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能力管理知识竞赛考试题库汇编.docx
《应急能力管理知识竞赛考试题库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急能力管理知识竞赛考试题库汇编.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应急能力管理知识竞赛考试题库汇编本汇编主要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以及森林草原、防洪、防震减灾、消防、煤炭等行业领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应急预案,并包含了政治理论和自救互救知识。该汇编题型主要有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问答题五个类型,共计559题。目 录1、应急管理知识填空题12、应急管理知识单选题253、应急管理知识多选题56 4、应急管理知识判断题775、应急管理知识问答题94填空题(共157道)填空题(共157道)1、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意,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写入党章。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6、十九大报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7、十九大报告提出一个新目标,即“
3、在本世纪中叶,将我国建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9、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四个伟大”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10、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2、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13、(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1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15、要把安全发
4、展作为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把安全生产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16、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17、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大事,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18、要切实增强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减灾)相统一。 19、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
5、)、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20、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21、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十六字训词为(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22、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3、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党中央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战略决策。24、全面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生产应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常)、(长”)二字
6、,经常、长期抓下去。25、当干部不要当的那么(潇洒),要经常(临事而惧),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要经常有睡不着觉、半夜惊醒的情况,当官当的(太潇洒),准要出事。26、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打到(疼处)、(痛处),让他们真正痛定思痛、痛改前非,有效防止悲剧重演,造成重大损失。如果责任人照样拿(高薪),拿(高额奖金),还(分红),那是不合理的。27、2019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
7、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28、开发区、工业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都要遵循“安全第一”的方针。 29、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指出,(防控重大安全风险),始终是应急管理部门的重大职责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30、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31、中华人民国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适用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32、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33、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
8、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34、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35、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及时公布)。36、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3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38、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39、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 及时 )、(客观)、(真实),不得
9、(迟报)、(谎报)、(瞒报)、漏报。40、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41、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4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43、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查明突发事件的发生经过和原因,总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报告。4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
10、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4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14年8月31日通过,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46、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47、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48、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
11、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49、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安全生产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50、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执行依法制定的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51、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专门)用于改善安全生产条件。5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53、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54、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
12、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55、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56、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57、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必须出示有效的监督执法证件;对涉及被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应当为其保密。58、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均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
13、门(报告)或者(举报)。59、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60、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61、人员密集场所的门窗不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6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专职)消防队,并按照国家标准配备消防装备,承担火灾扑救工作。63、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64、(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65、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
14、的方针。66、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消防等现有队伍,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67、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在实施救援时,应当首先对(倒塌建筑物)、(构筑物)压埋人员进行(紧急救援)。68、国家依法保护煤炭资源,禁止任何(乱采)、(滥挖)破坏煤炭资源的行为。69、煤矿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70、煤矿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71、煤炭生产应当依法在批准的开采范围内进行,不得超越批准的开采范围(越界)、(越层)开采。72、煤矿企业应当对
15、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7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气象灾害特点,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74、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75、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76、( 5 )月( 12 ) 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77、森林火灾扑灭后,继续组织扑火人员做好(余火清理)工作,划分责任区域,并(留足人员看守火场)。经检查验收,达到(无火)、(无烟)、(无气)后,扑火人员方可
16、撤离。78、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制定演练计划并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和(居委会)、(村委会)、(基层组织)等,要结合实际开展地震应急演练。79、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应当根据调查需要,对火灾肇事嫌疑人可以依法(传唤)。必要时,可以要求(被询问人)到火灾现场进行指认。80、派请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参加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现场处置和地质灾害应急咨询工作的单位,应当为专家提供必要的安全措施和必要的工作条件,保障专家(人身安全);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和(法律法规政策的相关规定)供专家参考。8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有关部门
17、和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82、较大以上和暂时无法判明等级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报告,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两小时内)报告省人民政府。 83、突发事件报告,首次报告时可以先简要报告,并做好续报,直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报告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单位名称)、信息来源、事件类别、(伤亡或者经济损失的初步评估)、(影响范围)、(事件发展态势)及处置情况。涉及国家秘密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84、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对公众进行突发事件应对知识的(宣传)、(教
18、育),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85、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项目应当进入化工园区或者化工集中区。86、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推动(安全文化)建设,开展事故(警示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的安全意识。87、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从业人员超过(一百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不少于从业人员(百分之一)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但不得少于两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一百人)以下的,可以不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但应当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19、88、制定重大危险源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应急演练,(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现场处置演练。89、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重大危险源数据、评估报告等资料报(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90、从业人员离岗(一年以上)或者(换岗)的,上岗前应当(重新)组织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91、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省)、(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授权本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牵头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处理。对(瞒报)、(谎报)、(迟报)可以(提高一个事故等级)进行调查处理。92、事故调查报告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作出批复。93、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分为(综
20、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94、编制应急预案前,编制单位应当进行(事故风险辨识)、(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95、(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只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96、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评估应当按照(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进行。97、(应急管理部)负责全国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行业)、(领域)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98、应急预案的管理实行属地为主、(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综合协调)、(动态管理)的原则。99、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遵循以人为本、(依法依规)、
21、(符合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应急处置)为核心,明确(应急职责)、规范(应急程序)、细化(保障措施)。100、专项应急预案应当规定(应急指挥机构)与(职责)、(处置程序)和(措施)等内容。10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本部门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审定;必要时,可以召开听证会,听取(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102、参加应急预案评审的人是有关(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103、应急预案的评审或者论证应当注重(基本要素的完整性)、(组织体系的合理性)、(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的针对性)、(应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应急预案的衔接性)等内容。104、生产经营单位应当
22、在编制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工作场所)、岗位的特点,编制简明、实用、有效的(应急处置卡)。105、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生产安全事故(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技能)。106、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当至少(每两年)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本部门、本地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107、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风险特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108、地方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急 能力 管理知识 竞赛 考试 题库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