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成因及治理浅议.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成因及治理浅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成因及治理浅议.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本文从我国地方债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沿革入手,从财政、金融视角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一般成因及其影响。具体到地方债务存量最大的江苏省,本文从苏南、苏中及苏北的城投平台规模、运营模式及债务健康程度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得到2019年及2022年江苏省将面临回售活到期存量债集中兑付的压力。利用KMV模型对江苏的债务存量违约距离进行测算,发现2015年以后江苏的违约概率及债务隐患较高。最后,本文从政府专项债与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两个角度详细分析城投平台与地方政府债务剥离、解决地方债务隐患的可行性。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还关系到财政分权、土地财政、官员考核制度与地方经济结构等方面,对应的对策与建议也需要因地制
2、宜,具体分析。与之有关的分税制改革、融资平台职能转换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讨论。关键词:江苏省地方政府债务;城投平台;KMV模型(1)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或地方事业单位为筹措建设非营利性项目和公益项目的资金而向社会公众举债的债务,此债务由政府的信用作为担保。政府债务是我国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宏观调控、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有两个划分标准:国际公认划分标准和国内审计署的分类标准。国际上普遍认同世界银行经济学家Polackova等(2002)提出的矩阵法,该分类标准在财政风险暴露的角度上将政府债务分为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两种,而从契约的角度上划分为隐性债务和
3、显性债务,结合上述两个角度形成了四类债务,分别是:直接显性债务、直接隐形债务、或有显性债务和或有隐形债务。在国内,我国审计署明确地将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分为三大类,均写在2011年、2013年的审计报告中,这三类分别是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地方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其中将后两种称之为政府或有债务。(2)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是指地方政府和地方公共机构发行的以筹集关于建设基础设施和改善公共服务的社会资金而发行的一种长期债务工具。地方政府债券具有信誉高、收益变动小、资金用途清晰、期限长、流动性高等特点。(3)地方融资平台与城投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是指
4、地方政府或地方事业单位通过以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方式设立起的具有政府公益性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包括各类综合性投资公司,如建设投资公司、建设开发公司等,以及行业性投资公司,如交通投资公司等。城投债是由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行的债券,包括企业债、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PPN)、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因为城投债发行方的实际控制人为地方政府,且融到资金用途为地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公益性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所以将其纳入地方政府债务的范畴。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中,城投债的发行规模和发行要素在一级市场上可以公开获得,而其他类型的地方政府债务没
5、有在公开市场上交易统计,故其数据较难获取,并未向公众开放。(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的历史沿革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起步阶段:1950年-1968年在该阶段,我国基本处于一种“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处境。1950年我国地方政府首次发行政府债,即东北人民政府自发自还折实公债,形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的开端。1953之后的五年间,我国财政部曾先后五次代发代还地方政府债,但是在1968年就都全部清偿,因而债务余额几乎为零。2.发展阶段:1979年-2007年得益于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政府部门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更加强调对负债的运用。截止1996年,我国地方政府
6、债试点发行的区域增加至31个省级政府,239个市级政府和2405个县级政府,规模不断扩大。但1994年财政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建设资金供求失衡,不断引发的隐形债务问题使得城投债登上了历史舞台。1998-2005年中央政府为了解决改革后出现的问题,推出了国债转贷等措施,开始了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探索。3爆发阶段:2008年-2013年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推出了“四万亿”刺激政策以应对全球经济下滑,直接导致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剧增。同时,财政部2009年开始代发代还地方政府债并逐渐放开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的限制,尽管2010年中央开始清理融资平台债务乱象,但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数量依旧保持较
7、高水平。4规范阶段:2014年至今2014年我国财政部发文,开始进行地方债自发自还的试点工作;2015年,省级政府启动债务置换,自发自还政府债券,因此,我们目前正处在解决地方政府债问题,规范地方政府债发行管理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然而,当前的一系列问题并不能否认政府负债在一定范围内是合理和必要的。关于负债的依据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都进行过研究,尤其以国外研究居多。相比之下国内更加侧重研究政府负债出现问题的原因。国外对于政府负债问题的探讨早在20世纪就开始了。SamuelsonPaul(1954)1就曾对公债的合理性作进行了论证。R.Wangner(1970
8、)2和B.Dafflon(1996)3提出,政府可以通过负债融资的方式,将投资成本在代际之间分摊。J.C.Clingermayer(1995)4认为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在期限上不匹配,因此政府需要借助负债资金保证自己履行各种服务职能。WorldBank52004年提出应该出台法律支持和保障地方政府负债,因为这样一来地方政府不仅不会再一味地依赖中央政府的财政援助,而且还会因为债券市场的竞争而提高其财政管理水平,因为只有这样地方政府才能降低融资成本,更容易从市场上获得资金支持。刘昊6认为我国地方政府举债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推动市场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大额投资需求导致财政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同时制度层面
