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诸葛亮的人物形象.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浅谈《三国演义》诸葛亮的人物形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三国演义》诸葛亮的人物形象.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三国演义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摘要: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罗贯中调动多种艺术手法,呕心沥血塑造出来的主要正面人物形象。这个形象既反映了全书的主要思想倾向,又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本文从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出发,分析了诸葛亮人物形象历久不衰的原因最后从三个方面对诸葛亮人物形象进行了描述。关键词:三国演义 诸葛亮人物形象一、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三国演义是“四大奇书”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描写人物最多的一部,据统计,作品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有980人,加上无名神仙、道人、牧童、妇女等,总计1100余人。在这众多人物中,写得最为突出也最为成功的人物是被毛宗岗评为“三绝”的曹操、诸葛亮和关羽,即
2、所谓“曹操奸绝”、“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在这三个典型形象中,真正统摄全书,推动全书情节发展的人物应该是诸葛亮。完全可以说,有了诸葛亮,三国演义才有了主心骨,抽去诸葛亮,三国演义就是一盘散沙。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既是智慧的化身,道德的化身,也是理想政治的化身,他集忠贞、信义、仁爱、廉明、睿智、机敏、勤诸葛亮像勉、坚毅于一身,倾注了作者的全部感情。三国演义以及三国演义的批评者们的确给予了诸葛亮极高的评价。历史上的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生前身后也曾得到过许多人的赞誉,但也受到过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有所得必有所失,这完全符合生活的逻辑和历史的辩证
3、法。不过,当人们不再拘泥于历史事实,而是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想追求寄寓在这一人物身上并进行了艺术创造之后,当三国演义家喻户晓,人们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和了解已经不是从历史事实出发而是从艺术感受出发的时候,这一人物也就获得了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他已经不再是某一历史人物的复制品,而是反映着创造他的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代表着创造他的那一社会群体的文化思想和文化面貌。诸葛亮正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一个艺术典型,它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可以从多方面去理解。(一)事业层面从事业的层面来看,诸葛亮是一个成功者,也是一个失败者。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三分天下
4、,实现了隆中对策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因此可以说是成功者。然而,他未能说服刘备放弃伐吴,六出祁山连遭败绩,“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终成泡影,自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的军营里,应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不过,三国演义并没有把焦点集中在诸葛亮的事功方面,因为仅仅从事功方面来评价人物,恐怕谁也不能和统一了北方的曹操相提并论,诸葛亮形象的主要意义不在这里。(二)道德层面从道德的层面来看,诸葛亮的形象是光辉无比的。隐居隆中,他“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寄傲琴书,以待天时,心地纯洁而高尚,非那些狗苟蝇营之辈可比。出山之后,他恪尽职守,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到了一个做臣子的全部责任,表现出忠诚、信义、勤
5、勉、坚毅的可贵品质。特别是刘备临死之时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明确表示:“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可辅,君可自为成都之主。”面对暗弱的幼主,诸葛亮不但毫无取代之心,而且兢兢业业辅佐,勉力维持局面,保障了蜀汉的稳定。以致曹睿后来要司马懿学诸葛亮的榜样,竭尽忠诚辅佐曹芳,这自然是一厢情愿。两相对比,诸葛亮的崇高品德更是举世无双。当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诸葛亮,诸葛亮的道德操守也并非无懈可击。诸葛亮把忠于刘备、兴复汉室作为行为准则,把维护等级秩序、恪守等级忠诚作为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封建道德色彩,在当时也不完全是积极和进步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更多地反映在他的政治文化意蕴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诸
6、葛亮的形象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特别是反映了他们对参与社会政治的方式和理想的君臣关系的憧憬。二、诸葛亮人物形象历久不衰的原因(一)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智慧”形象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评罗贯中塑造诸葛亮形象,指出三国演义存在着“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等“亦颇有失”的情况。刘知渐先生在诸葛亮形象的真实性问题一文中认为,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形象的再创造,水浒传中吴用和公孙胜的特点都在他身上有所体现。如果说吴用在水浒传中是“智”的化身,那么公孙胜就是“妖异”的化身了。罗贯中塑造诸葛亮形象,抛弃了评话艺人的“鄙谬”部分,却没有抛弃其神秘主义的东西,所以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固然“足智多谋”
7、,但“神机妙算”里却有点“妖气”。三国演义“为市井细民写心”,所以“近妖”的部分来自市井细民所创造,是符合实际的艺术真实。“状诸葛之多智”虽“近妖”,但不影响诸葛亮成为智慧化身,因为这一形象是几百年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几百年来人民群众心悦诚服的智慧人物形象。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曹操及关羽并称“三绝、“三奇”,诸葛亮被公认为“智绝”形象。陈翔华在诸葛亮形象演变史论纲中指出: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诸葛亮,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一直被称誉为“智绝”人物,诸葛亮的“智绝”形象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盛名远播于世界。李厚基在三国演义简论一书也指出,诸葛亮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长期影响,起主导作
8、用的是诸葛亮那令人惊叹的奇智异才和感人至深的牺牲精神。谚语“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虽是赞美集体智慧,但这已把诸葛亮看成了个人智慧的最高标准。(二)诸葛亮作为理想政治家所具备的素质李希凡先生在一个忠贞、智慧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一文中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忠臣、贤相的典型。这样贤明的封建政治家,不仅是封建士大夫的理想楷模,同样也是几百年来人民群众所向往的政治人物。诸葛亮形象所以这样深入人心,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并非只是一个具有现实生活真实性的艺术典型,而是一个渗透着浓厚理想色彩的艺术典型。这一典型概括了广大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足以流传千古。丘振声、刘名涛合作的万古云宵一羽毛一
9、文,探讨了诸葛亮形象为什么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该文认为:诸葛亮的艺术形象所以成功,一方面固然由于他有着超人的智慧,但更重要的,则是诸葛亮具备了作为封建时代理想政治家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该文指出,诸葛亮的思想行为,体现了古代人民大众的某些政治要求、道德规范和生活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讲,诸葛亮身上有着构成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一些重要因素。三、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分析(一)胸有大志,智慧超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把结束混乱局面统一中国,重新建立开明的地主阶级政权当成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当他躬耕南阳的时候,便常常自比管仲、乐毅,希望为国家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他了解到刘备“欲伸大义于天下
10、”的愿望同自己的意向相符合,便开怀畅谈,纵论天下形势,制定正确的立国方案。他认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暂时“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只可用为援而不可图”。荆州是英雄用武之地,而其主刘表却是“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的庸碌之辈,无法自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民殷国富。然而刘璋嗣弱无能,不是立业之主。在这样的客观形势面前,要想“图中原、成霸业”,建立统一的地主阶级政权,就必须先取荆、益二州为基地,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先同曹操和孙权“成鼎足之势”。然后“西利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等待时机,再兴师进取中原,统一天下。诸葛亮不仅
11、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而且能够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而斗争。“隆中决策”之后,他便放弃那种高蹈出世、遁迹山林的隐士生活,走出清静幽雅的卧龙岗,开始了南北转战、力图中原的政治生涯。从博望坡首战告捷,到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促成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从取荆州以为家,到据西川建基业,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他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一系列的重大功劳。他临死时,还“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对着彻骨生寒的秋风,悠悠万里的蓝天,发出“吾不能临阵讨贼矣”的长叹。他为着自己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出始终不渝的忠贞和赤诚。诸葛亮毕其一生之精力,尽其所有之才华,为实现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国演义 浅谈 诸葛亮 人物形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