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
《202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诗歌鉴赏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丁卯桥村舍 许浑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释】许浑:润州丹阳人。太和六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睦郢二州刺史。紫蒲:紫色的蒲草。水槛:临水的栏杆。 1.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联系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以声衬静,用桥的轻微的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衬托夜晚的宁静。 2.(1)月夜归家的喜悦。诗人月夜归丁卯桥村舍,听见桥响犬吠,
2、看见紫蒲红叶,归家的愉悦心情油然而生。(2)摆脱官场、回归田园的轻松和满足。诗人自来就有回家的打算,心愿终于得到满足,摆脱了官场俗务得以归园田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根据景物,分析其表达效果。“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意思是在桥边,远处传来阵阵狗叫声,庭院空着,人都在沉睡着。这两句诗意在表现乡村夜晚的静谧,却从声响写起,属于典型的以声写静的写法。作者用桥的轻微的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衬托夜晚的宁静,以声衬静,更显其静,营造了宁静的氛围。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作答。理
3、解诗歌中的感情,要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景物描写和创作背景来分析。作者为“太和六年进士”,还“历任监察御史、睦郢二州刺史”,他为什么要写“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不外乎是对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想归隐,从“南湖二顷田”来看,退路都有了,“为另有理想的生活选择而自得、喜悦或满足”也就有了。诗歌抒发了诗人月夜归家的欣喜,以及摆脱官场、回归田园的轻松和满足。由“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可知,诗人月夜归丁卯桥村舍,听见桥响犬吠,看见紫蒲红叶,归家的愉悦心情油然而生;由“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可知,诗人本来就有回家的打算,现终
4、于摆脱了官场俗务得以归隐田园,轻松之感溢于言表。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大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但李白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B.诗歌以抒情开篇,渐而过渡到叙事,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 C.三四句与一二句形成强烈的反差,衬托出
5、诗人内心的悲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 D.这首诗歌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苦闷、惆怅、徘徊、昂扬等复杂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请你简要谈一谈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的理解。 【答案】 1.B 2.黄河不可渡,太行不能登,比喻仕途的艰难,表现出作者无限惆怅之意。 【解析】 1.B.“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可见在这个本应欢乐的宴饮上,诗人心情并不愉悦,而是苦闷抑郁的。这里说“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
6、雪满山”的意思是: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这里表达了诗人无限惆怅之意。 三、古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7、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A.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洵的无限思念。 B.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C.下片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结合阅读感受及时进行点评,是赏析诗词的有效方法之一。“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请对这句话进行点评。 【答案】 1.A 2.这句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
8、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解析】 1.考查对词的内容的理解。 A.“表达了对胞弟苏洵的无限思念”有误,该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而苏洵是苏轼的父亲; 故选A。 2.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
9、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首联的景象,要突出听觉效果。 2.尾联“寄书长不达”中“长”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 1.戍楼上“咚咚”的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嘎嘎”的鸣叫。(至少有一个拟声词) 2.“长”是一直、总是,表明时间长久,表现内心的惆怅和焦虑,以及对亲人的深切挂念。 3.对亲人和故
10、乡的思念;对战乱的厌倦;对和平的渴望;对百姓的同情。(写出2点即可) 【解析】 1.考查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注意题干中“突出听觉效果”的要求,可以适当使用拟声词。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的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据此可描绘为:戍楼上寂寥的鼓声悠悠传送到耳边,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万籁俱寂,天空中一只孤雁飞过,正在“嘎嘎”的鸣叫。 2.考查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解答时,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理解字词。“寄书长
11、不达”的意思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一直不能送到。“长”的字面意思是:一直,老是。结合“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可知,“长”字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表现出诗人内心对亲人的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3.考查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时,要联系诗歌创作的背景和诗文大意来分析。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接
12、着颔联点题,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颈联描述了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同时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由此可知这首诗强烈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 届高三 语文 一轮 复习 诗歌 鉴赏 训练 统编 版高三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