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学期语文教师授课教案同步范文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下学期语文教师授课教案同步范文五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一下学期语文教师授课教案同步范文五篇教案也是艺术,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教具准备】录音机、配乐磁带、幻灯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谁来说说鲁迅?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
2、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乐)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生质疑)二、整体感知:1、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让鲁迅对他有这样深的感情,让我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生预设:无知、淳朴、善良、粗鲁)3、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三、拎出线索:1、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2、自由朗读课文,同桌讨论: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
3、长感情变化的词句。(随机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四、精读买山海经部分1、我们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对阿长的憎恶到最后对她产生一生的敬意和怀念,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而促使鲁迅有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给“我”买山海经)2、轻声朗读课文1929段,四人小组讨论把最能打动“我”的句子找出来,说说理由,写上旁批。3、学生反馈预设:A、“过了十多天,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出示幻灯(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的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多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a、齐读这一句,最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是哪
4、几个字?(三哼经)b、一个文盲,但却能为“我”买来心爱的书,可见他是很关心“我”,在乎“我”的感受,正是从这三个字中,可以想象她都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想象,并指名说)c、阿长为“我”买一本书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但他总是把痛苦六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悦传达给我,哪位同学愿意用朗读把阿长的喜悦传达给我们?(生读生评价生再读再评价)B、“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出示幻灯a、此时,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b、如果换做是“我”的父亲或是母亲为“我”买来山海经会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c、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生反馈)d
5、、师小结:正是因为这是令我念念不忘的书,而且是我一直不以为然的阿长为我买的,使我对他产生的新的敬意。C、“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出示幻灯a、齐读,为什么说长妈妈具有伟大的神力?b、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一种体验?(生自由畅说)c、到底是什么让长妈妈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呢?(善良、纯朴、关心孩子)d、朗读指导e、师小结:正是这种善良、纯朴的优秀品质,让制作粗拙的山海经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而且影响了我的一生,让长妈妈成了“我”最怀念的人。五、情感升华出示幻灯:“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1、指导朗读2、此时你
6、还听到了鲁迅怎样的心里话,请用自己的语言为课文换一种结尾。(生练笔)3、小结:是啊,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的人,怎不让人产生敬意和怀念呢!而这篇文章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六、布置作业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1、隐鼠一事,文中出现了好几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发材料)教师读狗猫鼠的片断。2、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40多岁了,所以取名为朝花夕拾,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学们能抽出时间去
7、读一读。3、认真研读阿长与山海经里面的其他故事。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2老王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本文没有晦涩的词语,没有异彩纷呈的修辞句式,直白的叙事,简单的抒情,这是七年良的可贵、作者愧怍的原因是学生体察不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读细看待身边的普通人,发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三、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2.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四、教学重点: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五、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8、六、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新课三字经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善良是为人之本。与人为善,乐善老王。活动一:初步课文,认识老王1.用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并说说这样概括的理由。【答案预设】学生根据文中的“老王只有一辆赖以活命的三轮车”“他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小院,几间塌败的小屋”,概括为“贫苦”;“一只眼睛瞎了,另外一只也有病”概括为“残疾”;“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概括为“孤单”;被人耻笑为老光棍,生病去世无人过问,概括为“卑贱”等。【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取概括主要信息。活动二:细读课文,再识老王1.文章有这样一句话“他靠着活命
9、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什么是活命,与生活有什么不同?的一段荒唐的历史。要求:快速浏览课文第2段,请你将文章中的这段文字转换成“老王”的倾诉,讲给坐在车上的杨绛听。提示:注意人称的转换,注意人物的语气。【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转换人称,深入人物角色,体会老王的生命的状态。2.请你反复诵读下面两个句子,比较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原文: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改文: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教师点拨】因为有了“,”,我们在朗读时就需要在“,”处来一个停顿,有了停顿,就有了思维的空间,就有了情感的跌宕起伏!在短短的十四字中,杨绛让我们的情感
10、跌强调了老王孤苦无依的悲凉处境。【设计意图】通过诵读、比较,体会老王的孤苦无依的处境,感受在简单平实的语言下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句子: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只有一只眼他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他只说:我不吃。【教师提示】一个“只”字将老王走投无路、孤苦无依的生活
11、境遇揭示出来。【设计意图】咬文嚼字,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老王的不幸。活动三:合作探究,领悟老王1.第5段中,“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这种显而易见的“亏本买卖”难道仅仅因为老王最“老实”?2.作者在写自己与老王的交往中,将老王临终前送鸡蛋和香油的场面写得十分详细,老王在行将就木临终之前为什么还要艰难的来给“我”送鸡蛋和香油呢?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要紧密结合文本来分析。教师提示背景资料: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视频、衣服等需要按照政府发放的各种证票限量供应。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3台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过程与
12、方法:1、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2、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教学重点: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设计思路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围绕着赏析人物形象展开,通过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台阶这篇课文的情节,知道了作者通过一个独特的如何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二、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13、)(一)、教师分析人物描写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1.外貌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核心方法提示:抓住关键,由表及里,综合评价。(二)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1.教
14、师示范如:“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这一段运用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时的不自在,表现他谦卑的性格特征。2.让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语段。以“运用了_的方法,写出了父亲的_(内容),表现出父亲是一个_的人”,为句式回答。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三、学习通过情节的安排补充人物性格1.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2.教师分析如: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3
15、.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四、教师归纳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交流,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的人五、尝试写作这节课我们领会了细节描写的神韵,文章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让我们也来尝试一段描写。大家看,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请大家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
