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之散文类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之散文类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之散文类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之散文类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三年真题】 一、【202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
2、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躧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义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
3、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候,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1下列对句中
4、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贵耕战而贱儒生 贱:轻视 B使礼义废,纲纪败 使:假如 C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 防:防备 D薄夫敦,鄙夫宽 敦:敦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上下乱而阴阳谬 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 B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 以此二子解沮齐众 C此礼义为业者也 国之所以存者 D人民为善 开不为上用之路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儒名而俗行 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B不徇爵禄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C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
5、魏文扶轼致敬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B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C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D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5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 【答案】1C 2B 3B 4D 5本文第一段通过几个例子来体现相反相成的思想。人走路时,脚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踩着的地方才能成为路
6、。人的身体要靠手足才能活动,但能动的手足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 由此得出结论,有的事物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用处,但是有用处的事情却要依靠它;礼义表面上对人没有成效,但有成效的事情要靠礼义才能完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C.“防:防备”错误。本句意为:原以为旧堤防是没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灾。防:名词,堤防。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言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B.两个“以”均为动词,认为。 C.代词,的人;助词,表句中停顿。 D.动词,变得;副词,被。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B.“不为了爵位
7、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错误。本句意为:不追求爵位、俸禄。徇:追求。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推断文章内容的能力。 D.“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错误,根据“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可见,认为他们对保全国家没用处的是韩非子,而作者认为“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魏文侯能够通过尊重段干木而保全国家,显然他们对国家是有功的,而且批评韩非子“不赏功、尊有益”。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的“相反相成”思想,主要通过举例论证来体现。如“旧防”看
8、似平时无益,去掉却不能防范谁在;“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就像脚踩着路行走,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被脚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体要靠手脚才能行动,然而行动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看似相反的事物实则相互补充、依赖。从而得出结论“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即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好处而好事却要靠它,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体效果的事却要依靠它,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礼义而成”,礼义表面上对人没有成效,但有成效的事情要靠礼义才能完成。 参考译文: 儒生讲的是礼义,耕战讲的是饮食。重视耕战而轻视儒生,是抛弃礼义找
