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3246-2020 中国森林认证 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林业).pdf
《LY∕T 3246-2020 中国森林认证 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林业).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Y∕T 3246-2020 中国森林认证 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林业).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 65.020.40 CCS B 64 备案号:LY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林 业 行 业 标 准 LY/T 32462020 中国森林认证 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 Forest certification in ChinaEcotourism in natural protected area 2020-12-29 发布 2021-06-01 实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发 布 LY/T 32462020 I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指标体系.2 4.1 基本要求.2 4.2 生态旅游服务.3 4.3 生态旅游设施.
2、3 4.4 行为规范.5 4.5 安全保障.5 4.6 生态环境保护.6 4.7 社区发展.7 4.8 生态旅游满意度.7 附录 A(资料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8 附录 B(资料性)国家签署的相关国际公约.10 参考文献.11 LY/T 32462020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森林认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60)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
3、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林业局、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局、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青岛农业大学、长白山科学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崔国发、陈美兰、赵麟萱、于玲、满自红、李屹峰、赵劼、王泳腾、张童、王锐锋、王诗童、王萍、李琛钰、付博、钟林生、王忠杰、邓武功、束晨阳、于涵、虞建华、张德辉、沈庆仲、吕菲菲、郭艳双、史国强。LY/T 32462020 III 引 言 为了规范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促进全民共享优质生态资源和当地社区经济发展,非常有必要制定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认证标准。
4、本文件规定了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认证应遵循的指标体系,包含8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102个三级指标。LY/T XXXXXXXXX 1 中国森林认证 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认证的指标体系和要求,包括基本要求、生态旅游服务、设施、行为规范、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社区发展和生态旅游满意度。本文件适用于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认证,其他生态旅游经营单位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5、件。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000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8306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T 20416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 GB/T 31759 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 GB 37487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201 防洪标准 GB 5022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 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 GB/T 51294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标准 3 术
6、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自然保护地 natural protected area 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3.2 生态旅游 ecotourism 利用和消费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和体验可持续性旅游产品、建设和使用生态友好型服务设施、提LY/T 32462020 2 供和获取生态文化知识的旅游活动。来源:GB/T 317592015,5.18,有修改 注:生态友好指与自然景观协调,未对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对象和生态环境造成明显不利影响。3.3 生态旅游区 ecotourism
7、 area 在自然保护地中划出一定范围开展生态旅游的区域。3.4 生态旅游服务 ecotourism services 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游憩、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等旅游活动和项目。3.5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ecotourism environment capacity 在保证生态环境不退化和生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的基础上,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所能承受的游客最大人数或旅游活动的最大强度。4 指标体系 4.1 基本要求 4.1.1 法律义务 4.1.1.1 应确保适用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参见附录A)和国际公约(参见附录B)得到有效识别、获取和及时更新。4.1.1.2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按时
8、缴纳税费。4.1.2 权属 4.1.2.1 土地权属明确,地类清晰,四至边界清楚;承包权、经营权等合法有效。4.1.2.2 依法解决有关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等方面的争议,保留相关处理记录。4.1.3 特许经营 4.1.3.1 依法取得相应级别及相关行业的特许经营许可。4.1.3.2 依法取得工程项目建设许可,并具有主管部门的审批文件。4.1.4 生态旅游规划 4.1.4.1 编制可实施的生态旅游规划,并通过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论证。4.1.4.2 生态旅游规划的编制应建立在翔实、准确的资源信息基础上,符合自然保护地专项规划或详细规划的有关内容,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
9、4.1.4.3 生态旅游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广泛征求管理部门、当地社区和其他利益方的意见。4.1.5 生态旅游管理 4.1.5.1 设置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机构,配备相应人员,岗位设置合理,与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少于10%。4.1.5.2 经营管理机构应诚信经营,无不良信用记录,未发生价格欺诈、强制消费等事件。LY/T XXXXXXXXX 3 4.1.5.3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员工岗位责任制和财务管理制度等。4.1.5.4 制定游客超载处理预案,实时监测管控游客量。4.1.5.5 建立安全预警、应急救援和紧急救护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措施。4.1.5.
10、6 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定期向生态旅游区管理部门和特许经营权授予单位报备。4.1.5.7 建立投诉管理机制,提供便捷准确的投诉电话、投诉信箱等渠道,并保留相关记录。4.2 生态旅游服务 4.2.1 总体要求 4.2.1.1 应符合自然保护地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损害主要保护对象及其生境。4.2.1.2 应符合安全要求,确保游客安全。4.2.1.3 应类型丰富,品牌鲜明,市场认可度较高。4.2.2 游憩 4.2.2.1 依据自然旅游资源特色开展自然风景观光、徒步、骑行、观鸟、摄影、露营等活动。4.2.2.2 游客量和活动强度应控制在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范围内。4.2.3 生态体验 4.
