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后赤壁赋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赤壁赋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后赤壁赋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后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文中的写景部分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2、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体味两赋所体现的不同的感受教学重点:对后赤壁赋写景部分的分析教学难点:体味两赋所体现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
2、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老师:回答得非常好。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课文学习:一、听录音,熟悉课文,掌握字词二、课文内容学习1、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
3、样的情感。苏轼的世界:霜露、木叶、人影、明月(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月白风清(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观赏点由赤壁之下转移到了赤壁之上;第一次侧重游水、赏月,第二次侧重游山。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
4、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前赤壁赋)感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感受: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3、仔细阅读前赤壁赋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比较一下,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赋有没有什么不同?前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后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前赋:将个体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后赋:个体的渺小,自然的强大,对自然感到敬畏。那么,在苏轼眼中,面对自然他
5、所能做的是什么呢?“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4、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一种巨大的空幻感油然而生)5、比较:两赋中的情感变化有没有什么不同?前赋:乐悲喜后赋:乐悲、恐空(无奈之情)三、作业:写一篇写景的小散文四、总结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在具体的地点、观赏的景致以及感受各不相同。后赤壁赋教学实录一、导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宋代著名作家苏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
6、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看一看,这一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二、文章串讲文章不长,总共三个小节,首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思考每一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正音、评价)我们说过,古文的学习,首先应该理清文章的大意。请一位同学把第一小节串讲一下。和我们平时的要求一样,读一句,译一句。注意关键字:望(既望、晦、朔)坂薄诸(“是岁不时之须”)分析:对话的文字非常口语化,生活化,扣住题目来看,主要写重游赤壁前的情况,是谁先主动提出苏轼(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而后呢?友人附兴(举网得
7、鱼),更有妇助雅兴(以待不时之需)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于是苏子和友人携酒与鱼欣然成行。(板书:起雅兴而游乐)读这部分时我们的语调应该是欢快的。(齐读这一部分)(“江流不可复识”)分析:旧地重游,作者听到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峰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的小了。为何如此?水落石出。点明季节,冬天水位低了,礁石露了出来,因而山显得更高了,月亮因为远显得小了。眼前景色似乎分外陌生,才相隔几个月,江景山色已经再也认不出来!本是“山川相僚,郁乎苍苍“,为何时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变化呢?一个是季节变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心理原因。在前赋中我们讲过1080年(宋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赤壁赋 下册 语文教案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