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常态性与就业观分析.docx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常态性与就业观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常态性与就业观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录摘要2一、绪论2(一)研究背景2(二)文献综述3二、 大学生就业相关概念界定3(一)大学生就业3(二)大学生就业观4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4(一)需求供给不平衡5(二)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 5(三)就业观念偏差,就业期望偏高6(四)个人综合能力有限7四、 大学生就业问题常态性的原因分析7(一)就业市场不规范7(二)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8(三)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导致学生能力有限9五、 引导大学生对立正确就业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常态性的对策9(一) 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规范就业市场9(二)发挥大学生主观性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10(三)调整培养方案,提高人才质量10结束
2、语11参考文献11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常态性与就业观分析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在梳理以往对大学生就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就业问题的常态性的原因,并提出了要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规范就业市场;发挥大学生主观性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高校在人才培养时要注重提高人才质量等对策,来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关键词:就业;常态性;就业观一、绪论(一) 研究背景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作为最具青春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
3、的主力军,其就业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个体及其家庭幸福指数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国家兴盛,民族振兴。自1999年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到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万人。而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并没有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相反,有停滞和下滑的表现。2015年被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因此,从理论到实践各个层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常态性及大学生就业观对于当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二)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对于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业观问题相关文章有很多,但是相关的书籍却不是很常见,很多学者从主要影响了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各个因素入手,重点研究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或是研究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别业舫主编的择业与创业一当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能盲目抱怨,要从自身方面寻找原因,注重自己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摒弃不良的择业想法;李迎春、董云飞编著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应该重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与时俱进,在社会中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位置,不能用有色眼光看待
5、不同的工作,要平等对待每一份就业机会,不能有“丢芝麻捡西瓜”的心态,要明确自己的职业构想,不断努力,不断前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俞鹏老师的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剖析论述了中国传统思想对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影响,作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思想中的“本位关系”等传统文化会对大学生选择就业目标机方向造成一定的影响。王义高在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研究一文中提出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就业观来面对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在择业过程中需要消除怀疑心理、从众心理、虚荣心理;在就业过程中消除依赖心理、自私心理和急躁心理等等不良心理影响。二、 大学生就业相关概念界定(一)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知
6、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力大,承载着千万家庭的希望,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就业不同于其他群体的就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的要义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是指大学生在完成自己的学业后,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和自己掌握的技能在社会中获得合法的劳动报酬和收入的过程。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就业理解为在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与自身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完成学业到先就业再到再就业的三位一体的过程。具体来讲就是首先要就学完成学业,即在大学期间,在掌握学业内容的前提下,明确就业的方向,夯实就业的基础,为自己很顺利的就业提前做好各方
7、面的准备。其次要先就业找到工作,即在毕业的时候,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勇敢面对就业难,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不要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面对失业率高、高危低收等不稳定职业,有些大学毕业生往往是望而却步,相反,这一阶段是他们积累经验找到合适职业实现人生之路的关键时期。最后一阶段是再就业择业,即经历了前两阶段的不断的经验积累和总结之后,步入到了择业阶段,他们有个成熟的心态去面对各种工作,没有了初出茅庐时的新鲜感和危机感,不怕因缺乏经验而有自卑感,不怕因失业而有压力感,直到找到理想的职业。 (二)大学生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是指对如何对待就业有比较稳定的看法和
8、认识,而这种稳定的看法和认识是在校期间大学生读书学习和在参加社会活动实践中培养的。大学生通过对自己未来在就业方面的观点、想法和信念等,形成了思想形式并不是唯一的大学生择业观和就业观,这种情况反映了在就业、择业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并可以展现自己的个人能力;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在大学生择业时内心对职业好坏、就业得失有一定的评价,对衡量自身标准有一定的影响。 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加之我国人口在上个世纪增长较快,使得现在的学生生源逐年在增加,巨大的生源供给的产生,使得高校为了解决这种超额的学习需求,提升教育面和教育程度,
