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风俗习惯.docx
《2023年风俗习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风俗习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风俗习惯 风 俗习惯 (1)、简单的食 九寨沟藏胞以青稞、玉米、小麦为主食。青稞炒熟后磨成面、做成糌粑, 或酿制成青稞酒,是藏胞最喜欢的食品和饮料。玉米做成的炒炒饭、烧馍、 搅团和小麦做成的馍饼、面条是九寨藏胞的日常食品。早晨,一般喝酥油茶, 吃糌粑;中午,吃烧馍;晚饭吃酸菜面块。饭后喝一点青稞酒或大麦黄酒。 逢年过节吃血肠、糌粑肠、烤羊肉等。肉食以猪肉为主,也吃牛羊肉,肉清 炖,佐料放得很少。由此可见,清淡、简朴是九寨藏民饮食的两大特点。 (2)、住 九寨沟藏胞的住宅大都是木结构楼房,一般分为三层,底层关牲畜,二楼住人,三楼设经堂。藏族以上为“净”,下为“秽”,所以将神圣的经堂设在
2、第三层。藏家的家具一般都做成组合式,与板壁镶嵌在一起,不加油彩,保持木质本色。藏家也不需凳椅,男子席地而坐,女子折腿跪坐。 (3)、行 由于九寨沟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古时候,他们大多以骡马为交通运输工具 (4)、葬 土葬、塔葬、天葬 (5)、特的婚礼 在九寨沟,藏族青年男女的择偶方式同汉族差不多,一种是自由恋爱,一种是父母包办。但婚礼就比较独特了。婚礼时,男女双方都要选好已婚夫妇作陪伴,男方迎亲的代表,骑马先到女方家住一夜,第二天再将新娘接回家。女方村寨的妇女在道口、桥梁处用酒迎侯迎亲的马队,并把灌醉客人视为天大的乐事。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要鸣枪二响,表示欢迎。然后由新郎将新娘扶下马,与陪客
3、一同进新房并排坐下,全寨的人带上酒和哈达前来贺喜,先由德高望重的长者致祝酒词,接着自由喝酒。新娘在男方住三天后回娘家,这次要由男方寨上的妇女在道口敬酒送女方的陪同人马回寨,谁灌醉的客人越多,谁就是最能干的女子。新娘 一般要在娘家住上半年才接回男方家。 民 居 建 筑 民宅建筑为土木结构相结合,以木结构为主,依山坡而建,墙基础用块 石砌成,墙体用土垒成。房子的大小由柱头的多少来决定,最小的是9柱, 多的有40多柱。房顶一般人叫“榻板”或“榻子”,长1.3米左右。榻板有 两种规格,一种是均匀型,厚薄相等,称为汉式榻;另一种是刀片形,一边 厚一边薄,称为藏式榻。在建筑施工时前一种较容易铺盖,两片榻之
4、间的缝 隙上面盖一片,后一种单层压边,难度大,铺盖时技术要求高。用榻刀劈出 来的榻板,在板面上有一条条由年轮形成的纹沟,下雨时,雨水随纹沟流出,流线形的房顶很容易排出雨水;太阳一出来,潮湿的榻板很快又会被晒干。用榻板盖的房顶,面上风吹雨打日晒,木质逐渐变质,而朝下的榻面经过炊烟的长期熏烤逐渐变厚变硬,两年左右,把整个榻板翻过来铺盖,这样反复一直到不能用了才换新榻片。流线型的榻板房顶,排水性能强,随房檐淌下来的雨水,天长日久,容易冲刷土墙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藏族住宅的房檐两边都安装了上长长的木水槽,用来排水。 这种水槽每户都备有几根, 随时调换房檐上的水槽或作为其他应急用。在水槽口下备有数个大
5、大桶,高1.3米左右,直径约1米左右,用来储蓄房顶淌下来的水。为了防止大水槽和木桶腐朽,选择用材时,主要用松科植物红松。这种用榻板铺盖的流线形房顶,适合九寨沟多雨雪的天气。木结构的住宅房分为三层楼。二层楼前面为平台,边上有偏房,主要住人,三楼堆放草料和其他杂物,底楼作为牲畜圈棚。这种建筑特性,适合于九寨沟半农民半牧地区,人畜分居,粮草物资储存,又有足够的肥料供农业生产使用。 宗 教 信 仰 九寨沟的宗教是以苯教为基础,佛教文化为主导的藏传佛教。苯教,是 古代藏区存在的、以崇拜自然对象为主的原始宗教形式,这种崇拜传统一直 在民间流传。苯教是一种多神崇拜,崇拜的对象包括日、月,星辰、山川、 河流、