9、上我国的分税制改革也在客观结果上对政府负债起到了助推作用。中国式的财政分权,财政分权理论来源于乔治施蒂格勒和瓦勒斯奥茨提出的财政分权思想。自改革开放以来,诸多实践表明,地方政府的决策更有利于满足当地民众的需求,提高公民生活质量。然而在改革进行的过程当中,中央与地方财政的财权和事权呈现出非常不匹配的状态,中国式的财政分权成为了地方债务危机的体制性根源之一。财政部财科所(2010)研究指出,1994年我国实施了分税制改革后,财权层层上移,而事权层层下压。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由从分税制改革前的70%左右骤降到50%以下,却要负担85%的支出。而且,在基础教育、科研卫生、维护稳定
10、方面。地方政府财政和负担巨大。巴曙松(2011)也指出,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收支严重失衡、状况不断恶化。在法律规定下无法从体制内弥补缺口,政府便转向较为简便易行的举债来缓解收支矛盾,这就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大量积累。分税制改革后的几次积极财政政策和信贷宽松政策也助长了地方债务的膨胀,呼延刚(2004)在研究中提到,1998-2002年政府发行了2万亿元的国债,来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带来的通货紧缩。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其运用的地方财政资金后期大多都沉淀为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贾康(2010)的研究中也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导致了地方债务的膨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
11、为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主要媒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承担着重要责任,发挥了较大的作用。魏加宁(2010)指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在承担项目融资功能的同时,可以实现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能市场化运作。贾康、孟艳(2009)认为,如果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以规范化的运营,就可以有效运用社会的储蓄资金,从而有利于活跃银行信贷,使得储蓄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有利于推进金融深化以及国家相关投融资体系的改革,然而目前地方融资平台的发展存在很多的风险。设立不规范,刘煜辉、张榉成(2010)提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缺乏充足的资金,而且缺乏主营业务为其带来盈利保障,面对高负债率,偿付危机
12、在上升。当地方政府没有做得资金作为融平台注册公司的资本金时,就会采用例如:将一笔资金作为多个融资平台的注册金、将相关的贷款作为注册金或将政府部门的土地、建筑或是其他基础设施作为注入资金。这些公共设施变现能力和盈利能力都较差,很难对融资平台的偿债能力进行支持,降低了融资平台地域风险的能力。2012年四部委已联合发文叫停这样违规注资的行为,然而这样的现象仍旧屡见不鲜。而且,地方政府注入的资产还可能存在资产评估不实、虚高评估价值的问题。由于我国法律规定,企业累计发行债券规模不得到超过企业净资产规模40%,因此,地方政府为了达到增加融资规模目的,通过虚高评估资产价值来增加净资产总量。根据2012年审计
13、署对36家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结果,截至2012年底,在被审计的233家融资平台中,有94家融资平台资产存在无法变现或者不宜变现的情况,涉及的资产总规模达到8975.92亿元,占到这些融资平台资产总量的将近40%。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沈明高、彭程(2010)在研究中提到,融资平台的财务管理不够透明,导致了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对其风险的评估和贷后资金的管理都很困难。巴曙松(2011)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情况不仅银行不知道,地方政府也不清楚,很多融资平台公司未将自己的融资状况报告给政府,使得政府对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没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和判断,很容易致使债务过度,更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另外,融资平
14、台的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行政色彩浓厚、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导致决策随意性强;没有形成有效地债务风险管理制度,风险抵御能力较差。肖耿(2009)指出,融资平台的杠杆率普遍偏高,而且一般集中于周期较长的大型项目,“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会带来较大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对于政府债务所带来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是从政府债务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来研究的,但是至今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总的来说,国外学者们在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认为政府债务的增加不利于经济增长;二是认为政府债务的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三是认为政府债务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认为政府债务增加
15、对经济增长有着确定性影响的经济学家早期以古典经济学学派的亚当斯密和凯恩斯为代表。亚当斯密认为,政府债务是一种非生产性的资本,一方面,政府债务过多会对私人部门的生产性资本造成挤出效应,不利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政府会通过增加税收或者发行新债的方式来偿还巨额债务,加重人民负担,一旦发生债务危机还会损害政府信用。支持古典学派观点的Diamcmd(1965)认为在财政收支不平衡的情况下,政府会通过增加税收的方式将负债转移到未来的消费者身上,当期的消费者却会增加消费,降低储蓄水平,从而推高利率,导致投资下降,不利于经济增长凯恩斯则认为政府借债可以扩大财政支出,增加市场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增加扩大就业
16、,有利于以政府干预的形式缓解市场失灵的问题,解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支持凯恩斯观点的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阿巴勒纳(AbbaP.Lerner)他认为人们持有政府发行的债务会使人们产生“公债幻觉”,但持有的公债增加时认为自己的财富随之增加,因此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就是著名的“勒纳效应”。最早提出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正向或是反向的是Krugman(1988),此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同了它的这一观点,他们认为不同的政府债务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并通过各种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点。而在我国,由于政府债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的特殊性,学者们对政府债务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
