二、因材施教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6(一)兴趣差异化的因材施教6(二)能力差异化的因材施教6(三)性格差异化的因材施教6三、中小学因材施教存在的问题7(一)教育部门对因材施教的投入和关注程度不够71.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有限72.教育部门以学生成绩来衡量学校7(二)教学管理中对学生差异性的忽视71.学校缺乏对综合素质和学
2、生个性化的测评72.学校以学生考试成绩衡量师生7(三)中小学教师缺乏因材施教的意识和技能81.教师对学生个性差异缺乏科学判断和正确认识82.教师在教学中并不能很好实施因材施教8四、因材施教的误用及其后果8(一)重点班和分层教育的开展81.实施对象的以班级为群体82.实施的依据与因材施教相背离93.最终达成同质化的目的9(二)重点班和分层教育带来的弊端91.班级教学资源和教学机会不均等92.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9五、解决我国中小学因材施教问题的对策10(一)加强对因材施教的重视和教育资源的投入10(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0(三)加强对在校教师的职业和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
3、专业水准10六、总结11七、参考文献12八、致谢13摘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是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是需要我们继续继承和发扬的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从古至今,应试教育的模式一直根深蒂固的存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对因材施教的冲击和影响非常大,使得“因材施教”的道路也越走越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发展偏离了其应有轨道。所以,我们要结合素质教育的现状,了解我国中小学“因材施教”在当下的处境,在反思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呼吁“因材施教”的传统不能丢。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因材施教”出现的几个典型问题,并从这几个方面为切入点解决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们更清晰的面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现状,实现素质教育背景下
4、中小学“因材施教”的理想发展模式。 关键词 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 管理Abstract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eaching philosophy is in our country has a very long history, we need to continue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an important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the mode of examination
5、-oriented education has been deeply rooted in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The impact and influence of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is very large. The path of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s narrows down. There are tracks. Therefore, we should combine the status quo of qu
6、ality education, to understand China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reasons for refl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ppeal to individualized tradition can not be lost. 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typical problems in the te
7、aching of individualized students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China, and from these aspec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help us to more clearly face the statu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China to achieve quality education background The Ideal Development Mod
8、el of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Keywords Individualized Quality education management“因材施教”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应用一、绪论(一)选题的缘由 1.因材施教的实施原则辞海中关于因材施教是这样描述的。是指在达到良好教育目标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使用差异性教育的方法,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的指导原则,追溯历史来说,应该我们著名的教育家孔子首先倡导的,到宋代由朱熹进行概括和进一步补充,这一教育理念一直贯穿着我国教育的全部过程,现代的教育学对因材施教原则是这样解释的“因材施教
9、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 2.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1)个别差异的普遍性存在这种差异必然性是由人的差异性的先天存在决定的。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这些差异的存在就必然决定了儿童个性差异的普遍存在性。那么,教育就不可能无视这些特点的存在,并且要注意或重视这些特点,那么就必须考虑“因材施教”。 (2)教育目的的迫切需要从教育目的的角度出发,这一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要求。时代的日新月异的变化造就了不同的教育诉求,把
10、儿童的各种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二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必然要求,就我国目前中小学的教育情况来看,虽然解决了观念和过程层次的教育平等,但在结果上并没有享有平等。要完成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就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这自然也必须“因材施教”。 (3)教育现实的必然要求从家庭角度看,家长的“因材施教”的愿望非常强烈,从家长给孩子们报的各种兴趣班上可见一斑,反映出他们“因材施教”的需求。从校教育的角度来看,由于在校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巨大,因此,“因材施教”的呼声更高。因此无论是从个别差异的普遍存在还是从教育目的与现实来看,“因材施教”都是必然的。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1.对素质教
11、育的推动和影响“因材施教”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的一种教育方式。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进步是我国全面义务教育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因材施教不仅有效的推动了个性化教学的实践,而且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带动了整个教育的创新。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方向来看,因材施教都与素质教育倡导的理念及观点相契合,符合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2.有利于中小学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教学原则,同时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反映。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学生的成长存在很多共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反对盲目统一的、标准固化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倡导多样化的教学,尊重学生的个
