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秦风《蒹葭》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秦风《蒹葭》赏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
2、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39;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
3、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诗经秦风蒹葭赏析蒹葭为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首诗都是极美的,叫人回味无穷。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清的秋日的早晨,一幅水中的图画,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清冷,一个痴迷怅惘的青年,在河岸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伊人在何方?她似乎就在眼前,却隔着
4、一条不可逾越的河水,可望而不可及。青年怀念伊人而不得的失望悲苦这情跃然纸上。诗中的景是凄清的,主人公的心境是凄惋的。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出色的景物描写,景中含情,情景融合一体,烘托痴情的主人公怅惘的心情。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秋景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全诗的意象是模糊的,给人一种朦胧美。诗中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容及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但是距离是能产生美感的。我们心目中伊人的形
5、象是美丽的、高洁的,她若隐若现、闪烁不定,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缥缈之感。这样的情境似幻似觉,沈德潜说诗语卷上有此语:苍凉弥渺,欲即转离,名人画本,不能到也。难怪钱钟书先生感语企慕情境(管锥篇)。诗篇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文字简约,却建构出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诗中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采用曲笔。姚际恒诗经通论: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诗虽只写主人公左右求索,寻找伊人的行动,但他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储蓄的表达出来。诗只写寻求之难
6、,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余音绕梁。蒹葭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方玉润诗经原始),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浓烈。苍苍、凄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的清冷索寞,心境悲凉凄苦。白露为霜、未希、未已的变换,用时间的推移,写出主人公寻人不着的焦急、惆怅和失望之情。方、湄、泗是伊人所在地点的变换,真切地描绘出主人公企慕伊人的心境。长、跻、右和央、坻、址的变换,从不同的道路和位置上描述了他出描绘出主人公寻见伊人困难重重而焦急的情景。三章所用的几组变换的词,使诗的意味更加隽永淳厚,让人
7、百读而不厌。读完蒹葭,脑海中有这样一辑镜头,挥之不去苍穹下,清冷索漠的旷野中,一条回曲盘纡的河流,河边长着密密的开着白花的芦苇。一个青年徘徊在河边,他望向河的另一边,对岸飘现一个美丽的身影,她穿着白色的长裙。他走向她,她也似乎向他靠近,她的裙摆的一角随风飘起,柔柔的青丝如此飘逸。他走啊走啊,可怎么也走不到她身边。忽然,他觉得这白衣女子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的小岛上,他游向她,可怎么也游不到她身边,她又不见了。那个倩影仿佛就在青年眼前,可却无法触及。青年焦急、失望,仍在河边徘徊诗经秦风蒹葭赏析蒹葭描写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之中,拂晓之际,露浓霜重,芦叶摇曳,情中人伫立凝望烟水迷茫中的伊人,似在眼前,
8、又似在水中,可望而不可及,表现了满腹的憧憬、追求、失望和惆怅。诗写得情景交融,迷离恍忽,正像那间中人不可捉摸,给人咫尺天涯之感。然而,无论多久,也无论是路的崎岖、漫长,更有险阻,也无论白露、凝霜,终日照晒,追求的忠贞不二,真是感人至深,而这全在诗人的情景描写透露出来,含蓄慰藉,无限生情。整体赏析:秦风蒹葭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
9、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
10、)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涘、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
11、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此诗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39;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锺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崔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秦风蒹葭中的诗人也许是同样的感觉。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第 7 页 共 7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