17、研究。不仅从宏微观层面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与隐患,而且也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从宏微观风险方面来说,肖耿等(2009)发现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资项目多为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建设周期长、回报率较低、资金需求多,因此容易出现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问题,增加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刘煜辉、张榉成(2010)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设立并不规范,监管约束较弱,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收入和固定资产来保证债务偿付,容易出现债务风险,影响政府信用。时红秀(2010)提出应该从宏观层面考虑地方债累计可能带来的风险,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通过举债投资基建项目,会掩盖“两高一剩”
18、产业的转型问题,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不利于我国货币供给主动性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黄映红等(2018)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与房价之间的关系,发现地方政府举债进行城市建设会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大量新增城镇居民会增加对住房的需求,导致房价进一步上涨。从经济增长方面来看,贾康、孟艳(2009)认为以城投债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债务可以有效促进储蓄资金向投资的转化,从而提高银行信贷体系的活跃度,完善金融市场机制。封北麟(2010)提出相比于单一的投资项目,地方融资平台拥有更高的抗风险能力,有助于地方政府将公共建设的职能以市场化方式运作,提高其社会投资效率。伴随着财政分权政策
19、的实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日益加重,地方债问题也成为了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主要从构建分析框架、选取评价指标、建立评估模型等三个方面来评估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在构建风险分析框架方面,国外学者主要研究如何对待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和现有债务问题。HanaPolakovaBrixi(1998)从财政风险矩阵角度全方位剖析评价地方政府债务,研究地方政府的“既有债务”和“隐性债务”分别会如何引起政府的财政风险问题进而提出管控财政风险的手段。SpenceRobin(2004)发现事先制定一个完备的防灾保险方案,向全球保险市场转移政府的隐性债务风险,是地方政府预防规避债务风险的有效手
20、段。Fogel(2007)主张要以防范道德风险为目标,运用最恰当的准则来保障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进而降低债务危机形成的可能性。在选取风险评价指标方面,代表性和可预估性是选取风险评价指标的重要标准。王晓光(2005)认为需要构建一种与政府债务运作密切相关的风险指标机制,定性描述与定量解析相结合,全面评价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情况。宁振华(2008)认为可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影响政府债务风险监测指标有效性的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与地方政府内部运作,经济财务调控相关的地方政府债务指标;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地区经济增长与财政运作要素。金荣学(2013)以多层次架构解析法为基础,构建全面评价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参数
21、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特点是引进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等无法进行有效掌控的外部指标,将参数指标分为正面指标与负面指标两类,从正反两方面全面评价债务风险。在构建风险评估模型方面,可操作性与风险预警是模型构建的主要关注点。Kaminsky(1997)运用以指标信号结果为定量分析基础的KLR信号法结合PROBIT方法构建了能对金融危机进行预测的风险预警模型。王晓光(2005)首先构建债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结合系统模糊评估法评价监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Ceviketal(2013)以主成分分析法为主要理论方法构建风险预警模型预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朱文蔚(2018)在稳增长与防风险双重目标下,运用因子分析
22、法以三倍标准差划分预警区间,从债务压力、偿债能力及经济增长潜力三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模型。丁华、张婧泓(2018)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作为预测对象,采用欧式距离、皮尔森相关系数聚类重复分层方法确定债务风险评价指标,通过因子分析确定因子得分并标定临界值,进而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模型。(一)江苏省地方债务总体规模1.中央及各省级行政单位债务总规模根据wind数据可知,截至2018年12月,中央政府及各省政府债券发行余额为520237亿元,其中江苏省政府债券发行余额为38306亿元,占比为7.36%。如图1可知,在特别行政区以外的32个省级行政单位政府当中,江苏省政府债券发
23、行余额最高,并且高于国债发行余额。图1、中央及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统计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2.江苏省政府债务规模占比状况同时,由图2、图3数据可知,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政府发债总额占全国发债总额的百分比由6.38%上升至8.74%,并且仍呈现上升趋势。图2、江苏省与全国近5年发债情况对比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3、近5年江苏省政府发债占全国百分比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二)江苏地方债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银行贷款产生的债务、发行债券筹集的债务、上级财政拨款形成的债务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形成的债务。前两种债务占据了地方政府债务的数额上的绝大多数。同时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方政府 债务 问题 成因 治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