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体医融合、资源共享”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体医融合、资源共享”实施方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促进“体医融合、资源共享”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持续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根据*要求,结合实际,就促进县“体医融合、资源共享”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按照健康、健康贵港的建设部署要求,树立大体育、大健康的理念,发挥体育在健康促进中的独特优势,坚持改革创新、突破障碍,整合资源,突出特色的原则,通过加强体医融合与非医疗健康干预,进一步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推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健康建设作出贡献。(二)总体目标到2022年,基本建立体医融合健康管理服务体
2、系。初步建立基层体医融合服务网络,建成国民体质监测站点,逐步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与医疗机构业务协作机制。培育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队伍,建立体医融合专家库、健身指导方案库与运动处方库。城乡居民健身意识增强,体质明显改善,全民健身在促进健康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健康干预的重要手段。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0.86%及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 40%及以上。到202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体医融合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国民体质监测与医疗机构业务协作机制更加完善,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机构基本实现县级全覆盖,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城乡居民提供丰富的运动健康指导服务,全民健身在健康促进
3、、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1%及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1%及以上。(三)主要指标促进体医融合、资源共享实施方案主要指标:项目序号指标期限内容指标性质2022年2025年建立和完善“体医融合”服务网络1建设县级国民体质监测站,配备专业人员和标准化器材1个约束性2建立县级“体医融合”指导服务中心1个约束性3在重点医院开设县级运动康复门诊1个预期性4全县培训医务人员40人(次)80人(次)约束性5全县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80人(次)160人(次)约束性“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建设项目6建立体医融合专家库及专家人数1名2名预期性7
4、将国民体质测试项目纳入医院体检项目的医院1家预期性8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并公布监测结果12预期性科学健身指导服务项目9建立国民体质数据库持续开展100%完成预期性10建立运动处方库持续开展100%完成预期性11全县建设“体医融合互联网”服务平台1个约束性12实现体质健康测试、运动风险评估和健身网上下单服务功能持续开展100%完成约束性打造“体医融合互联网”项目13编制发布居民体育健身活动指南100%完成约束性14定期组织开展大中型科学健身知识讲座等各类运动促健康活动2次每年3次每年约束性“体医融合”科普宣传建设项目15创建设体医融合知识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宣传基地1个约束性二、主要任务(一)建立和完
5、善体医融合服务机构和组织网络,健全体医融合服务体系1.建设县国民体质监测站。依托县体育场馆、学校、医院体检中心等资源,按照网络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建立县国民体质监测站,配备专业人员和标准化器材。引导和支持乡镇、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及体育健身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点)。2.建设体医融合健康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参照上级体医融合健康服务基地标准,依托卫生健康、体育、医疗机构等部门资源,建设县级体医融合健康服务中心,开展健康评估、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训及健康指导服务。依托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基层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站,提供常态化健康监控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健康促
6、进和科学健身服务机构。3.建立运动健康和康复专科门诊。在县本级选择1家重点医院建立运动康复门诊或科室,充分发挥体育治“未病”与“康复”的健体功能,将医疗的“治”体与体育的“复”体有机结合。鼓励和支持有资质的社会医疗机构和健身机构开展、提供运动健康和运动康复指导服务。4.加强体育与医疗设施融合。完善城乡体育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充分开发城乡空间承载体育元素的潜力,将体育设施与城乡建设、教育、园林、旅游、文化、养老、农业、医疗场地设施相衔接。在体育公园、体育小镇、体育综合体、体育休闲农庄等融入医疗卫生软硬件设施,鼓励公共体育场馆配设运动健康促进站点,在运动场所配备简易医疗设施。鼓励各地在健身健康场地配
7、置贴近百姓需求、智能化、高品质医疗康复设施、慢性病康复设施;在公园步道等体育场所设置运动健身短视频、警示提醒标语,宣传和告知群众科学运动,防患运动伤害于未然。结合健康社区、健康村镇、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体医融合型健康主题公园、健康小屋、健康文化长廊等设施。5.推进体医组织融合。探索建立体医融合型社会组织协作机制,积极推进各级各类体育组织与医疗卫生、养老、民政等社会组织对接,推动健身与健康服务一体化发展,形成“部门联合、组织联手”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强体医融合型社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以及其他部门社会组织工作融合,发挥基层党组织对体医融合工作的领导,加强体医融合社会组织联建共建工作,完善体
