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
《后赤壁赋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赤壁赋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后赤壁赋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后赤壁赋教案一、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二、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
2、。”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
3、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
4、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三、写作背景介绍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四、温故知新,熟悉课文。1、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
5、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2、听录音欣赏课文五、朗读并分析第一段1、齐读第一段2、结合注释串译第一段重点字词提示:步:出发既:已经尽:全部顾:环顾已而:过了一会儿顾:可是诸:之于3、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
6、为游赤壁做准备。4、“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六、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结合第二教材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分析课文(一)研习第二段1、齐读,口译。重点字词提示:乃:于是。上:向上爬。履:爬过。巉:险峻。披:拨开。危:高。震动:使震动。反:通“返”。放:放任。听:听任。句式:复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2、思考:(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明确: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具体的描写。(2)本段写了哪些场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
7、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3)此段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月夜登山,划然长啸,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情。(4)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A、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B、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二)研习第三段1、齐读,口译。注意字词:适:刚好东:从东面(名次作状语)西:向西飞(名词作动词)2、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明确:主要写江中见鹤,后梦见道士化鹤(三)总结:本文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
8、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以儒为主,融合佛老)三、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第二教材“课堂反馈”练习。后赤壁赋赏析【原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麟,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行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
9、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责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注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乎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赏析】宋代的唐庚认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巴金曾说读前赤
10、壁赋,可以给人一种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美;同样,读后赤壁赋,它也可以把我们带入一个陶然忘忧、随缘自适的自由天地。首段写登赤壁前的状况,交代时间、行迹、游伴、气候。作者以洗练的笔墨描写了秋夜月景,点明游赤壁的缘起。“木叶尽脱”写秋霜之重,秋风之劲。“人影在地”衬孤月之明。“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写出我与游伴心领神会、陶醉其中的怡然自得之态。这般“月白风清”的良辰美景,该如何消受?接着陡降一笔写“无酒无肴”的遗憾。着一“叹”字,与前文之“乐”构成反跌。继而再升一笔,以客、妇之言,交代佳鱼老酒并具,将先前之抱怨一笔勾销,心情顿然舒畅无比。皓月当空,客知我心,妇会我意,得以尽兴,岂不快哉!这与前文之“叹
11、”再度形成反跌,可谓曲尽其妙!次段写与客复游赤壁。作者写泛舟赤壁之下所见景象,寥寥十六字,声形并茂,神采飞扬。“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写出了一派惊涛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的惊险景象,给人以壮阔雄伟的美,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则展现出一幅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渐退、暗礁峥嵘的柔婉奇秀的意境。“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一句即景抒情,明讲自然景色变化之快,暗示人生在世之短。第三段写我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自流于江上的见闻感受。“履”、“披”、“踞”、“登”、“攀”、“俯”这一连串动词写出我欲一览秋夜赤壁全景的迫不及待的冲动感和兴奋劲,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著。“二客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赤壁赋 人教版高三 下册 语文教案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