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导游词【最新10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绵山导游词【最新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绵山导游词【最新10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绵山导游词【最新10篇】绵山导游词篇一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到人间仙景山西介休绵山观光旅游!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年期在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这时,万物沉睡的严冬过去,万象更新的春天来到。到处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动的清明景象。禁火寒食。“火焚绵山”的故事许多人都听说过,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事。据左传和史记记载:春秋时,晋国有个人名叫介子推,他为人正直,是有名的忠臣孝子。在晋国公子重耳被赶出国门在外避难时,介子推忠心耿耿随重耳在外漂泊了十九年。一次重耳途经卫国,饥不能行,众臣争采野菜煮食,重耳
2、难以下咽,这时介子推便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汤让重耳吃,重耳感动不已,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重耳结束流亡生活,到国内当上晋文公之后,流亡时跟随他的群臣争相邀赏,惟独介子推悄然离去,他说:“我宁愿终生贫困,也不愿贪天功为己功”,便背上自己的老母,进入绵山隐居起来。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得知,立即前往绵山,但介子推死活不肯出来相见。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决定举火焚林,他认为这样一来,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亲逃出山中。结果介子推宁死不出山,和老母相抱,被熊熊烈火烧死在山中。晋文公见状,痛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封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
3、,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后人为纪念介子推,每逢此日都不忍举火,冷食一日,“寒食节”从此便流传下来了。我们现已到达绵山的第一个重要景区龙头寺。龙头寺是绵山入口处的咽喉,地势十分险要,从这里向南可直插绵山腹地。寺分为上下两层,上为龙头寺,。下为关帝庙。从龙头寺出来,沿途两山对峙,怪石磷响,风景绝佳。小路像一条飘带盘绕山腰。朋友们请继续向上爬。在这个险要处,有一个巨石垒堡当道而立,高约7米,宽4米,在堡门里有屋子,供人看守。门前是一条很深的沟,设有门板吊桥。从上面的了望孔口能看见进
4、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将吊桥放下,待来人通过后,便又将吊桥扯起。门的左右是深渊绝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继续前行,不远处就可看到一高数十米,宽三四余米的凹崖,崖根处有数十个碧绿的石乳倒挂在石壁之上,被称作“石乳泉”,据说此水可疗痼疾。过了石乳泉,山势愈加险要,沿途群峰环绕、烟云缥缈、两山对峙,不知脚下的路在何方。其实“绵山十里山水画卷”这才开始。首先看到的是建于悬崖绝壁处的白云洞,洞内有团团白云不断涌出,据说还能预测阴雨。过了白云洞,来到一座木桥上,桥上怪石嶙峋,桥下万丈绝涧,行人都必须贴壁而行,万分小心,可见桥之险要。传说绵山山主田志超最初来绵山时,前有断崖挡路,后有猛虎追赶,幸有鹿兔以蹄
5、相搭,方才通过。所以这座桥就被后人称之为“兔桥”,前面1公里处的另一座桥被命名为“鹿桥”。过“免桥”、“鹿桥”,再攀127级石级便是绵山的主要风景区抱腹岩。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于这一巨大的岩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处还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龙殿等建筑,这些建筑都深藏在抱腹岩的腹中,雨雪无法侵入,这种清幽险绝的景象实属罕见。在空王殿,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关于这尊塑像还有一段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据说这就是绵山佛主“空王古佛”。空王佛是田志超的化名,相传是隋末唐初人。志超自幼好学,才华过人,7岁入学,遍读经、史、子、集,长大后,父亲不幸去世,家境衰落,于是到太原蒙山开化寺拜师