11、2.3.1 设置生态体验小径,沿线布置介绍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等知识的标识牌,宜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电子标识牌、二维码信息等,提供更丰富的生态知识。4.2.3.2 设置生态课堂、生态音乐厅、生物科普、夜观项目等生态体验场所。4.2.3.3 设置互动体验装置,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多重感官开展生态体验活动。4.2.4 自然教育 4.2.4.1 应建有体现自然保护地特色的宣教中心,进行集中展示、宣传和教育,可设在游客中心内。4.2.4.2 应制作传递自然知识的宣传册、科普读物、音频和视频等优质宣教材料。4.2.4.3 应建有独立的网站或网页,结合新媒体技术拓展自然教育途径与载体。4.2
12、.4.4 应建立完善的解说系统,配置解说牌、便携式电子导游器等设施设备,配备讲解员,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旅游解说服务。4.2.4.5 解说内容应科学准确、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并及时更新与补充。4.2.4.6 讲解员应经过生态旅游专项培训,能准确传递生态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经考核合格后上岗。4.3 生态旅游设施 4.3.1 总体要求 4.3.1.1 选址应符合自然保护地规划及管理要求,在生态敏感度低、对主要保护对象影响小的区域。4.3.1.2 所有设施建设不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设施外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采用生态、环保、安全和耐用的材料。4.3.1.3 所有设施建设应达到安全标准
13、,消防应符合GB 50016的要求,防洪措施应符合GB 50201的要求,抗震应符合GB 18306、GB 50223和GB 50011的要求,供水、供电和通信等生命线工程设施的抗震设防标准应提高一级。4.3.1.4 标识系统应规范设置、统一形式,种类齐全,包含导向牌、解说牌、温馨提示牌、安全警示牌和行为禁止指示牌等,内容准确,中文外文相结合。LY/T 32462020 4 4.3.1.5 旅游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置应符合GB/T 10001的要求。4.3.1.6 各类设施及其标识应定期清洁、维护,及时修补与更新。4.3.2 生态旅游营地 4.3.2.1 应结合自然资源类型和特点建设具有自然保
14、护地特色的帐篷、生态木屋、房车等主题营地。4.3.2.2 功能分区明确,宜具备游览、体验、娱乐、食宿、购物、应急救援与紧急救护等一站式综合旅游服务功能。4.3.2.3 应满足原生态深度体验和品质度假旅游的需求。4.3.3 游客中心 4.3.3.1 应位置合理,建筑规模与游客量、场地条件、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相匹配,单个游客中心的建筑面积宜控制在500m2内。4.3.3.2 基本服务功能齐全,包含游客接待、咨询与投诉、售票购物、物品寄存、集散换乘、宣传展示、应急救援与紧急救护服务,配置相应的设施设备。4.3.3.3 应充分考虑婴幼童、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需求,提供无障碍服务,无障碍设施应符合
15、GB 50763的要求。4.3.4 观景设施 4.3.4.1 亲水平台、山顶平台以及与周边地形高差大于1m的观景平台应设置护栏设施,护栏应坚固耐用、不易攀登;按需安装视频监控设备进行管控。4.3.4.2 观鸟屋、观鸟平台应隐蔽设置,按需配置望远镜、三脚架等器材与设备;观鸟区域应根据实际情况限定观鸟范围和距离。4.3.5 住宿与餐饮设施 4.3.5.1 建筑规模宜按照GB/T 51294中5.0.8旅游服务设施配置指标进行设置。4.3.5.2 宜采取区内游、区外住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区内餐饮宜快捷便利,设置可移动型的饮食店、饮食餐车等。4.3.5.3 住宿与餐饮卫生应符合GB 37487规定的公
16、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不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一次性餐具。4.3.6 道路交通系统 4.3.6.1 生态旅游区内外部交通通达性好,主要出入口应设置游客集散场地,交通标识牌位置合理、导向准确、内容规范。4.3.6.2 应保证交通路线安全,不得穿越地质不良或具有坍塌、滑坡、落石和泥石流等危险的地段。在无法避让的陡坡、崖壁等相对危险的路段应设置扶手、护栏和护网等安全防护设施。4.3.6.3 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生态旅游区内的交通方式,宜采用自行车、电瓶车等低能耗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型交通工具。4.3.6.4 步行道路应结合地形地貌、景点分布确定线路,健行步道和登山步道的建设应符合GB/T 20416中10.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LYT 3246-2020 中国森林认证 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林业 LY 3246 2020 中国 森林 认证 自然保护 生态旅游 林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