8、医融合的组织支撑体系。(二)建设和管理体医融合人才队伍,丰富体医融合服务科学体系1.加强培养和管理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以骨伤科医生、康复科医生以及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等为对象,在卫生系统培养一批能开运动处方的医生。重点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好医疗处方和运动处方,鼓励其兼任全民健身志愿者,传授科学健身知识,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运动健身。实施中医师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计划。鼓励和支持健康管理师、保健调理师、康复治疗师等,学习、掌握和推广慢性病预防和治疗的运动处方。建立体医融合复合型专家库,实行动态化管理。2.开展体医融合交叉培训。在卫生健康部门开展的健康生活方
9、式指导员培训中,增设科学健身、运动康复课程。在体育部门开展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增设基础医疗和急救课程以及科学健身知识内容。将体医融合纳入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防护师、健身教练、退役运动员、体育院校毕业生培训和技术等级考核评定内容,推动其由健身指导向健康指导转变,为广大健身群众和慢性病患者提供科学锻炼指导服务。(三)大力开发和发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项目,丰富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1.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活动。体育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要共同实施国民体质监测,将国民体质测试项目纳入各级医疗机构体检项目,并将国民体质测试结果纳入体检报告指标体系。科学选择监测对象,做好数据归档工作,动态掌握全县各类
10、人群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指标,有针对性地开出运动处方,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监测结果。2.建立国民体质数据库。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建立国民体质数据库,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为体育、卫生部门提供全民健身和国民健康综合数据分析及决策依据,为健康建设提供数据支持。探索医学检查和体质测试结果整合,建立个人全生命周期“体质健康”数据库。3.推广运动处方。按照上级体医融合健康服务基地、上级体医融合研究实践基地、上级体医融合示范项目单位研发和推广的运动处方,结合本地实际,重点为糖尿病、高血压、亚健康、肥胖症及特殊人群五大项目推广指导性运动处方。在大样本实验和科学研究基础上,建立具有特色
11、运动处方库。4.开展和推广健身运动赛事活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开发和推广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的特色运动健身项目,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健身操等简便易行,对场地空间要求不高的“一平方米”健身项目。将体医融合纳入“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基层活动”内容。5.开展城乡居民健康干预活动。构建运动伤病预防、治疗与急救体系,制定实施特殊人群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依托专业医疗卫生机构和县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与体医融合服务站点等机构,将运动干预措施融入青少年近视防控、营养健康干预、脊柱侧弯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探索体医融合纳入基层健康管理和预防体系,纳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健康服务,
12、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与个性化健康干预融合。(四)建立和完善体医融合协作和管理机制,为体医融合发展提供机制保障1.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县体育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工作协调机制,设立体医融合办公室,由体育、卫生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开展联合调研,商议重大问题,激励惩罚,督查评估等工作,齐心协力抓好体医融合各项工作的落实。2.执行体医融合服务规范和标准。严格落实并执行医疗机构体医融合服务规范,研究并制定医疗机构体医融合服务实施细则,明确和完善体医融合服务机构在建立、服务、管理和评价的规范和标准。3.积极探索服务收费机制。探索国民体质监测和运动处方服务收费机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将条件成熟、疗效明显
13、、符合规定的体医融合服务项目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或纳入医疗健康保险支付范围。(五)打造“互联网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智能化平台,提高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水平1.搭建“体医融合互联网”服务平台。县级体育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要开发、利用PC端(电脑端)、手机端以及利用各类媒体开展不同形式的体医融合相关知识的推广教育,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依托体育、医疗卫生、民政、教育等部门资源,与“数字健康共同体”进行对接,基本实现城乡居民电子体质与健康档案全覆盖。针对社会需求,支持和鼓励各级健康医疗机构、国民体质监测站开发、购买和推广运动促健康的技术和支持工具、软件,提高体医融合服务的可及性、高效性和便利性。2.
