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语境下的网络阅读研究.docx
《大众传播语境下的网络阅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传播语境下的网络阅读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毕业论文作者:米倩 指导老师:李雅学校:苏州大学 专业:档案学题目大众传播语境下的网络阅读研究摘要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正在推动着媒介性能发生巨大变化。在如今这个媒介功能日益交互、开放、自由的时代,信息网络的发展衍生出了全新的阅读方式。网络媒体凭借这自身独特的优势正在消解着纸质媒体的种种局限性,这就使得网络阅读正朝着内容海量、主体多元等方向发展。本文从著名传播学家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着手,结合阅读本身的特点,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这五个方面探讨传播语境下网络阅读方式的转变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英文摘要:Internet technology, di
2、gital technology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are driving the tremendous changes in media performance. In the era of increasingly interactive, open and free media func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networks has produced a new way of reading. With this unique advantage, the network media is elimi
3、nating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aper media, which makes the network reading to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mass of the content and the pluralism of the main body. This paper, starting with the 5W model theory of Lasswell, a famous communicator and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ading itself,
4、discuss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twork reading mode in the communication context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disseminator, communication content, communication channel, communication object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关键词网络阅读、传播者、受众、拉斯韦尔内容第一章绪论1.1选题缘由由于论文的写作应具有创新,即研究前人所未研究的或者是前人研究较少涉及的领域,因此本人就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网络
5、阅读及其相关问题。我们知道,传播现象在中国很久之前就已存在,但作为一门学问的“传播学”则完全是从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在我国仍属于一门新兴学科。与此同时,我国对于阅读的研究大多聚焦于阅读习惯的培养与转变,或者是对阅读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鲜少将媒体的演变与阅读二者之间联系并进行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介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多元,阅读主体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发生巨大转变,媒介依存症、信息茧房效应等社会病理现象的涌现促使学界加强跨领域学科的研究力度,破解信息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疑难杂症的“新举措”。1.2学术成果回顾近些年来,有不少学者和专家对这方面有所研究,如:曾克宇在2007年发表了
6、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网络阅读”研究综述、 李守秀在2017年发表了加强网络阅读指导 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周冰在2016年发表了网络小说阅读成瘾的症候与挑战、罗淳、程向东于2016年发表了微信社会性阅读是如何发生的基于整体社会网络的视角。2014年谢文亮,杨小川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上发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浅阅读与深阅读、2014年人民网记者张荣发表了叹息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浅阅读现象一文详细梳理了网络浅阅读的成因及特征,并提出应该辩证地看待浅阅读现象。既有利弊,便需要规避浅阅读的危害和充分利用它的益处,文章最后提出将阅读与浅阅读、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3本文的总体构
7、思本文首先阐述传播学家拉斯韦提出的5w理论,然后依据其研究思路对网络阅读的方式与特性进行研究,指出信息时代中网络阅读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未来网络阅读的发展前景规划。1.4资料来源本文的资料主要来自于学术期刊、学者专著以及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学术期刊主要有: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与情报、编辑之友、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新闻记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学者专著主要包括: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波兹曼娱乐至死、麦克卢汉媒介-论人的延伸、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第二章网络阅读发展与演变2.1网络阅读概述2.1.1网络阅读定义作为信息时代的宠儿,电脑和网络正以喜人的态势
8、不断向前发展着。阅读这种借助纸质媒介才能进行的交流活动也在悄然发生改变。网络阅读的随之产生,对人们的工作、学习与思维方式都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对网络阅读类型和特点的探究以及对网络阅读中的不良行为和现象的揭示,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会不断得到提高,正确的阅读行为也会得到普及化。1马样.曹阳.赵惠军.网络阅读微探J.情报杂志.2005(04):126-127.大多数学者认为,网络阅读是由于文本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也可以称为在线阅读,指的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获取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完成超文本阅读的意义构建。2.1.2网络阅读的类型根据用户在网络阅读过程中的状态,可以将其分为在线阅读和离线
9、阅读两种。在线阅读主要指用户在进行网络阅读时必须时刻与internet保持连接来搜集各种各样的阅读资源。离线阅读则指用户将网络资源下载至另一载体上,在网络断开之后仍能进行阅读。离线阅读活动的载体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将网络资源下载至pc机和终端机上,第二类是手持阅读器,即e-book 主要有kindle、Iliad等等。这种载体是为了适应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而进行的变革,这些阅读器可以阅读网上的绝大部分格式的电子书比如pdf、chm、txt等。除了支持格式多样、方便携带等优点之外,此类阅读器还具有手机和psp 产品所不具有的专业性。电子书阅读器致力于打造提供类似纸张阅读感受,用户在阅读期间可以随
10、意放大缩小字体,随时标注,还能长时间保持待机状态。从某种程度来讲,电子书阅读器在不断维护着现代人的读书欲,同时对阻止浅阅读的泛化现象作出一定的贡献。2.2 网络阅读与媒介的关系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物质,具有着物质的一般特性,依据媒介系统整体演变的过程,人类传播大致可以分为口语、文字、印刷、电子传播这四个阶段。口语交际是人类交际的第一阶段。它主要是指从人 类语言到书法的漫长时期。口语的起源主要基于远古时代人类劳作的需求,相互合作的这种劳动模式推动了发音器官的进化。但是由于口语传播主要依靠人体的器官来发声,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体能的消耗十分明显,同时由于它是使用音声符号来传递的,所以具有瞬间消逝的特性
