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ppt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ppt(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里,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一般不作状语。而在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作状语是非常普通的现象,是名词本身固有的语法功能之一,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意义。豕人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用对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态度,来对待处置谓动词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有“当作那样”、“用待的态度”或“像待似的”意思,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齐将田忌善而客客待之。(孙子
2、列传)(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所处方位,有“在”或“向”的意思。西西破强楚入郢,北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列传)(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群臣民能面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面刺”是当面讥刺、批评。(5)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据。群臣后应者,臣请剑剑斩之。(史记高祖本纪)(6)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朝朝济而夕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长驱到齐,晨晨而求见。(战国策)时间名词中的“日”、“月”、“岁”等充当状语时,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或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或表示追溯往事。今有人日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日”是每日、天天的意思。事日日多。(史记)“日”当“一天一天”讲。日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左传成公十六年)“日”是往日、当初。2、动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的情况颇为罕见,用作状语的动词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争争割地而赂秦。(孟子)动词用作状语后,用“而”或“以”和动词谓语连接,这种情况比较多。詠詠而归。(论语)坐坐而假寐。(左传)动词作状语和连动式连动式表示一先一后的行为,不分主次。动词作状语,是修饰动词谓语的,有主有次。王力先生意见王力先生意见:必须细玩文义,加以区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名词 状语 动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