14、积极开展远程化会诊与健康管理。推动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和医院信息系统相连接,为运动风险评估及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提供依据。依托云平台、透明计算、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利用电脑终端、移动终端进行就医诊断、健康信息采集和传输,提供科学健身指导、体质监测、健康咨询、健康体检、数据查询和在线支付等服务,实现移动医疗探索与尝试,探索开发智能化的慢性病跟踪随访和监测管理客服端等。开发体质健康测试、运动风险评估和健身服务等网上指导系统,实现在网上下单可获取服务的功能,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指导服务。(六)发展健康康复产业,促进健身健康消费1.促进体医产业与旅游、健康养生、养老、文化、乡村振兴等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全县
15、全域旅游精品景点,推动具有山水资源、人文优势、民族特色和区位优势的体医融合健康产业发展。结合乡村振兴项目,推进健身休闲和体育赛事相融合的特色小镇建设,发挥体医融合多元功能,使边远乡村群众获得更多优质的健身健康服务。2.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服务机构和项目。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养生康复、运动健身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每天投入一元钱,体质监测一整年”健身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和运动康复项目。引进健身培训、康复养生、产品生产知名企业和品牌项目落户。鼓励发展以健康信息档案、健康检测、健康干预、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健康咨询、健康保险等为主的健康管理产业。(七)开
16、展科学健身知识传播和宣传行动,提升居民科学健身素养1.加强科学健身的理念融合。将“体育治未病”“运动是良医”“体育锻炼让健康寿命更长”等理念融入各地各单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卫生健康教育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体育健康观,形成体育生活化的社会氛围,提升民众健康素养。2.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设全民健身栏目,举办讲座论坛,制作公益广告、宣传片(画),出版图书、音像制品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工作。结合每年“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活动、8月8日全民健身日等健身健康主题活动,传播健身健康知识,传授健身健康技能。3.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
17、康标准,落实工间操健身制度。编制发布居民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创建体医融合知识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宣传基地。邀请专家定期为基层开展“体医融合促进健康系列巡讲”“体医融合科普讲堂区运动干预慢性病”等各类运动促健康活动,推广促进“体医融合”服务健康发展。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及易于掌握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三、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压实责任。县体育、卫生健康部门切实重视体医融合工作,加强工作指导,把体医融合纳入各级全民健身工作协调机制、健康行动推进委员会议事内容,各相关部门、单位和机构要按照工作职责,压实责任,形成高效工作的推进机制。牵头部门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落实属地责任,加强协同配合,其他各
18、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按职责分工部署和开展工作。(二)细化方案,强化成效。县体育部门、卫生健康部门要按照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健全部门联动机制,细化工作方案,按照时间节点组织实施,逐项将任务举措抓实抓细抓出成效,确保工作顺利进行。(三)整合资源,保障经费。县体育部门、卫生健康部门要积极汇同本级财政,建立持续稳定的体医融合发展多元投入机制,统筹安排体医融合发展经费并加大投入力度。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相关的项目资金并开展试点工作。引导和支持社会商业资金投资体医融合服务产业,为体医融合发展融资提供支持。(四)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实施监管。建立和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对支持和参与体医融合并作出突出贡献的
19、部门、单位、机构和个人进行表彰。结合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创建工作以及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示范项目、示范单位评选工作,开展先进典型及示范单位和示范地区评选活动。同时,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和工作推进情况督查机制,加强进度检查,强化对实施责任主体绩效评估,发挥绩效考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及时发现问题,推动落实整改,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附件关于促进“体医融合、资源共享”实施方案任务落实清单需要落实的重点事项落实举措改革任务清单主要任务及责任分工完成时限一、建立和完善“体医融合”服务网络(一)建设县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监测站点的建设。依托体育场馆、院校、体检中心等,建设1个国民体质监测监测站点,配备专
20、业人员和标准化的器材1.建设县国民体质监测站,配备专业人员和标准化器材。(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县卫生健康局具体落实)2022年,并长期推进。2引导和支持乡镇、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及体育健身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并开展指导工作)并长期推进。(二)建设体医融合健康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县级体医融合健康服务中心,基层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站3.建设县体医融合健康服务中心,开展健康评估、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训及健康指导服务。(卫生健康局牵头,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配合,相关医疗机构按责任开展工作)2022年前建成,并长期推进。4.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