12、体差异性,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3.给中小学的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因材施教的系统分析和研究找出我国因材施教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丰富“因材施教”的教学内容,并加强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教学中“因材施教”重要性的重视,指导我国中小学”“因材施教”的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学科建设和学术的深入探讨有一定的帮助。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国内的研究现状在漫长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自孔子之后虽然人们一直不可避免地实践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发展到南宋,朱熹在解释孔子对自己弟子的分类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说法。自此之后,“因材施教”的提法就被当作一个主要的
13、教学原则来维护且遍传我国教育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一直被后代的教育家们所继承。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蔡元培非常重视“因材施教”,他曾经明确指出“总须活用为妙,就是遇有特别的天才的,总宜施以特别的教练”。2.国外的研究现状“因材施教”在国外的教育教学思想史上,并没有被明确提出过,但是国外众多教育思想家很早就注意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问题,也提出了一些与“因材施教”思想雷同的教学思想,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当代西方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也都普遍认识到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二、因材施教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一)兴趣差异化的因材施教中学生的兴趣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中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兴趣已经明显分化,
14、兴趣倾向不同的学生,往往对学习科目抱有选择态度,表现出对不同学科的特殊兴趣。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甚至对某一学科形成稳定的中心兴趣,从而推动他们勤奋刻苦地学习和深入地钻研问题,获得系统而扎实的科学知识,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因此,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兴趣也要在教学与学习实践中进行。(二)能力差异化的因材施教中学生的能力既有质的不同,又有量的差异。我们应该承认这些差异,重视这些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和发展。对能力水平高的学习,在学习上可以提出比较高的要求,采取增加学习任务,允许跳级或办特别班等措施予以重点培养,以便他们在智力发展上的缺陷能够
15、及时地得到补救。能力早期表现的学生应及时发现,重视培养,以利早出人才;能力晚期表现的学生也需要重视培养,因材施教,使之大器晚成。(三)性格差异化的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性格,是因势利导教育学生的前提,学生的性格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成因,人的性格的个别差异是在独特的自然基础上受到具体的教育和其它社会条件的影响,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的。人是自然的实体,同时也是社会的实体。从人的社会属性来说,人的性格个别差异,依存于人所特有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无视性格差异带来的教育教学的差异化。三、中小学因材施教存在的问题(一)教育部门对因材施教的投入和关注程度不够1.
16、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有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富国强民必须先发展教育,把教育提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事实上,我国教育经费的支出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材施教”的实施需要一系列配套的资源,如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和学校充沛的时间和精力等等。由此可见,由于投资不足,造成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班额过大,严重制约了“因材施教”的开展。因此,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可以为“因材施教”的实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现实保障。 2.教育部门以学生成绩来衡量学校学校的资源分配是看成绩的,而成绩的来源直接取决于学生在升学时的优秀表现,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用学生的考试成
17、绩或升学率直接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指标。在这种评价机制的驱使下, 学校教学工作的目的不再单单是为了学生,更多成分上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从而忽视甚至限制了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二)教学管理中对学生差异性的忽视1.学校缺乏对综合素质和学生个性化的测评我国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规定,教师与学校评价的内容或评价标准应日趋多元化,基础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价值是多元的,然而不少学校却本末倒置,采用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评价制度即“成绩和分数”评价制度,这种评价方式背离了培养目标的要求,评价范围比较狭窄,评价方法单一,基本上是试卷的分数化评价,以笔试为主,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
18、.学校以学生考试成绩衡量师生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目前的“因材施教”的实践却主要针对文化知识或者致力于特殊才能的教育,并没有涉及或者很少涉及智力开发或才能培养之外的其他内容。这种现象不仅在实践领域存在,在研究领域也同样存在。所以说,“因材施教”中应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是学习或智力方面的,还包括非智力方面的内容。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对儿童进行有效地“因材施教”工作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各种因素。(三)中小学教师缺乏因材施教的意识和技能1.教师对学生个性差异缺乏科学判断和正确认识通常认为,“因材施教”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应当根据受教者的心理活动水平来开展教育和教学工作,这其中包括了解学生的个别
19、差异和根据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教师对“因材施教”的这一要求没有科学的认识,不能对学生的这些差异正确对待, 做不到善待学生的差异。这种教育观念其实是一种求同教育, 在实践中行不通, 与素质教育及“因材施教”的本质精神也是背道而驰的。 2.教师在教学中并不能很好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提出统一要求,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有的教师主观愿望是想“因材施教”,但由于没能照顾好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恰当“因材”有效“施教”,因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差异性问题和因教而学的能动
20、性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没能得到预期效果。四、因材施教的误用及其后果(一)重点班和分层教育的开展1.实施对象的以班级为群体全班上课具有易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系统性强、教学效率高等优势,但同时存在容易脱离实际、不容易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等不足。在全班上课的语境下,施教对象的个体性作为因材施教的基本规定没有发生改变。小组教学也只有从小组内学生个体的差异出发,以学生个体的差异为基础和出发点,直面学生个体的差异,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2.实施的依据与因材施教相背离“施教”对象的个体性外,因材施教还有一个基本规定,即因材施教之“因”的全面性或施教依据的全面性。但是,将学生划分为重点班学生和非重点班学