9、饭吃。假使礼义被废掉,维持统治秩序的礼法就会被破坏,上下关系一片混乱,阴阳二气也会错乱,天晴下雨违背时节,五谷没有收成,于是老百姓饿死,农民无法耕种,士兵也无法打仗。原以为旧堤防是没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灾;认为原有的礼义没帮助而把它取消,肯定要有灾祸。儒者活在世上,就是维护礼义的原有堤防,有他们看来没有好处,但要没有他们就会带来损害。礼义对于人不产生直接的具体效果,但有具体效果的事情都要依靠礼义来完成。就像脚踩着路行走,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被脚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体要靠手脚才能行动,然而行动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所以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好处而好事却要靠它,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直接效果而有
10、直接具体效果的事却要依靠它。儒生,耕战必须依靠他们,要是抛弃而使他们不存在,那怎么行呢? 韩非指责儒生,认为他们有害无益。大概是说一般儒生操行不好,举止不重礼义,名义上是儒,行动却和一般人一样,用真才实学作幌子,而提出些有害的主张,一心想做官发达,所以值不得尊重。至于志向纯洁,行为光明,不追求爵位、俸禄,抛弃卿相官位就像脱鞋一样的人,才会居于官位处理政事,即使他们没有建立功绩,但却是以推行礼义为事业的人。国家能存在的原因,是有礼义。老百姓不懂礼义,国家就要灭亡,君主就要遭殃。今天儒者的操行,是重礼爱义的,他们引导不懂礼的人,激励没有义的人,使人民变得善良,喜爱自己的国君,这也是很有好处的。听说
11、伯夷的作风,会使贪婪的人变得廉洁,软弱的人树立志向;听说柳下惠的作风,会使轻薄的人变得敦厚,心胸狭隘的人变得宽宏大量。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 段干木闭门隐居不肯出来做官,魏文侯很敬重他,坐车经过他居住的里巷时也要扶轼俯身表示敬意,秦军听到这事,终于不敢攻打魏国。假使魏国没有段干木,秦兵一进入国境,国家就有被灭亡的危险。秦是强国,打仗没有不胜的。把战争强加给魏国,魏国必败,三军即使苦战,也要血流千里。如今魏文侯向闭门隐居的人表示敬意,就使强大的秦国军队退却,保全了魏国的领土,拯救了三军士兵的生命,论功没有比他更大的,论赏没有能超过他的。 齐国有节操高尚的人,叫狂谲和华士。二人是兄
12、弟,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屈从别人的意志,不在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君主那里做官。姜太公吕尚被封在齐,认为这两个人使齐国人士气瓦解人心涣散,开了不为君主效劳的先例,就同时把他俩杀了。韩非赞赏这种做法,认为他俩留着没有好处只有坏处。 其实,狂谲、华士、段干木这类人,姜太公杀了他们,并没有排除和得到什么;魏文侯扶轼俯身向段干木表示敬意,退了强大的秦军而保全了魏国,功劳谁的大呢?假使韩非赞赏段干木闭门隐居的高尚节操,那么魏文侯尊敬段干木,就是对的;狂谲、华士的节操与段干木的节操一样,韩非称赞姜太公杀了他们,那就错了。即使韩非指责段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侯对他的尊敬,但段干木正以这样的操行而使国家得到好处,魏文侯
13、正以尊敬段干木的办法而收到了功效,这可见韩非不奖赏功劳,不尊敬有益的人。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安定先生胡瑗,字翼之,世居安定,流寓陵州。少以圣贤自期许,专意经学,兼通音律之法,以经术教授吴中。范文正爱而敬之,聘为苏州教授,诸子从学焉。景祐初,更定雅乐,文正荐之,以白衣对崇政殿,授秘书省校书郎,历丹州军事推官、保宁节度推官,后治湖州学。 庆历中,天子诏下苏、湖,取先生之法,著为令于太学。寻为太子中舍,岁余,授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仍与议乐。乐成,迁大理寺丞,赐绯鱼(注)。既而疾作,以太常博士致仕。东归之日,弟子祖帐百里不绝,时以为荣。卒,年六十七。 先生在学时,每公
14、私试罢,掌仪率诸生会于肯善堂,合雅乐歌诗。至夜,乃散诸斋,亦自歌诗奏乐,琴瑟之声彻于外。先生教人之法,科条纤悉具备。初为苏湖二州教授,严条约,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徐积从安定先生学,潜心力行,其学以志诚为本,思六经而喜为文词,老而不衰。自言初见先生,头容少偏。先生厉声云:“头容直!”积猛然自省,不特头容要直,心亦要直,自是不敢有邪心。先生善甄别人物,使之以类群讲习。立“经义”“治事”二斋:经义则择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则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治兵、水利、算数之类。 先生尝曰:“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居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
15、尝自吴兴率弟子游关中,至潼关,路峻隘,舍车而步。既上至关回顾黄河抱潼关,委蛇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千里,形势雄张。慨然曰:“此言山川矣。学者其可不见之哉!” 神宗题赞先生像曰:“先生之道,得孔、孟之宗;先生之教,行苏、湖之中。师任而尊,如泰山屹峙于诸峰;法严而信,如四时迭运于无穷。辟居太学,动四方欣慕,不远千里而翕从;经义治事以适士用,议礼定乐以迪朕躬;倡明正道,开来学之颛蒙。载瞻载仰,谁不思公?诚斯文之模范,为后世之钦崇!” (取材于宋元学案安定言行录) (注)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宋沿袭唐制,五品以上佩绯衣、银鱼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身先之
16、先:给作表率 B不特头容要直 特:特意 C辟居太学 辟:征召授官 D开来学之颛蒙 颛:蒙昧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兼通音律之法 如治兵、水利、算数之类 B其学以志诚为本 学者其可不见之哉 C以广其闻见 经义治事以适士用 D舍车而步 法严而信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子祖帐百里不绝 弟子设帷帐为他送别,绵延百里不绝 B科条纤悉具备 规章制度细致详尽 C经义则择疏通有器局者居之 “经义”就选择通达且有格局的人来此学习 D不远千里而翕从 先生从千里之外而来,紧紧跟从我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由范仲淹引荐,胡瑗以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之散文类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 年高 语文 二轮 考点 强化 训练 文言文 阅读 散文 统编 版高三总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