21、中心、村卫生室等资源,建立基层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站点。(县级体育部门牵头,卫生健康部门配合相关医疗卫生机构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一、建立和完善“体医融合”服务网络(三)建立运动 健康和康复专科门诊。在全县重点医院设立县级运动康复门诊5.县级重点医院设立运动康复门诊。(县卫生健康委牵头,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配合,医疗机构按责任开展工作)2022年前,全县力争1家重点医院设立运动康复门诊,(四)加强体育与医疗设施融合。完善城乡体育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加强体育设施与医疗、健康等设施相衔接、相融合,推广智能型、智慧型设施。6.完善城乡体育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自然资源局按责任开
22、展工作)长期推进。7.鼓励公共体育场馆配设运动健康促进站点,在运动场所配备简易医疗设施,设置运动健身短视频、警示提醒标语,宣传和告知群众科学运动,防患运动伤害于未然。(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县卫生健康局配合)长期推进。8.结合健康社区、健康村镇、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体医融合型健康主题公园、健康小屋、健康文化长廊等设施。(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各乡镇政府、街道办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五)推进体医组织融合探索建立体医融合型社会组织协作机制,加强体医融合型社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以及其他部门社会组织工作融合。9.积极推进各级各类体育组织与医疗卫生、养老、民政等社会组织对接,加强体
23、医融合型社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以及其他部门社会组织工作融合。(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各乡镇政府、街道办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二、建设和管理体医融合人才队伍(一)加强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批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队伍10.以骨伤科医生、康复科医生以及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等为对象在卫生系统培养一批能开运动处方的医生。(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配合,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卫生院按责任开展工作按责任开展工作)2022年前,全县培训各类医务人员达40人次;2025年前,全县培训各类医务人员达80人次。11.实施中医师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计划;培训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成为
24、社会体育指导员,鼓励其兼任全民健身志愿者,传授科学健身知识。(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县卫生健康局配合,各乡镇政府、卫生院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二、建设和管理体医融合人才队伍(二)体育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共同开展体医结合交叉培训。在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培训和社会体育指导培训中分别增设科学健身、运动康复以及基础医疗和急救等课程12.在卫生健康部门开展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培训中,增设科学健身、运动康复课程。(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卫生健康部门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13.鼓励和支持健康管理师、保健调理师、康复治疗师等学习、掌握和推广慢性病预防治疗运动处方(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各乡镇卫生院按责任开展
25、工作)。长期推进。14.在体育部门开展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增设基础医疗和急救课程以及科学健身知识内容(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各乡镇政府、街道办按责任开展工作)。2022年前,全县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达80人次,2025年前,全县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达160人次,并长期推进。15.建立体医融合复合型专家库,实行动态化管理(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各乡镇卫生院按责任开展工作)。2022年前力争建立体医融合专家库及专家人数1名,2025年前探索建立体医融合专家库及专家人数2名,并长期推进。16.将体医融合纳入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防护师、健身教练、退役运动员培训和技术等级考核评定内容,推动其由健身指导向
26、健康指导转变,为广大健身群众和慢性病患者提供科学锻炼指导服务(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各乡镇政府、街道办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三、大力开发和发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项目(一)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活动体育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共同开展并推进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动态掌握我县各类人群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指标17.体育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要共同实施国民体质监测,将国民体质测试项目纳入各级医疗机构体检项目,并将国民体质测试结果纳入体检报告指标体系(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县卫生健康局配合,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卫生院按责任开展工作)。2025年前,力争将国民体质测试项目纳入医院体检项目的医院1家,并长期推进。18
