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及纳米银安全性.ppt
《纳米材料及纳米银安全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纳米材料及纳米银安全性.ppt(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纳米材料及纳米银安全性纳米材料及纳米银安全性 姚宗武姚宗武 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国对纳米安全性问题的重视不断加强,目前面临的难题是:纳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可以通过何种途径进入人体?纳米颗粒污染在大气污染中占多大比重,是如何产生的,以何种形式存在?如何检测,如何治理等?国际、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都刚刚起步,因此,对纳米物质生物毒性的研究更为紧迫纳米颗粒是指含有至少一维尺寸介于1一100nm大小的结构,包括纳米球、纳米线、纳米立方体、纳米棒、纳米盘纳米物质具有不同于传统母体元素化合物的理化特点,显示出小尺度效应(体积效应)、表面与界面效应量子尺度效应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介电限域效应和库
2、仑堵塞和量子遂穿,这些独特效应促进纳米物质的应用和发展,而且改进了现有产品的性能根据登录在案的资料,目前的纳米产品已经超过1000多种,涉及微电子、光学产品、超导体、催化剂、化妆品、滤器、纺织品、消毒剂、污染物清除剂、医药卫生、个人护理产品、体内成像和药物载体等 现有文献资料表明,无论是在生产还是产品应用的过程中,这一大类新型物质都己证明可以进入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生物造成潜在的不利影响。有关纳米科技的发展和纳米产品对环境负荷及生物安全的评论已经发表在高质量的杂志上,并引起了一些政府和研究团体的重视。例如加拿大政府2009年1月在全球首次提出建立强制性文件,要求纳米科技产业在开发纳米材料时必
3、须提供相关安全性评价资料。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金属纳米颗粒已经在动物模型上证实可以诱导细胞毒性、呼吸系统损伤、皮肤毒性、肾脏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发育毒性以及免疫系统损伤效应。相当一部分研究工作表明日益增多的纳米物质/材料可以进入环境,对环境生物或生态系统产生危害,或者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另外也有从机理角度阐述纳米物质的毒性效应环境中金属纳米颗粒的污染来源环境中金属纳米颗粒的污染来源环境中金属纳米颗粒的来源无外乎两种:天然形成和人类生产。天然来源可以是火山喷发、森林火灾形成高温条件而产生纳米颗粒,也可产生于土壤侵蚀风化、生物合成,或者大气颗粒物的光化学反应。通常来说,地球化学过程产生的主要
4、是无机纳米颗粒,生物源的主要是有机纳米颗粒。人为来源又可分为目的性产物和非目的性产物,前者主要是指目前人类合成及生产的纳米材料,后者则可能是工业生产的副产物,同时也可能来自于烟囱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纳米物质在迁移到环境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尺寸、界面组成的变化,从而改变纳米颗粒原有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一旦这些进入环境的金属纳米物质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必将对人群健康和环境产生胁迫职业场所来源职业场所来源生产车间或生产场所是各种金属纳米颗粒的重要来源,其中既有目的产物,也有非目的产物,而且职业场所的暴露浓度可以达到几百个ppb金属纳米颗粒的毒性效应和环境影响金属纳米颗粒的毒性效应和环境影响虽然大气环境及职
5、业场所气溶胶与人群呼吸道疾病的研究报道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但是有关金属纳米颗粒对生物、人群健康及环境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工作还刚刚起步,针对特定金属纳米颗粒的规范也尚未建立.当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与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之间存在差距的情况下,各国政府及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大量工作来探讨不同金属纳米颗粒对小到微生物大到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群健康危害人群健康危害暴露途径暴露途径对于人类而言,纳米材料的暴露途径与材料的来源和人类接触的机会有关,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通常是污染物的直接暴露途径。固定污染源、流动污染源及职业场所形成的金属纳米颗粒气溶胶则主要通过呼吸系统和皮肤进入人体 ,纳米金属商品则根据产品类型
