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苏武传》教案11.docx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苏武传》教案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苏武传》教案1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苏武传教案11【学习目标】 1.识记汉书及班固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3.鉴赏苏武人物形象,感悟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弘扬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 1.体会通过人物的典型语言反映人物性格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体会本文精妙选材、合理剪裁、善用对比、“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叙事艺术。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幽深的贝加尔湖铭记着他的正气,高耸的乌拉尔山见证了他的忠贞。十九年,雨雪风霜,他卧起持节,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传奇,用一生的执着铸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就是苏武! 同学们,大家好。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苏武传。 在本册教材的编排中,苏武传是自读课文。这就意味着同学们要自主预习,利用导学案,在课前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并初步梳理概况文章主要情节。 接下来我们以回顾的形式,巩固大家的预习成果。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作为汉书中的名篇之一,苏武传一文既能体现班固对于史传文学作品“实录精神”的继承,又充分展现出他精于剪裁、叙述简练整饬、详赡严密、叙述中寄寓褒贬的叙事艺术特色
3、。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 通过本文的学习,再次感受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筛选材料、组织文章结构的特点。同时,体会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大义、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坚韧不拔的强大意志和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并思考这些道德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学习活动 (一)回顾知识要点 1、文学常识 班固,()辞赋家、史学家。字()。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他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2.给加点的字注音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稍迁至栘中厩()监;数通使相窥()观; 汉天子,我丈
4、人行()也;置币遗()单于; 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置煴()火,覆武其上使牧羝() 明确:jikuhngwimynzhynd 3、通假字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与旃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空自苦亡人之地 信义安所见乎 明确畔:同“叛”,背叛。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去:同“弆(j)”,收藏。亡:同“无”,没有。 见:同“现”,显现。 4、古今异义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皆为陛下所成就 且陛下春秋高武等实在 明确: 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5、特殊句式 倒装句
5、(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2)为降虏于蛮夷。(3)子卿尚复谁为乎。 (4)何以女为见。 明确:(1)定语后置句(2)状语后置句(3)宾语前置句 (4)宾语前置 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6.情节梳理 阅读全文回答苏武为何出使匈奴?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以小标题形式,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 明确: 缘由(1)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遭遇(2-3)虞常谋反,牵涉苏武(4-5)自杀殉汉,卫律逼降 (6)幽置大窖,流放北海(7-8)李陵劝降 结局(9-10)历尽磨难,获释归汉 (二)鉴
6、赏苏武形象 【思考1】阅读2-4段,分析苏武为何自杀。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从这两话的理由里面,我们能得出什么信息? 明确:1.维护国家颜面,保持民族气节,不辱使命 2.苏武毫不知情 3.汉廷没有指使此事 体现了苏武事事以国家利益为先、对汉朝忠贞不渝的品格。 他的这一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 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 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憾,进而感佩。这个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了苏武的人格魅力。 【思考2】阅读第5段,分析卫律劝降的情节是如何表现苏武品格的。 卫律的劝降分为三部曲: 1.威逼:“当死,单于募降者赦
7、罪”“复举剑拟之”,“副有罪,当相坐”。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 2.利诱:“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你若投降,“明日复然”。“武不应”。 然而“武不动”“武不应”回应。三字短句,简洁明了,凸显了苏武既不怕死,也不爱名利,甚至行动之间还充满着蔑视。 特别要注意对于卫律指控的回答“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中“本无谋”三个字,简洁明确地表达出,这是张胜的个人行为,与汉朝使者没有关系,更和汉朝没有任何的关联。再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声誉。见无效,恼羞成怒的卫律下了 3.最后通牒,“后虽与复见我,尚可得乎? 苏武被彻底激怒,忍无可忍,痛骂卫律。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
8、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这一大段话,苏武说得酣畅淋漓,站在使者的身份的角度,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表现出苏武坚定的立场和大义凛然的气势,既让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至此,在对双方传神语言描写中,刻画出了一个阴险狠毒、贪图富贵、傲慢自大、卖国求荣的卫律形象,同时在卫律形象的衬托下,苏武的爱国者形象得以进一步凸显。 卫律劝降这一情节,两人相对如短兵相接,唇枪舌剑,惊心动魄。当卫律劝降不成的时候,匈奴改而以“幽置大窖”“徙置北海”来处置苏武。 【思考3
9、】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 羞辱汉使,挑起争端自杀免辱息祸,为国雪耻 消磨意志,迫武归降求生杖节牧羊,不辱使 前两次自杀的原因: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自己作为汉朝使者,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之后,选择杀身息祸,为国雪耻。 囚禁流放的方式,包藏了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意志,使苏武自行哀求归降的祸心。 而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他在北海上牧羊时,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时时提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武传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教案 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