27、.开展国民体质监测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街道社区、进乡镇村活动(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县卫生健康局配合,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卫生院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19.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并公布监测结果(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2025年前,力争县本级完成(二)建立国民体质数据库加强各地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建立国民体质数据库,积极发挥国民体质监测大数据作用20.建立国民体质数据库(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各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各乡镇政府、街道办按责任开展工作)。持续开展,力争2025年前完成,并长期推进21.探索医学检查和体质测试结果整合,建立个人全生命周期“体质健康”数据库(县卫生健康局
28、牵头,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配合,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卫生院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三)研发和推广运动处方组织开展各类运动处方研发和推广,建立具有特色运动处方库22.组织县级体医融合健康服务基地、县级体医融合研究实践基地、县级体医融合示范项目单位研发运动处方(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县卫生健康局配合,各相关单位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23.鼓励和支持医院、科研及康复养生机构、健身培训机构和体育项目协会研发并推广运动处方(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配合)。长期推进。24.在大样本实验和科学研究基础上,建立具有特色运动处方库(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配合,各相关单位
29、按责任开展工作)持续开展,力争2025年前建立完成运动处方库,并长期推进。25.研发和推广糖尿病、高血压、亚健康、肥胖症及特殊人群五大项目指导性运动处方(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配合,各相关单位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三、大力开发和发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项目(四)开展和推广健身运动赛事活动深入开展、推广各类运动健身赛事和活动、项目,指导全民科学健身26.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各乡镇政府、街道办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27.开发和推广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的特色运动健身项目(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各乡镇政府、街道办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28
30、.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健身操等简便易行,对场地空间要求不高的“一平方米”健身项目(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各乡镇政府、街道办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五)开展城乡居民健康干预活动制定实施特殊人群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与个性化健康干预融合。29.依托专业医疗卫生机构和县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与体医融合服务中心、站点等机构,将运动干预措施融入青少年近视防控、营养健康干预、脊柱侧弯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配合,各相关单位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30.探索体医融合纳入基层健康管理和预防体系,纳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健康服务,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与个性
31、化健康干预融合(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各乡镇、街道卫生院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四、建立和完善体医融合协作和管理机制(一)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等协调机构的作用,共同推动体医融合工作。31.全县各级体育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工作协调机制,设立体医融合办公室,由体育、卫生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开展联合调研,商议重大问题,激励惩罚、督查评估等工作,齐心协力抓好体医融合各项工作的落实(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卫生院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二)制定体医融合服务规范和标准制定各类体医融合工作制度、服务规范各管理办
32、法等32.严格落实并执行医疗机构体医融合服务规范,研究并制定医疗机构体医融合服务实施细则,明确和完善体医融合服务机构在建立、服务、管理和评价的规范和标准。(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配合)2021年完成(三)积极探索服务收费机制探索国民体质监测和运动处方服务收费机制33.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将条件成熟、疗效明显、符合规定的体医融合服务项目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或纳入医疗健康保险支付范围(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县卫生健康局配合、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卫生院按责任开展推动工作)长期推进。五、打字“互联网+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智能平台(一)搭建“体医融合+互联网”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