16、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学生写,教师巡视)六、小结七、布置作业写篇周记,展示自己眼中的父亲,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尊重和理解。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4春课文目标: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卖弄”、“抖擞”等词语的意思。3、积累语言。教学重点:1.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2.积累语言。教学难点: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2.体验春天带给人们积极向前迈进的力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感知全文,感受春天的气息,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2.学习本课
17、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3.认识春,明白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春的美丽景象的。教学过程:引课:1、说一说带有“马”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马到成功”。2、说一说带有“春”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春暖花开”、“春意盎然”。一、初读,感知课文1、示课题“春”。2、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气息。二、再读,理解课文1、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地向我们传递春天的气息的,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依据。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1)理清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春的美丽景象的。(2)初步体验春天的美。三、精读,体味课文,学习第一段。这段讲什么意思?出示灯片和课文第一段比较。“东风来了,人们盼望的春天也到了。
18、万物苏醒,山青了,水满了,太阳也变红了。”这灯片上的句子和第一段的内容差不多,但读起来的感觉为什么会差多了?(突出拟人的写法的生动形象,更好表达作者盼春之情。)自由读指名读试背齐背。四、作业。(1)作业本第1题,修改课内组词。(2)朗读课文3遍。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从春景中体会春的无限生机和希望,激发热爱春天之情。2.有感情朗读课文,摘录好的词句。教学过程1.检查。看拼音写词;根据意思写词。2.研读。(1)齐背第一段,说大意。(2)学习第二段。自由读,思考:第二段作者写了春天哪几方面的景物?(小草、花、风、雨。)指导读“小草”部分。伙伴互学“花”、“风”两个自然段。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春花的多、美
19、,春风的柔和,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独立自学“春雨”自然段。回顾前面的学法:划找思考朗读体味汇报交流训朗读。按此法学习。课内做作业本3、4、5题。(3)学习第三段。这段讲一个什么意思?在用词上有什么新特点?(AABB式和ABAB式的使用。)(4)学习第四段。这三句各告诉我们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句顺序能改变吗?为什么?这三句采用什么写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要一句比一句加强语气?3.作业。(1)修改课堂上的作业。(2)准备背诵课文,有能力的先背诵四两段。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交流积累词句的方法,摘录课文好词句。教学过程1.导入定向。读了朱自清的春,当你听到“春”这个词时,
20、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图画?“春”又意味着什么?出示本节目标灯片。2.指导背诵。(1)检查个别学生四段背诵,并让学生谈谈背诵的方法与经验。(2)重点指导背诵第二大段。按“小草”“花”“春风”“春雨”的顺序打出四幅彩色灯片,让学生借助灯片中之图及图边上的重点“词语”自由试背全班试背指名背齐背。(3)出示第三大段关键字词,让学生借助词语背诵。(4)出示全文背诵的板书灯片,指导背诵。盼春东风脚步一切都山水太阳绘春小草偷偷嫩嫩满是的轻悄悄软绵绵花赶趟儿像仿佛野花遍地是雨寻常像树叶儿傍晚在乡下迎春风筝孩子舒活抖擞一年之计赞春像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3.学会积累。(1)重读“学习提示”,交流各自积累的办法。(
21、2)春哪些词句特别精彩?该如何积累?(3)延伸练习,听草原第一段的配乐朗诵,出示草原第一段课文灯片。让学生试摘录,并说说积累的理由。4.训练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6题的连词成段。(2)摘录春的好词5个以上,好句3句。(3)任选1、2题作业。模仿朱自清写春雨的句子选一件事物写一两句(如西北风、雪花、溪水、怪石等)。模仿课文写野花的句子写写夜空中的星。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5秋天的怀念一、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部编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多方面的教益。作为叙事性散文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
22、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的事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二、学情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够深刻,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问题。这都需要教师从不同层面给予合适的引导。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及存在的问题,我确定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母亲的“好好儿活”,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
23、母爱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的语言神态等描写的品味,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教学难点: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四、教法学法(一)教法的运用: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阅读感知法:遵循阅读的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2、问题引导法: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3、启发式教学:以启
24、发、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同时利用小组合作,促进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二)学法的渗透: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学法。1、品评赏析法:学习过程中,对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进行品评、赏析、积累。2、讨论交流法: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3、小组合作法:随着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语文学习的新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新的学习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五、教学设计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本节课主要
25、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配乐朗诵我与地坛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的爱,进入主题,这篇书写着母亲对儿子爱的秋天的怀念。呈现片段: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内容,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为下文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
26、习兴趣,做好情感铺垫。(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2、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段,了解文章的情节。洁准确表达的能力。(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通过熟读、品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人物。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1、母亲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分析母亲的形象。2、母亲是怎样教导我要“好好儿活”的,理解母爱的内涵。要求: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并圈出重点词,仔细品味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然后小组一起交流
27、学习成果。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读、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补充背景,增进学生对写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爱,突出教学的重点问题。(四)再读课文,引发思考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让学生再读文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思考。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1、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2、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段落,带着感情诵读,思考。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把握文中“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思考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好好儿活”,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问题。(五)重读课文,知识拓展通过学生再读文章,了解文章在叙述方式上的特点,从而拓展知识。本环节设计的问题是:1、了解叙述方法“插叙”2、文中插叙的内容和作用要求: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插叙的内容,思考其作用。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叙事性散文常用的叙述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日常写作中掌握插叙这种方法技巧。(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1、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2、学了这篇文章,你对母爱有什么新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