9、各高校纷纷开始扩招。而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保持增长状态,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激激烈,就业问题也逐渐明显和严重。我们从2001年起,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均在大幅度增加,从2009年开始,增加的幅度有所减小,但仍呈增长趋势。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大关,2015年达到749万人的巨大规模,让高校毕业生之间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一)需求供给不平衡尽管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是仍有很多企业存在岗位缺人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需求与供给不平衡产生的。大学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较倾向于专业性强的土木类、电子类或是感觉高大上的经济管理类,使得其他专业如人文类、体育类等不被看好的专业招到学生的数量少
10、,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业、运动健康行业的企业大力发展,但能供应的专业人才却很少。大学生在择业时较倾向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省市,所以导致部分城市大学生就业供给远大于当地人才需求,而其他地区却处于人才缺乏的状态。一些企业在部分岗位招聘上过分的强调岗位要求的学历,将与岗位实质对等学历却较低的学子拒绝在就业的大门外。一些企业在性别上也同样提出只接收男性不接收女性,使得男性、女性的就业机会出现不均等的现象。(二)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 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递增。自1999年,高等教育学校扩招以来,自主办学、合作办学层次高校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逐渐完善,高校的招生
11、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受高等院校扩招的影响,每年通过高考,步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呈现递增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应届毕业生人数的稳步上升,且递增幅度逐年增大。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一方面可以为就业市场提供众多的人才供应;但从另一方面考虑,却引发大学生就业中的激烈竞争,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经济发展放缓,人才需求量有所减少。近几年,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降速明显,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也有所提高。国家不断加强对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引导部分产业升级改造,提升工业化、科技水平;加之出口贸易的明显下滑,社会可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也有所降低,人才需求量有所减少。为减弱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
12、社会发展的影响,国家适时启动了经济刺激计划,以及鼓励、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的政策,面对庞大的就业人群,收效甚微。加之高校扩招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旧比较严峻。优质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质量较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中,社会难以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另一方面,在市场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中,社会可提供的人才需求层次也有所下降。屹立在就业市场中的优质用人企业单位则会通过层层选拔、筛选优质人才,以为企业增添后备储蓄力量;毕业生由于个人能力、素养、学历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在选拔筛选过程中,相互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三)就业观念偏差,就业期望偏高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存
13、在偏差。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早己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是“如何在市场引导下,实现自主就业”。大学毕业生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个人发展理念的影响,多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所偏差。当前涌现的“公考热”、“事业单位热”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大学毕业生对工作稳定性、福利待遇水平的渴求;而在公考中,中西部地区、条件艰苦地区的岗位明显较东部沿海、大中型城市相关岗位的竞争少,这就反映出大学生对中西部地区、条件艰苦地区的“惧怕”。然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局限在政府、事业单位,更多的是其他非公有制的大中型企业,大学生在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中,依旧可以
14、有足够的平台实现人生理想。另外,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主流就业观念导向偏颇;根据调查,多数大学生不愿到中西部地区就业,而有意向到基层岗位就业的毕业生也是少数。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在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中,除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外,大学生就业还受到毕业生就业期望的限制。笔者认为造成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期望值过高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大学毕业生就学过程中的封闭性所致:大学生在就读期间,一方面由于长期处于半封闭空间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参与社会实践机会少,不能真正接触社会;另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问题,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对接转换较慢,使得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岗位待遇的期望偏高
15、。二是大学毕业生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就业单位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及工资待遇水平,从侧面反映的是对大学毕业生个人能力的“价值等同”,一分价钱一分货;然而,多数就业期望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却离较高层次的岗位及工资待遇水平所需能力实力差距较大。三是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引发的企事业单位发展能力变动。以企业为例,中小企业在创新初期,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较为旺盛,但可提供的待遇水平却明显受到自身发展状况的影响;然而在就业过程中,多数毕业生以薪资待遇为参照,筛选适宜就业单位。(四)个人综合能力有限 现在大部分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确实比较缺乏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的缺失表现在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不能胜任工作内容以及缺乏良好的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就业问题 常态 就业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