6、学艺,5年之后学业有成,来到了绵山,到达后当天夜里在抱佛寺内找了一间空房住下,第二天黎明,志超刚起床,就听一妇人喃喃自语:“哪里的野人,好生无理,缘何占我房舍?还不快快离去。”志超寻声而望,原来是正殿中正襟危坐的龙母。志超见这妇人满脸刁钻尖刻,心里老大的不高兴,但又想自己初来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纳头就拜,说:“贫僧冒昧,出家人四海为家,我见天色已晚,屋内又空着就住了进来,请多多恕罪。”谁知龙母听后勃然大怒:“好你个大胆的汉子,绵山方圆百里都姓龙,谁人不知,哪个不晓?而今我不让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说:“龙母且息雷霆之怒,咱们慢慢地商量。”龙母依旧大怒,志超又耐着性子说:“佛家慈悲为
7、怀,俗话冤仇还宜解不宜结呢,况且我们往日无仇,近日无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龙母自觉语失,反问:“有何主意?”志超说:“咱们对奔,三盘两胜定输赢,如果您赢了,我就远走高飞,假如您输了,您就让出介山。”龙母自信自己棋艺高超,是不会输的。那么结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胜了龙母。此事很快传遍了各州府县,人们都虔诚地向他顶礼膜拜,奉作神仙。在抱腹寺内,仍保存着许多重要的碑刻。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深藏于此,此碑通高3米,宽1米,厚35厘米,碑两侧刻有唐、宋及金人题记。铁索岭是抱腹岩上面一个高约200米的山岭,游客手抓铁链斜身而上,回头就是万丈深渊,使人头晕目眩。向上可到达绵山的最高峰,如登上峰顶,
8、峰峦迭翠,一片绿色世界,在东南处草坪上立着三块矩形巨石,据说那儿就是当年被焚死在绵山的介子推的殉难处。从抱腹岩下行,我们将看到前方弯道上有五个特殊的山峰,这就是“五龙墓”。传说五龙死后就葬在这里。北宋文人为这段山水作了写照:“路尽山尤险,溪深水愈豪,寺楼今不见,依旧五峰高”。朋友们,过“五龙墓”不远就到了舍身崖,所谓舍身崖,就是指旧时儿女为父母消灾免难,舍身投崖处。这里地势险要。继续往前走便到了“一锅泉”,这里地下埋一铁锅,水由崖壁流入锅里,游人常掬水而饮,味道甘甜。参观完一锅泉,我们就该往回返了。女士们、先生们,秀丽壮观的绵山离我们渐渐远去,愿今日的绵山之游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希望各位带着您
9、们的家人和朋友再次光临介休绵山风景区。绵山导游词篇二前几天,我们去绵山旅游。火车一路飞奔,一会儿介休战就到了。坐上汽车驶出了介休市,再在换乘站换了车,我们向绵山进发。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我们离山顶越来越近了。不一会儿,就山上了。绵山一共有八个景点:龙头寺、云峰寺、正果寺、栖仙谷、朱家凹、一斗泉、古藤谷、水涛沟。一会儿,汽车在云峰寺停了。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青一山绿,还有深不见底的沟。我叫了一声,还有一圈一圈的回音。还有一面是高耸入云的山壁,上面修着一条长龙似的寺庙。我不禁很佩服工人叔叔的精湛技术。我又和妈妈走着去了栖仙谷。在路上,静悄悄的,只有我和妈妈的脚步声。栖仙谷幽哗哗流的
10、瀑布。有一个长廊修在水上面。我伏在长廊里的椅子上,向水中望去。哇,一条肥肥大大的白金鱼。在白金鱼的后面,跟着大大小小的金鱼,它们绕着一根柱子游来游去,好像在散步哩。我在一个小瀑布前蹲下来,捧起一把水,水冰凉冰凉的,但清澈见底,可以和山泉媲美。最后到了水涛沟。那里的树木直插云端,而且长得棵棵郁郁葱葱,形成了天然的绿色隧道。再加上天气本来就热,每棵树就像一个个绿色的遮阳伞,为人们挡着阳光。我想摘片树叶,又蹦又跳了好一会儿,才勉强摘下一片树叶。到了黄昏,我们该回家了。我恋恋不舍地回头望了一眼,绵山仍是那么雄伟、壮丽,令人流连忘返。绵山导游词介绍篇三绵山以寒食发源地清明节闻名。也许是冷食清明名气太大,
11、掩盖了它的神奇。今年清明节,我去绵山看介子推墓,进山的时候吃了一惊。绵山有过这种绝世奇观!回来和朋友聊聊绵山。朋友给了我一个问题:“你能说出绵山的魔力吗?”我说,“至少三大奇迹”。朋友说:“告诉我,三大奇迹是什么?但是,世界上的一切必然是令人惊叹的,可以用奇观来形容。”我听着笑着说首先是佛教奇观:全身舍利。早在听说古代僧人成绩好死了的时候,身体还不错。僧侣们邀请彩色塑料工匠用粘土包裹他们的身体,并根据他们的能力塑造他们。在佛教中,和尚尸体火化后的米状混凝土被称为舍利,被视为努力的成果和象征。而这种死后身体不差的和尚,也有同样的意思,所以叫全身舍利。大多数佛像都是用泥土和植被做成的,但全身舍利包
12、含了僧人的身体和精神,自然对朝拜者有一种震撼和影响。什么样的坚定意志和信念才能成就这样的全身舍利?所有的遗体遗物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现在没有了,所以极其罕见。可是,谁能想到绵山上竟然有十四五尊雕像!大多保存在云峰山顶的正国寺。在古绵山,修行了一辈子的和尚,知道时间到了,就用钢绳爬到山顶,或者通过临时的木梯爬到绝壁上的天然洞穴,不吃不洗,坐下来,面面相觑,真的很安静。据说只有真正修炼过的和尚才能不腐肉。目前绵山正国寺东西殿共有十二件文物。因为干燥后身体缩小,身体比普通人略小,但空气却栩栩如生。三晋的彩塑艺人技艺高超,他们传达了每一个“塑身”和尚的个性。有的善良,有的悲惨,有的清澈空灵,有的从容淡
