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docx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篇1学习目标: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2、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教学难点:用联
2、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法:情境教学学法:联系实际教具:小黑板学具:字典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2、指名回答。三、自学生字、新词。1、辨析多音字。2、易错的字。四、练习正确、流利地
3、朗读课文。1、自由读。2、每人读一句。3、指名分段读。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2、讨论分段。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2)小结。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
4、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4、提问:我们是怎样分段的?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三、归纳全文主要内容。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四、精讲点拨。(一)、学习第一段。1、指名读,思考。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先写挑
5、山工的样子: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接着写他们的动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再写他们登山的路线-折尺形。好处:不损坏东西,还可以省力气。追问:有什么缺点吗?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3、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我的疑问是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4、读文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二)、学习第二段。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我与挑山工登山的过程中,都是怎样登的?挑山工在哪儿超过了我?(学生边读边勾划书中有关的句子。)2、指名读,其余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3、汇报。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一齐走)并很快超过了他。可是在回马岭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
6、我前头。最后,在极顶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头。(教师边听边板书要点。)4、追问:挑山工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头?从哪儿知道的?读挑山工的话,考虑一下他讲了几个意思?分析。(联系实际说说这些话的含义。)挑山工游人走得慢走得快一心向着目标不想目标步步扎实总停下来一个劲儿往前走东看西看,玩玩闹闹作者用亲身经历解答了疑问。(三)、学习第三段。1、齐读,思考: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2、汇报。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板书设计:挑山工挑山工游人走得慢走得快一心向着目标不想目标步步扎实总停下来一
7、个劲儿往前走东看西看,玩玩闹闹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简洁的写法。3、理解诗歌主题并感受诗人的情怀。教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歌曲播放完毕)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梦回唐朝。唐王朝曾经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开放包容的大帝国。但是,因为一场战乱这个大帝国从此走向衰亡,那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史八年给无数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到一千多年的唐朝,和诗圣杜甫一起来到石壕村,去看看那时的百姓生活。(大屏幕播放动画石壕吏视频故事)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教师:视频看完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
8、请大家打开课本,朗读叙事长诗石壕吏。(大屏幕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一)熟读诗歌1、学生自读。要求:标出生字、难字读音。2、听读诗歌,划分节奏(多媒体播放音频朗读)提示:五言诗节奏一般是二一二或二二一,个别句子情况特殊除外。3、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读出感情。4、同学互读。5、检查朗读并评价。6、全班齐读。(二)理解大意1、学生试译全诗,不懂的词语做上记号。预设:逾(越过)走(逃跑)一何(多么)戍(防守)书(信)偷生(苟且活着)更(再)裙(衣服)2、检查反馈。三、复述故事,体会诗歌写作手法。1、请学生复述故事学法指导: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记叙文的基本特征,在复述故事的时候可以先
9、找出记叙的要素,然后将要素组合起来。学生动手,找出六要素:(1)请几位同学表演事情的经过。(2)提问:第二节写到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说明“吏”和老妇都是说了话的,为什么第三节只写到了老妇人的话,吏没有说话吗?讨论明确:“吏”有说话,老妇人的话都是被差役逼问出来的。(3)根据老妇人的话,猜测“吏”都说了些什么。提示:先把老妇人“致词”的话有几层意思弄清楚。明确:老妇:三男死二;孙幼媳寡;自请应役差役:汝家有壮丁否?尚有他人否?如之奈何?教师提示:诗的第三节实际写了三问三答,藏问于答提问:大家还见过这样的写法吗?(如寻隐者不遇)小结:由此看来,事情的经过是差役步步紧逼,一个劲地要老妇人
10、交人,而老妇人则是苦苦哭诉,希望差役放过自己和家人。(板书:经过差役步步紧逼,老妇苦苦哭诉)(4)根据以上分析,复述故事。四、默读诗歌,探究质疑1、谈谈你对差役和老妇人的印象。差役:凶恶、蛮横老妇人:不幸、痛苦2、面对老妇人被抓应役这样的结局,诗人心情怎样?说说理由讨论明确:心情沉重从诗的结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等句可以读出,“如闻”表明实际并没有人哭泣,只是诗人的错觉。因为诗人对老妇人的不幸充满同情,所以他觉得有人在哭。3、诗人为什么不阻止差役抓人的行为呢?问题分解:(1)诗人当时在哪里?可能在旁边默默看着这一切(2)差役为什么不抓他?他是官,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3)既然他是官员,
11、为什么不阻止?联系当时战争的形势,前方战事对朝廷来说,十分不利,急需兵源,杜甫不可能不支持朝廷的正义战争,因为朝廷的平叛一旦失利,就会有更多像老夫人一样的家庭遭遇不幸。因此,虽然诗人同情老妇人一家的不幸,但在国家的大不幸面前,诗人能够选择的只能是舍小家为大家。总结:一面关心国家的命运,一面同情百姓的遭遇。他的脉搏和着国家的命运一起跳动,他的心灵和百姓息息相通。这就是诗圣的情怀忧国忧民。他的诗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那么真实、那么朴素,这就是诗圣之所以为诗圣的原因了。郭沫若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诗圣一样,把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永远装在我们的心中。
12、五、唱读诗歌,品味诗歌之美。(播放视频文件古诗新唱之石壕吏)六、布置作业:发挥合理想象,将石壕吏改写成白话文故事。字数500字左右。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篇3一、教学内容: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有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的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3课时)二、教学要求: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
13、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演示法。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六、使用媒体:小黑板、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七、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
14、。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2、指名回答。三、自学生字、新词。1、辨析多音字。2、易错的字。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自由读。2、每人读一句。3、指名分段读。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二、细读课文,理
15、清脉络。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2、讨论分段。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2)小结。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
16、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4、提问:我们是怎样分段的?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三、归纳全文主要内容。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第三课时一、复习引入。提问:挑山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学习第一段。1、指名读,思考。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先写挑山工的样子: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接着写他们的动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再写他们登山的路线-折尺形。好处:不损坏东
17、西,还可以省力气。追问:有什么缺点吗?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3、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我的疑问是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4、读文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三、学习第二段。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我与挑山工登山的过程中,都是怎样登的?挑山工在哪儿超过了我?(学生边读边勾划书中有关的句子。)2、指名读,其余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3、汇报。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一齐走)并很快超过了他。可是在回马岭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头。最后,在极顶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头。(教师边听边板书要点。)4、追问:挑山工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头?从哪儿知道的?读挑山工的话,考虑一下他讲了几个
18、意思?分析。(联系实际说说这些话的含义。)挑山工、游人走得慢、走得快一心向着目标、不想目标步步扎实、总停下来一个劲儿往前走东看西看,玩玩闹闹作者用亲身经历解答了疑问。四、学习第三段。1、齐读,思考: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2、汇报。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教学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扎实,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篇4教学内容:石壕吏杜甫生平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
19、背景。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教学步骤一、导入:1、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2、出示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
20、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二、解决生字词和重要注释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逾】越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老妪】老妇【犹得】还能够【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
21、容低微、断续的哭声三、复述故事: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四、精析课文;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1、暮投石壕村,有
22、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明确: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走,古今异义,古指跑。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二)、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而且还连用了两个感叹号,你们说可以用句号代替吗?(不能,加强语气,强调吏的愤怒凶狠和妇的无比痛苦)(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
23、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每一层都写了什么?你们试分一下。(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家无壮男,十分贫困。为保家庭,自请服役。2、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如何理解?明确: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更,再。惟,只。裙,古今异义,古专指下衣,这里泛指衣服。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相矛盾 8篇 部编五 年级 语文 下册 15 公开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