6、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气雾剂)、皮肤(化妆品、防晒剂)和消化道(食品)进入体内 。当人类食用吸附金属纳米颗粒的蔬菜、食物或被污染的饮用水则主要通过消化道。对于某些个人防护用品,如添加纳米银的卫生巾、避孕用具还可以通过女吐生殖道进入体内 。若金属纳米颗粒被用作药物载体、体内成像则可直接通过脉管系统进入体内 从纳米颗粒大小与较大蛋白质的尺寸相当这一事实,我们很容易想到,纳米颗粒可能容易侵入人体和其他物种的自然防御系统,进入细胞并影响细胞的功能。人造纳米材料进入生命体后,是否会导致特殊的生物效应?这些效应对生命过程和人体健康是有益还是有害?纳米量级的微小颗粒,是否会穿越脑屏障,进入大脑而影响大脑功能?很
7、多纳米结构的分子和分子集合体具有自我组装的能力,这些人工纳米分子进入人体后,是否会干扰或破坏生命过程本来的分子组装过程的正常进行?人们对此产生了种种疑问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纳米颗粒在呼吸系统的沉积量和清除率影响着呼吸系统损伤的程度。一般而言,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例如,10微米直径的颗粒物(PM10)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PM5)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5微米以下的(PM2.5)可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由于金属纳米颗粒体积小,在空气中具有很高的扩散能力,因而很容易沉积到呼吸系统的各个部位(鼻咽部、支气管、肺泡)(图 1.6).另报道超细颗粒物(40一10
8、0nm)在人肺部的总沉积分数(TDF),结果表明粒径越小TDF越大,当粒径在40nm时TDF可以达到40一50%,并且通过扩散大量沉积在肺泡。由于纳米颗粒在肺内沉积量太大,因而会降低肺泡巨噬细胞的清除能力,进而增加肺泡上皮细胞与纳米颗粒接触时间。小尺寸的纳米颗粒容易躲过肺泡巨噬细胞的监控而避免被清除,可以穿透肺泡上皮细和血气屏障进入血管和淋巴系统,进而迁移到其它脏器。向大鼠气管内注射40nm纳米金颗粒,几个小时之后就可在肺泡毛细管中的血小板内观察到纳米颗粒。纳米银气溶胶对大鼠暴露28天虽然没有产生明显的脏器毒性,但是组织分布显示肺部银含量明显增加,而且在肝脏、脑组织和嗅球中均呈明显的剂量反应性
9、增加不过另有一项研究表明,用溶解度较低的、放射标记的铱纳米颗粒(直径为15nm和80nm)吸入方式暴露大鼠lh,一周后观察到铱颗粒绝大多数贮留在肺泡腔隙或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只有不到1%的铱迁移到其他脏器如肝脏、脾脏、心脏和脑 。这些研究表明,金属纳米颗粒能否迁移出肺组织不仅与颗粒大小有关,还与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有关。皮肤毒性皮肤毒性金属纳米颗粒(凝胶)常常作为良好的分散剂、稳定剂、保护剂加入到化妆品中,服装中也会添加具有抗菌活性金属纳米颗粒,同时空气中也会含有大量的纳米金属颗粒,因而占人体面积最大的皮肤会成为金属纳米颗粒的作用器官在组织结构上,皮肤由外至内可以分为三层,即表皮层、真皮层以及皮
10、下组织,表皮层(图1.7)。皮肤的组织结构是皮肤发挥保护功能的重要保障,因此纳米颗粒很难进入完整的皮肤组织。然而皮肤一旦破损,损伤部位就会为颗粒物进入皮肤组织打开方便之门,甚至有报道称,当完整的皮肤被扭曲形成褶皱时也会增加纳米颗粒对皮肤的穿透性纳米银颗粒是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消毒产品,常添加到与皮肤密切接触的化妆品、消毒液、卫生用品、纺织品中。随着纳米银或其他金属纳米颗粒添加到纺织品和消毒液中,皮肤接触到这些物质的机会明显增加。最近的一个体外模型实验分析了25nm银颗粒在人皮肤中的穿透性和分布情况,供体相中纳米银颗粒浓度为70ug/cm时,经过24h后在受体相中检测到一定量的纳米银,TE
11、M分析表明这些纳米银颗粒可以穿透完整皮肤进入真皮层,当采用受损皮肤测试,纳米银颗粒的穿透能力提高了近5倍。进入真皮层的这些纳米颗粒可以转移到该区域的淋巴结,最终进入血液循环和其他组织器官 但是,并非所有的金属纳米颗粒都能穿透皮肤组织,比如Tio2和纳米Zno。Tio2可以反射/散射紫外线,起到预防皮肤癌功效,常作为防晒剂添加到化妆品中,常见的尺寸介于60一 120nm.许多关于Tio2的人类皮肤穿透实验提示该类纳米颗粒接触皮肤后只能保留在皮肤最外层-角质层或开放的毛囊中,并不能穿透皮肤到达深层组织 体外实验也证实Tio2纳米颗粒不能穿透上皮组织。同样,氧化锌可以吸收紫外线而常常作为防晒剂中的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纳米 材料 安全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