33、的科学健身服务体系,推广健身教育,提高相关服务可及性和便利性34.探索建立体医融合服务云,整合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和健康体检数据资源,建立居民健康与健身档案库和科学健身大数据平台(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县卫生健康局配合、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卫生院按责任开展推动工作)。长期推进。35.依托体育、医疗卫生、民政、教育等部门资源,搭建体医融合健康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城乡居民电子体质与健康档案全覆盖(县卫生健康局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卫生院按责任开展工作)2025年前,全县建设“体医融合+互联网”服务平台1个,并长期推进。(二)积极开展远程化会诊与健康管理。加强国民体质监测数据
34、和医院信息系统相连接,推进智慧体质测试系统建设。36.推动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和医院信息系统相连接,为运动风险评估及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提供依据(县卫生健康局、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卫生院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三)完善体医融合服务信息和指导系统加强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和医院信息系统相连接,推进智慧体质测试系统建设。37.依托云平台、透明计算、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利用移动终端、电脑终端进行就医诊断、健康信息采集和传输,提供科学健身指导、体质监测、健康咨询、健康体检、数据查询和在线支付等服务,实现移动医疗探索与尝试,探索开发智能化的慢性病跟踪随访和监测管理客服端等。开发体质
35、健康测试、运动风险评估和健身服务等网上指导系统实现在网上下单可获取服务的功能(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配合,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卫生院按责任开展工作)2025年前完成并长期推进六、发展健康康复产业(一)加快体医融合产业发展推动体医产业与旅游、健康养生、养老、文化、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体医企合作。38.结合全县全域旅游精品景点,推动具有山水资源、人文优势、民族特色和区位优势的体医融合健康产业发展。结合乡村振兴项目,推进健身休闲和体育赛事相融合的特色小镇建设,发挥体医融合多元功能,使边远乡村群众获得更多优质的健身健康服务(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各乡镇政府、街道办
36、、卫生院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39.把“乡村振兴”工作做实做深,使边远乡村群众获得更多优质的健身健康服务。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等,设计开发健身休闲和体育赛事项目旅游产品和路线。(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卫生院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二)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服务机构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参与体医融合工作40.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和运动康复项目,打造一批健身培训、康复养生知名企业和品牌项目(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卫生院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七、开展
37、科学健身知识传播和宣传行动(一)加强科学健身的理念融合将“体育治未病”、“运动是良匠”、“体育锻炼让健康寿命更长”等理念融入各地精神文明建设41.将“体育治未病”“运动是良匠”、“体育锻炼让健康寿命更长”等理念列入卫生健康教育体系(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配合,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卫生院按责任开展推动工作)。长期推进。(二)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教育采取各种方式,通过各类平台,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技能42.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设全民健身栏目,举办讲座论坛,制作公益广告、宣传片(画),出版图书、音像制品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工作。结合每年“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活动、8月8日
38、全民健身日等健身健康主题活动,传播健身健康知识,传授健身健康技能(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卫生院按责任开展工作)。长期推进。43.建立居民科学健身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播资源库,举办各类线上和线下科学健身学习活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技能(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卫生院按责任开展工作)2022年完成,并长期推进。44.将科学健身与地域文化、城市文化、民族文化等有机结合,推出一系列群众喜爱、贴近生活、丰富多样的科学健身主题作品,讲好群众身边的健身故事,树立科学健身典型,使全民健康新理念深入人心。(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县
39、卫生健康局配合,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卫生院按责任开展推动工作)。长期推进。七、开展科学健身知识传播和宣传行动(三)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通过推广实行工间健身制度、编制全民健身指南、创建宣传基地等推广体医融合服务健康模式,倡导健康生活方式。45.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广实行工间健身制度。(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各乡镇政府、街道办按责任开展推动工作)长期推进。46.编制发布居民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牵头,各乡镇政府、街道办按责任开展推动工作)。2022年前完成,并长期推进。47.遴选建设体医融合知识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宣传基地(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卫生院按责任开展工作)。2025年前建成1个。48.全县各级体育部门联合卫生健康部门定期组织开展“体医融合促进健康系列巡讲”、“体医融合科普讲堂”、“社区运动干预慢性病”等各类运动促健康活动,推广促进“体医融合”服务健康发展。(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卫生院按责任开展工作)。2022年前,完成每年2次,2025年前,完成每年3次,并长期推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