11、。由此可见,在时间和空间领域,口语传播会受到双重限制。在不能使用手机等口语媒介的时候,主要适用于小规模且近距离的群体内使用。在口语传播阶段,人类还未形成阅读这一行为习惯,与此同时,人类的思维也仅仅处于生理需求的对应水平。文字传播是人类传播的第二阶段。大多数的学者认为文字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在原始的图像上发展起来的。从 仰韶文化时期刻绘在陶器上的几何图形和符号算起,我国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了5000年的历史。文字的产生给时间和空间带来了重大变革。在时间方面,文字传播克服了口语传播的局限性,它能够把人类的知识和经验长时间的保留下来;在空间方面,文字传播能够将信息传递到很远的地方,这便打
12、破了口语传播在距离上的限制。除此之外,文字传播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依托于载体材料的永久性,人类文化有了可靠准确的文献资料,这使得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于容易变形的神话传说。作为第一套体外符号系统,人类语言极大地促进了体外介质系统的使用过程。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发展。在文字传播阶段,阅读这种行为方式才开始逐渐萌芽,人类开始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毫不夸张地说,文字的产生使得人类摆脱了动物传播的状态,从而将将人类带入了高层次的文明世界。在文字传播的过程中,人类经历了长时间的手繁殖。手抄传播主要指,政府派遣专门人员手写每日
13、重要信息,并在规定的地方进行抄送通报的信息传递方式。由于手抄传播规模较小,人员效率低、成本高昂。所以并不能真正起到服务大众的目的,普及率比较低。随着印刷术和纸张的发明,手抄传播开始向印刷传播转变。印刷传播是人类传播的第三个阶段。欧洲的工业革命使得传播从人力生产转向为机械生产的阶段。近代的报刊是在印刷机的发明后诞生的,随着民众读写能力的提高,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书籍和报纸与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息息相关,在政治和民主革命中扮演者鲜明的角色。随着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日益旺盛,大规模的公共教育也逐渐在民众生活中普及。施拉姆的这段话说明了印刷传播在社会变革
14、、教育、文化领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印刷传播时代,书籍正式与读者见面,阅读这一活动开始呈现鼎盛状态。电子传播是人类传播的第四阶段。印刷传播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再受量的限制,而电子传播则使信息的远距离传输成为了可能。电子信号的传输从二十世纪中旬开始,逐渐由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由于数字信号保真度高,且可以通过数字压缩技术,传输海量的信息。高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大力推动了互联网传播的发展。在处于媒介融合时代的今天,报纸、广播 、电视等传统媒介逐渐向现代媒介转变,全体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变革。电子媒介给人类传播不但带来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变革,而且对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电子传播时代中,人类可以不
15、再依靠纸质书本就能阅读,阅读的行为产生了相应变化,同时阅读的内容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文字内容,而是图像、音频、视频多种内容的结合体。在电子传播时代,人们在不同的终端阅读,并在不同社区进行讨论,阅读这种古已有之的带有独自意味的活动开始向群聚化方向发展。媒介作为阅读的载体,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状态与特点,媒介的变化不断的影响着人们阅读心理和阅读行为的变化,从这一角度上看,媒介对于阅读这一活动的影响是重大的。第三章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下的网络阅读模式的解读3.1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概述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lasswell)作为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曾被美国人称为研究领域的达芬
16、奇。他对权力与人物、政治的关系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为当代行为政治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有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等著作。他主要提出了5w传播过程模式、传播的三大功能以及宣传观等论说。为后来传播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对人类大的社会环境中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他将传播的过程主要划分为五个阶段,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这五个环节可以用英文表示为 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 to whom、with what effect.拉斯韦尔提出的5w传播模式首次将人们日
17、常从事的,但是又解释不清的传播现象界定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所构成的过程 ,这就为后来的学者和专家研究传播过程的特性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在这一传播过程模式中,拉斯韦尔清晰的勾勒了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这五大传播学研究的主要领域,该模式的提出极大的促进了传播学理论体系雏形的建构,对推动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2网络阅读传播者的多元化 5w传播模式的第一个要素是传播者,也叫做信源,主要指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是传播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整个大的社会传播的环境下,传播者既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是组织和任意的社会群体。在网络阅读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也可以看作是信息内
18、容的发布者。在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之下,文字传播阶段逐渐走向印刷传播阶段。印刷术的发明诞生了近代报刊,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欧洲各国逐渐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书籍和报刊,统治者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开始颁布大量的禁书法令,要求报刊必须服从当权者的统治,不能抨击当权者和当局制度,统治者有权对所有的书籍和报刊进行出版前的检查,如有违反法令者将会予以法律制裁。整个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这长达一百年的历史中,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各个地区,封建统治者始终是信息的绝对发布者,传播者的一元倾向十分明显。随着反对极权主义运动的盛行,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约翰、弥尔顿论言论出版自由这一政治手册的
19、出版标志着封建统治者控制书籍出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信息发布的权力开始从封建统治者移交至公民的手中。但是由于,书籍的出版往往依靠于商业运作和资金的大量投入,出版书籍的权力主要被资本家所垄断,一般民众无法真实享有这一权利。随着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发布不再需要依靠纸质载体,传播的信息所需的经费大大缩减,平民可以借助网络自由的发布信息,网络阅读传播者不再局限于固定的阶层和身份,不再受制于资本运作的控制,不论男女、年龄、身份、知识构成的差异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内容,吸引读者。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阅读传播者正逐渐走向多元化。3.3网络阅读传播内容的碎片化碎片化原指由整体向个体碎化的过程,最初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众传播 语境 网络 阅读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