21、生进行教学是背离因材施教之“因”的全面性的。这就是说,因材施教应全面尊重和因应每一学生个体发展中存在的每一种差异性。综合以上可知,重点班制度下的教学是背离因材施教之“因”的全面性的。3.最终达成同质化的目的我国众多义务教育学校将学生划分为重点班学生和非重点班学生所追求的不是使全体学生都能各尽才性,都获得异质发展,也不在于使重点班的每个学生获得异质发展,它追求的是学生的同质发展。无论重点班学生占同一年级学生总人数的比例有多大,他们只是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而不是所有学科特长的学生。(二)重点班和分层教育带来的弊端1.班级教学资源和教学机会不均等义务教育属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它应该保证每个适龄儿童有
22、平等的入学机会,同时,儿童入学后,又应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即它应坚持有教无类,使每个学生受到同等程度的关怀。但目前的总体情况是义务教育的普及性与公平性目标两者严重失衡;教育过程中还远未做到使每个学生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学生所享有的教育机会都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均等现象。2.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重点班制度下的学生会打上不同的标签。“差生”这一标签严重影响了非重点班学生的人格和精神的健康,使他们成长过程中有严重的自卑感。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整个生活包括教育生活的幸福,而且严重阻碍了他们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拿因材施教来“说事”,或者是误识、误用因材施教这一概念,都有蓄意掩盖重点
23、班制度所造成的种种消极后果之嫌。五、解决我国中小学因材施教问题的对策(一)加强对因材施教的重视和教育资源的投入目前,还有一些部门和学校在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方面存在“重分配轻管理”、“重投入轻产出”、“重数量轻效益”等不良现象。因此,管好用好教育经费与增加投入同等重要,建议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精细化管理制度,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经费使用原则,一手抓增加投入,一手抓管理使用。教育部门应着重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如合理优化和均衡配置资源、加大教育投资,合理改造、新建中小学校舍,夯实教育基础;成立教育技术装备专项资金,做好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及图书配备跟进工作。 (二)完善教育管理
24、制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情况下,很多地区小班化教学还是受到师资条件和教学设施制约的,施行起来很困难,根本得不到推广。那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老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的各方面差异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每组同学在老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虽然分层教学也是以班级为基础的授课制,但是它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组教学的方法可以避免班级内同学由于认知、性格的差异而出现的有的同学“吃不饱”,有的同学“吃不了”的现象,这对提高教学量,推进素质教育是很有意义的。 (三)加强对在校教师的职业和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专
25、业水准 职业道德修养,主要表现在有较强的教书育人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正确认清和对待教师责任,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是加强教师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之一。大量的实践证明,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既能给学生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又能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从“责任”两字做起。奉献作为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具体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表现为一名教师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力于事业,千方百计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因此,我们要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提倡敬业精神,鼓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做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六、总结随着经济
26、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教育,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活动作为人才的创造过程,在这样一个新时代里必须有相应的教育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一直坚持“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要求把人放在第一位,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尊重人的主动精神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可以达到通过教育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因材施教”被越来越重视。我们不能再一味的进行“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而应针对不同同学的各种差异性,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不同
27、的教育,在保证基本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需求。七、参考文献1樊永平. 因材施教法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应用D.鲁东大学,2013.2顿李芳. 我国中小学“因材施教”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3姚丽霞.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J. 作文教学研究,2016,01:40-41.4吴长虹. 浅谈因材施教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A. .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 第十卷C.:,2015:2.5王敏. 论“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科学中国人,2015,15:257.6曾红英. 因材施教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 新课程(中),2014,06:178.7哈娜提吾拉孜哈力. 浅谈因材施教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2014,33:54-55.八、致谢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我的毕业论文即将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在论文的选题、写作和修改定稿的过程中给予了全面、细心的指导,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时刻监督,使我能按时完成论文。在此我谨向论文指导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在大学生涯对我学业指导的老师们,是你们的辛苦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专业的知识,另外,我的大学生涯,同样离不开同学们对我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有你们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才使得我论文顺利完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