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7)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





《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7)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7)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7)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2018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 一、精微品鉴 诗歌答题中所有的问题都源于读,只要读懂读会了,所有的问题都好解决,答表达技巧赏析题也是如此。不少考生看到语言材料就急于判断表达技巧,而不是细细地阅读与品鉴,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对试题所给的语言材料要在对全诗内容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细读、品鉴。具体说来,要从“象”入手,去体察“境”,领悟“意”,进而准确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赏出表达效果来。 1欣赏“象”,感受“境”。所谓“象”即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包括各种景、物、人、场面以及其构成的整体艺术画面。第一步要把所给材料的“象”统统找出来,
2、既包括动态之象,又包括静态之象,把它们联缀起来,并想象成一幅(或两幅)画面。 试以2015年全国卷诗歌题残春旅舍要赏析的“晚唐巧句”“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为例。两句中的“象”有:树头,抱花须而落的蜂;池面,吹柳絮而行的鱼。两句分别写了两个动态的场景: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再想象成这样两幅画面:肥胖的蜜蜂倒抱着花须忙碌采蜜,鱼儿追逐着水面的柳絮玩着吹泡泡的游戏。 当在脑海中形成这两幅画面后,就能感受到了“春的盎然生机与情趣”的意境了。 2抓住“诗眼”,领悟(情感)意蕴。所谓“诗眼”就是句篇中交代感情的词句,抓住了“诗眼”,就领悟到诗句的情感意蕴,进而也能准确说出其艺
3、术效果了。仍以残春旅舍“晚唐巧句”为例,“抱”“吹”固然是描写“蜂”“鱼”动态之词,从中能读出愉快之情,再联系全诗的“恍然”诗眼及其他情语,不难看出这两句实际上是以乐景反衬眼前流徙的悲哀。 综上所述,只有对所给材料做由“象”及“画”“境”,进而领悟到其情的阅读品鉴的功夫,才能全面、准确地判断出表达技巧,赏出表达效果。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江云叠叠遮鸳浦 宋苏庠注 江云叠叠遮鸳浦,江水无情流薄暮。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渚花不解留人住,只作深愁无尽处。白沙烟树有无中,雁落沧洲何处所。 注苏庠:宋代词人,终身未仕,隐居庐山,浪迹湖海。 鉴赏这是一首羁旅抒怀词,通篇在
4、景物描写中抒发了“客恨渺无涯”的感情。 开头两句写别离的时间(薄暮)、地点(鸳浦)及景物特色。在薄暮时分,船儿离开鸳浦,渐渐远去,江上云气重重叠叠,遮蔽了与伊人分别时的鸳浦,不见伊人的倩影;想让那一叶扁舟暂驻,然而江水无情,载着这小舟偏偏向远方流去。“鸳浦”二字颇有深意,“鸳”即“鸳鸯”,古称“匹鸟”,雌雄偶居不离,后比喻情深意长的伉俪。词中的“江云叠叠遮鸳浦”不仅写出江云重叠遮蔽鸳浦之状,更暗寓了词人不得不与伊人分别的离愁,无限忧怨之情亦隐在“叠叠”二字之中。“流薄暮”三字耐人品味,不仅点出出行时间的迟暮,而且烘托出伤别的氛围:在薄暮冥冥中抛别伊人远离家乡,在薄暮冥冥中浪迹天涯,天各一方,游
5、子的心绪该多么悲凉、伤感、孤寂。一个“流”字,用得尤为精妙,它给读者展开一幅动幻的画面:“江水长流,孤帆远去,暮色悠悠,在流动中,暮色愈来愈重,孤帆消失在江天苍茫之中。”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以对仗手法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游子的思乡深情。上句写江风吹拂,芦苇摇曳,恰见归帆初张,将返家乡,而自己却是迎风冒雨,扬帆远行。下句写雨声淅沥,敲击船篷,惊扰了客梦。“不禁”二字是禁不住的意思,它强调了客梦轻浅恍惚。此二句对仗工稳,设想新颖。 过片继续写游子情怀。“渚花不解留人住,只作深愁无尽处。”这是移情入景的手法,将小渚的荻花人格化了。这里既是嗔怪荻花不了解游子思乡之情,又嗔怪她无留客
6、之举,只是一味地在瑟瑟秋风中含情脉脉,愁思缕缕地送别游子。词人用移情法从侧面表达了游子的思归深情。 结句“白沙烟树有无中”两句,以景结情。写江边白沙茫茫,烟树迷蒙,似有似无;时至傍晚,正是雁落平沙休憩之时,然而这休憩之地能否安全呢?“何处所”是设问句,写出词人对雁行的关心。“沧洲”是滨水之处。词人在景物描写之中寄托了自身漂泊无依,前路茫茫的感慨与惆怅。 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无论是叠叠江云、汤汤江水、淡淡薄暮、点点归帆、瑟瑟苇荻,还是沥沥秋雨、杳杳白沙、茫茫烟树、行行北雁,各种意象都满蕴着词人羁旅伤别之情,前路渺茫的感慨。这词中的景,是词人心中景、情中景,故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归帆初
7、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 答案对比和借景抒情。写江风吹拂,芦苇摇曳,恰见归帆初张,将返家乡,而自己却是迎风冒雨,扬帆远行。两相对比之下,更显自己羁旅之伤。写雨声淅沥,敲击船篷,惊扰了客梦,兼之眼前所见归帆与瑟瑟苇荻,更添感慨,表达了思乡之情。 二、精细判断 要准确判断表达技巧,除了前面谈的精微品鉴的基础外,还要掌握五个判断角度: 1从写作对象角度判断技巧 如果写作对象是景物,则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手法;如果是事物,则要考虑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映衬等手法;如果是人物,则要考虑写人的手法(如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如果是兼而有之,则要从它们之间的
8、关系上判断。 2从关系判断技巧 诗歌表面上看是词、句的组合,实质上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合。就所给语言材料讲,要善于抓住材料之间的关系(即景、物、情、事、人之间的关系)判断。如最常见的关系是景与情、物与志、别人与自己等,另有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关系。多从这些关系考虑,就能判断出许多常用技巧来。 3从层次判断技巧 所谓层次,就是所给语言材料的不同层级,如这一句、这一联、这一片、这一篇。语言层级单位不同,判断技巧便不同。如是词、句、联,优先从修辞手法考虑;如是片(几联)、篇,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考虑;若是两句(一联),判断不可只看一句,而要两句合成一个整体看。 4从位置判断技巧 就是从所给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7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18 届高三 二轮 复习 诗歌 鉴赏 专题 训练 人教版高三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