13、定。大多是唐宋金元时期的高僧,至少也有七八百年甚至上千年了!岁月太长,泥皮破,袍服露在里面;唐朝天宝时期的和尚石贤的脚趾头可以看的清清楚楚!历史是赤裸裸真实呈现的。顽强追求的精神是见证和钦佩的。在当今世界上,你还能在哪里看到这样的佛教奇迹?还是那句话,是山河奇观。先说山。绵山以石为骨,土为血肉,树为衣。山里有许多巨大的岩石,它们往往直立而壮观。最奇特的是,这些巨大岩石的半腰或下部往往向内凹陷,像一个大汉吸吮着肚子,深如一个洞。安静安全,无风无雨,冬暖夏凉。绵山随处可见这种凹穴。最大的是云峰寺山的肚子岩。中间凹进去五六十米,高五六十米,宽二百米。这次到绵山的时候是春天,冬天冻在岩腹的冰还是硬的。
14、古人看中了大自然这个神奇的礼物,在这个巨大而深邃的岩石肚子里建造了庙宇。自三国以来,历代修建的庙宇一座接一座,错落有致,美不胜收。每年在庙会上,多达一万名朝圣者前来朝拜。当时,香烟充斥着山腰。这种奇观从何而来?绵山山崎的水也很奇怪。人们认为绵山多岩石,所以水一定少。山里人告诉我一句不可思议的话:“绵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当我注意到山和山的时候,我真的注意到了。不仅溪涧在谷底流淌,就连近两公里外的龙脊和李家岩的最顶端,也能看到泉水从石缝中淌出来。奇怪的是,水似乎已经从石头里溢出来了。有些像雨一样滴下来,有些沿着岩壁滴下来,有些从岩石渗出到潮湿的表面。绵山的石头里是不是都是水就像古人说的,好石头是
15、“负土泉”绵山最神奇的水是圣女泉。圣若泉在一面巨大的岩壁上。但它不是挂在岩壁上,而是从岩石的裂缝或孔洞中一点点滴出来。时间太长,逐渐变成石头奶,满满隆起在岩壁上。泉水沿着圆形的石头牛奶明亮地滴落。盛如泉的传说与寒食节有关。据说春秋时期的晋国大臣介子推,帮助母亲避火来到这里。她渴了一会儿。偏偏绵山五龙路过这里,解开她的衣襟,用牛奶救她。可是火太旺,圣母的乳房被烧成了石奶。五龙把石奶留在这里,帮助山里口渴的人。人们感激圣母玛利亚,称之为圣奶泉或母奶泉。据说这种圣奶是有爱的,有灵性的,每100年就会再生一对石奶。2500年前的春秋以来,岩壁上诞生了25对大大小小的石奶。大如枕头,小如南瓜。而且都是成
16、双成对的,很像女人的乳房。如果喝下这圣奶滴下的泉水,真的会很甜很清很爽!传说中的圣奶是理想,但真正的石奶更有异国情调。所有的钟乳石都覆盖着厚厚的充满活力的绿色苔藓,就像一个蓬松的祖母绿胸罩。有时候上面有一朵紫色的花,很迷人很可爱。这种美丽神奇的圣奶不是绵山特有的奇观吗?绵山更惊心动魄的奇观是挂吉祥钟。原本是唐代祈雨谢佛的仪式活动,逐渐演变成绵山地区的民俗。绵山的挂香岭在护谷岩的空王庙。人们在庙里拜完空佛许愿或许诺后,就邀请专门挂铃铛的艺人上山,在岩腹上方陡峭的岩壁上挂一个水箱大小的铜铃。挂钟很惊险。艺术家必须爬到山顶,在松树上绑一根绳子,然后把绳子往下拉一点,直到它在岩石腹部上方,然后用绳子摆
17、动,直到它附着在岩壁上,然后把铜铃牢牢地挂在洞上方的岩壁上。整个过程令人恐惧。艺术家都是一个人吊着,无处面向,靠一根绳子,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技巧。这就是你不能表达对佛虔诚的原因吗?因此,每次挂上铜钟,都会立即燃放红色的鞭子来庆祝活动的成功,并回报好运。古老的挂吉祥钟习俗,绵山人已经喜爱了几千年。目前,在护谷岩的山洞里悬挂着许多青铜铃铛。山风吹来,钟声叮当,清脆而遥远。他们和下面寺庙里的钟鼓、梵天音乐一起演奏,悦耳动听,令人心旷神怡。这种情况,这种民俗。还有哪里?绵山导游词篇四绵山,亦名绵上,后因春秋五霸之晋文公名臣介子推(介之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它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
18、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自然景色非常优美,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绵山早在北魏之时就有寺庙建筑,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在最困难的时候,随臣介子推“割股奉君”。19年后,重耳返国为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赏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认为自己顺应天命辅君复国,不愿再同那些邀功
19、争赏之人同朝为伍,便携老母隐居到介休绵山之中。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便亲自来到绵山寻而无果。文公无奈,下令一面放火烧山,本想把他逼出来,但是,奸臣却故意陷害,四面烧山,直到大火熄灭,才发现介子推母子相拥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悼念介子推,文公下诏,在介子推忌日,禁烟寒食。以寒食寄托哀思,是为了怕引火再烧了绵山。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原死难日乘龙舟往汨罗江丢粽子一样,一来是为了纪念屈原,二来也怕鱼类再糟蹋屈原的躯体。这是人民群众怀念他们所热爱的历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一时期的两位贤哲,一南一北,双星辉映;一水一火,赴义成仁;一江一山,永载史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时期寒食节已经成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20、之一。