6、湖泊、飞禽走兽等,相信“万物有灵”。苯教“万物有灵”的多神论思 想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同时,佛教”人生唯苦,四大皆空,生死 轮回,因果报应“等缘起的思想理论以寺院为主在九寨沟藏传佛教文化中起 着主导作用。 藏传佛教文化特点活祭与放生 佛陀说:“一切有为之善业,放生功德最大”,这是藏传佛教产生“活祭”的理论依据。“活祭”同时又是苯教“万物有灵”崇拜动物的产物。放生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是把自己的家畜、家禽中年龄最大的通过念经等宗教仪式,披挂放生。放生的地点是当地的主要“神山”。间接分为:一是向他人宣传放生,达到阻止他人杀生的目的;二是用自己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封山封水,定为“神山神水”,
7、使其变得神圣不可侵犯,从而达到保护各种野生动物的目的;三是把别人将要杀害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买下来。 转 经 转经,按苯教“雍仲”的旋转方向,向右转。转经是普及面最广的一种特别礼仪。转经筒内装有一定数量的经咒,每转动一下经轮就等于念诵了数百遍经轮内的经咒,其无量的功德就在于此。因此,“转经”在藏族社会久兴不衰。 佛神山与神山 佛神山与神山,如九寨沟的扎伊扎嘎山,是藏传佛教的象征,藏族人称之为“尼”。佛神山是藏传佛教教徒信仰佛教的活动场所,通过转山磕长头,诵经虔诚,祈祷达到自己清心净身的目的。 嘛尼堆 嘛尼堆,九寨沟藏区称为“牙则”。是堆积在神山的山顶或转山必经的山口和各藏寨神山指定的位置上的有经文
8、的石堆或神箭(木制的各种兵器),堆上还插有经幡。“牙则”起源于苯教万物有灵,属于原始宗教的大自然崇拜,是藏传佛教中崇拜祭祀山神的主要仪式,是原始苯教山神崇拜的具体体现。“牙则”的位置由*或高僧选定。“牙则”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种。地上的堆放石头,这些石头,有的是信徒经过千难万苦从其他佛山圣地带来的;有的是本地经过念经护法的;有的是转山人放上的。九寨沟多数“牙则”是各种木制的兵器,是每次念经祭祀山神时由各户做的。第二种是埋在地下的,叫“布得”,主体用金属罐或陶瓷瓶,中间竖一段用方枝柏树心做的方木,称为“命木”。上面缠绕八字真经,周围装上五谷、金银、珠宝、宝瓶、各种兵器等物 ,深埋后在上面栽上树木花草
9、等堆成“牙则”。 龙 达 龙达是藏语。“龙”是指天地间大气中的元气和无形的神灵;“达”是指信教徒在元气的充沛下和神灵的保佑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龙达”属于原始苯教崇拜大自然的产物,是藏传佛教祭祀各种神灵的主要内容之一。“龙达”有纸和布做的两种,上面印有图案和经文,呈正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印有一匹驮摩尼宝珠的骏马,上有日月,四角印有龙、鹏、虎、狮四种动物。“龙达”使用时,纸做的顺风撒放,布做的用毛绳串联起来,悬挂在桥上或神山、“牙则”等地。现今藏族社会信教者放“龙达”,主要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吉祥如意。 经 幡 九寨沟藏民称为“葛达”,意为插在门口的旌旗,实是密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风俗习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