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 -- 人教版高三.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 -- 人教版高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 -- 人教版高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 - 人教版高三哈三中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第三次验收考试 语文 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3. 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分值为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怎样读懂乡土中国 怎样读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要读懂乡土中国,首先必须了解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本书,有许多内容都是针对乡村建设这一学派的学者们而
2、说的,乡村建设学派认为“愚、弱、穷、私”是中国人的四大痼疾,他们认为只要普及教育,让乡下人识字,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等等,就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但作者却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有自己的地域特点以及一套沿袭已久的文化制度,需要我们以科学实证的方法作深刻的研究,认清乡土社会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我们阅读这本书时,如果能清楚乡村建设者们的主张和学说,就能对书中的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就能学有所得。 此外,阅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文体的概念。乡土中国属于论述类文体,这是由本书的写作目的决定的。它不是一本文学类的作品,而是一本以论述为主的学术专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乡土中国共有十四
3、篇文章,是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这些文章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来分析,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同时它们又各自成篇,分别对应独立的主题。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把握这一特点。 为了读懂乡土中国,我们还需要对这本书的写法做一些认识,它最大的写法有些什么呢?其一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即从生活中的事例讲起,逐步分析这些个别现象的特点以及包含的道理,然后再归纳出自己的结论,表明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在文章中多有体现。比如无讼一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事例,由浅入深地论述了两种社会形态中维持社会治理的方式,围绕“讼师”(律师)在乡土社会和城市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作论述,判然划分出了礼
4、治社会和法治社会对“打官司”的不同态度与看法。从而得出结论:都市社会,法律必不可少,律师地位很重要,而在乡土社会里,“讼”的发生,则是社会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因为乡土社会的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人们凭借心中的良知,就可以处理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可以维持和谐的社会治理。 其次,我们还要对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做一些分析。乡土中国有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述,比如讲到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或讲述一个案例的时候;但讲到某种社会学的概念或理论时,的确是有些艰涩难懂的。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我们要紧扣文章的标题来读,因为文章的标题是全文中心意思的高度提炼。比如在血缘与地缘一文中,开头一
5、段先讲血缘社会的基础是年长者对年幼者有强制的权力,第二段则论述生育是维持血缘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作者写这些,一是为了论述清楚乡土社会血缘的特点,二是为后文写地缘的特点作铺垫,因为地缘是从血缘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种社会形态,它们之间必然有本质不同的地方,地缘社会代表着社会文明的大方向。 至于论述方面,作者通常采用纵横交错的方式进行。纵的方面是作者的观点及论证的层层分析和深入,横的方面则是对事实与案例联系的综合与分析。有时作者为了让自己的论述更加丰富有力,往往在横的方面展开过多,导致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这时我们要注意回顾前文的论点,并与之进行对照,看看其论点是平行的还是推进的
6、。这样来读,也就不难理解内容了。 (摘编自戴庆华怎样读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为了改变中国人“愚、弱、穷、私”的现状,乡土中国提出要依据中国乡土社会的地域特点及沿袭已久的文化制度来进行治理。 B.乡土中国由于自身的写作目的,选择了论述类的文体样式,但又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它共有十四篇文章,各自内容独立性很强。 C.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论著,虽然语言晦涩难懂,但是文中讲述了一些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者案例,不乏形象趣味性。 D.乡土中国阐述了血缘与地缘的关系,本文提及这一内容是为了分析乡土中国从现象到本质逐步进行归纳的写法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
7、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运用例证法,举无讼一例,主要是为了论证乡土中国在写法上有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出结论的特点。 B.文章在分析血缘与地缘时先概述其首段和第二段的内容,再概括作者写这些的两个目的,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C本文按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展开,主体部分从时代背景、文体等多方面阐述了读懂乡土中国的具体方法。 D.乡土中国在论述方式上通常纵横交错,纵的是观点及论证的层层分析和深入,横的是对事实与案例联系的综合与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乡土中国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全书有贯穿始终的
8、理论基础。 B.乡土中国在论述时往往横的方面展开较多,读者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不对文章前后观照就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 C.在乡土社会里,“讼”的发生是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因为乡土社会里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 D.乡土中国一书,结合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质,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对推进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有积极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
9、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编自优秀传统文化该怎样进校园)
10、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师眼里导致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展开困难的因素(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政府文化职能研究) 材料三: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
11、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实在”) 材料四: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
12、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
13、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编自教育部持续推进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B.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但“道”重于“术”,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C.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的教师不足1/3,这是影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 D.材料四侧重介绍
14、了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并介绍了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特点。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B.C.D.6要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5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往事 沈从文 这事说来又是十多年了。 算来我是六岁。因为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辫子就不见了。那是夏天秋天之间。妈怕我到外面乱吃东西,每天都要靠到她身边坐着,除了拿五个小钱到道门口去买士元的凉粉外,剩下便都不准出去了!至于为甚又能吃凉粉,那大概是
15、妈知道士元凉粉是玫瑰糖,不致吃后生病吧。本来那时的时疫也真凶,听隔壁瑞龙妈说,杨老六一家四口人,从十五得病,不到三天便都死了! 爹好像到乡下江家坪老屋去了好久了,有天忽然要四叔来接我们,大概也就是闻到城里时疫的事情吧。妈也不说什么,她知道大姐二姐都在乡里,我自然有她们料理。只嘱咐了四叔不准大哥到乡下溪里去洗澡。 因大哥前几天回来略晚,妈摸他小辫子还湿漉漉的,知他必是同几个同学到大河里洗过澡了,还重重地打了他一顿呢。四叔人不大肥,但很精壮。妈常说这是会走路的人。铜仁到我凤凰是一百二十里蛮路,他能扛六十斤担子,一早动身,不摸黑就到了,这怎么不算狠!他到了家时,便忙自去厨房烧水洗脚。那夜我们吃的夜饭
16、菜是南瓜炒牛肉。 妈捡菜劝他时,他又选出无辣子的牛肉放到我碗里。真是好四叔呵! 那时人真小,我同大哥还是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四叔担去的!大哥虽大我五六岁,但在四叔肩上似乎并不怎么不匀称。乡下隔城有四十多里,妈怕太阳把我们晒出病来,所以我们天刚一发白就动身,到行有一半的唐峒山时,太阳还才红红的。到了山顶,四叔把我们抱出来各人放了一泡尿,我们便都坐在一株大刺栎树下歇憩。那树的杈桠上搁了无数小石头,树左边又有一个石头堆成的小屋子。四叔为我们解说,小屋子是山神土地,为赶山打野猪人设的。树上石头是寄倦的:凡是走长路的人,只要放一个石头到树上,便不倦了。但大哥问他为甚不也放一个石子时,他却不做声。 他那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 - 人教版高三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第三中学 2022 届高三 上学 第三次 验收 考试 语文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