寒食节本来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但发展到唐代后期,逐渐演变为一个节日。寒食节历经两千多年,最终发展为四海同祭,生者展孝,祖先享食的盛大节日。绵山导游词篇五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介休绵山,希望一路上我们一起同游,能够带给大家一次美妙的旅程。绵山是太行山支脉,海拔高度为2000多米,因山势绵豆而取名为绵山。后因春秋时期晋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声大震。历代都在绵山兴建了许多寺院禅房,于是成了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绵山风景绝佳,也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之一。从介休南行20公里到达绵山脚下的兴地村,在兴地村有一处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我们在游绵山之前先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回銮寺。回銮寺是由于唐
21、太宗当年到绵山想登山未成在此回銮而得名。当时唐太宗还留下题诗一首:“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寂尔真仙境,超然离俗尘。”大家请随我进寺内参观。这座寺庙在五代时曾遭战乱的破坏,宋代时又重新修建。寺内院落宽展宏敞,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左右垛殿和东西配殿。从天王殿向内观望,虽然院内建筑物不高,却庄重、肃穆。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群和铁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绘有元代壁画,可惜十年动乱中被毁掉了。现在寺内生长有古松、龙槐、杉树等,夏日槐荫如伞,四季古松清幽,给寺内增添了勃勃生机。朋友们,从回銮寺出发,再南行约15公里的路程,我们就要
22、开始登山了。山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但景点较为分散,往返路程约9公里左右,俗称“九里十八弯,二十四座诸天小庙,各处罗列。”我们现已到达绵山的第一个重要景区龙头寺。龙头寺是绵山入口处的咽喉,地势十分险要,从这里向南可直插绵山腹地。寺分为上下两层,上为龙头寺,。下为关帝庙。从龙头寺出来,沿途两山对峙,怪石磷响,风景绝佳。小路像一条飘带盘绕山腰。朋友们请继续向上爬。在这个险要处,有一个巨石垒堡当道而立,高约7米,宽4米,在堡门里有屋子,供人看守。门前是一条很深的沟,设有门板吊桥。从上面的了望孔口能看见进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将吊桥放下,待来人通过后,便又将吊桥扯起。门的左右是深渊绝壁,真可谓一夫
23、当关,万夫莫开。继续前行,不远处就可看到一高数十米,宽三四余米的凹崖,崖根处有数十个碧绿的石乳倒挂在石壁之上,被称作“石乳泉”,据说此水可疗痼疾。过了石乳泉,山势愈加险要,沿途群峰环绕、烟云缥缈、两山对峙,不知脚下的路在何方。其实“绵山十里山水画卷”这才开始。首先看到的是建于悬崖绝壁处的白云洞,洞内有团团白云不断涌出,据说还能预测阴雨。过了白云洞,来到一座木桥上,桥上怪石嶙峋,桥下万丈绝涧,行人都必须贴壁而行,万分小心,可见桥之险要。传说绵山山主田志超最初来绵山时,前有断崖挡路,后有猛虎追赶,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过。所以这座桥就被后人称之为“兔桥”,前面1公里处的另一座桥被命名为“鹿桥”。
24、过“免桥”、“鹿桥”,再攀127级石级便是绵山的主要风景区抱腹岩。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于这一巨大的岩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处还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龙殿等建筑,这些建筑都深藏在抱腹岩的腹中,雨雪无法侵入,这种清幽险绝的景象实属罕见。在空王殿,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关于这尊塑像还有一段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据说这就是绵山佛主“空王古佛”。空王佛是田志超的化名,相传是隋末唐初人。志超自幼好学,才华过人,7岁入学,遍读经、史、子、集,长大后,父亲不幸去世,家境衰落,于是到太原蒙山开化寺拜师学艺,5年之后学业有成,来到了绵山,到达后当天夜里在抱佛寺内找了一间空房住下,第二天黎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10篇 导游 最新 1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