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基础训练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基础训练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基础训练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基础训练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第八单元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赏析示例】 .作者简介 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先河。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所以叫“十五国风”,有诗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部分。“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
2、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歌背景 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 .诗歌赏析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
3、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 【自主检测】 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其姝,_俟我于城隅_。静女约会中体现男主人公憨厚痴情的句子是:_爱而不见_,_搔首踟蹰_。 (2)静女描写女人送给男人的第一个礼物很美的句子是:_彤管有炜_,_说怿女美_。 (3)静女中用双关语赞美姑娘
4、的句子是:_匪女之为美_,_美人之贻_。 阅读练习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解析:没有根据判定“发生在同一天”。 3.你认为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提示:_我认为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贻我彤管
5、”“自牧归荑”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直率。_ 4静女诗中的“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达了男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提示:_“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字面上的含义是:不是你(荑茅草)美丽,而是因为你是美人(恋人)送的。男主人公用这句话托物抒怀,赞美自己的恋人,感谢她送来了礼轻情意重的礼物,表达了他接受茅草后欣喜与幸福的感情,也表现了他对恋人的一片深情。_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赏析示例】 .作者简介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
6、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词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诗歌背景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就诞
7、生在这个时期。这些诗歌,篇幅长短不定,主要抒写士人失意飘零之感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及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这从一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世风没落的时代面貌。 .诗歌赏析 起首一、二句叙述平缓,营造了一种优美的意境,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思。“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感情的纯洁、美好。三、四两句自问自答,语气较为缓和,“远道”一词已为下文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诗承上句“远道”而来,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回头望着故乡的方向,
8、但看到的是不敢去仔细计算的漫长道路。“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至此,抒情主人公痛苦到极点。结尾两句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产生了更深的担忧: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令人销魂! 【自主检测】 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采之欲遗谁_?所思在远道。 (2)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_还顾望旧乡_,_长路漫浩浩_。 (3)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_同心而离居_,_忧伤以终老_。 (4)涉江采芙蓉中“_涉江采芙蓉_,_兰泽多芳草_”
9、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 阅读练习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荷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由来。 C第五、六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解析:D项,“含蓄”的说法不当,诗歌的结尾两句,
10、是直抒胸臆。 3从诗歌的内容上看,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有不连贯的地方,似乎是叙述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变化的? 提示:_既可以把该诗理解为女子思夫之作,也可以把该诗理解为游子思归之作。前一种理解,诗歌的后半部分为虚写;后一种理解,诗歌的前半部分为虚写。_ 4“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内心情感? 提示:_“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美丽的莲花要是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可是自己的心上人远在天涯海角!这好似一声叹息,表现出这位女子的寂寞凄凉和伤心失望。_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1、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示例】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有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主要作品有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又名乌夜啼)望江南子夜歌破阵子等。 .诗歌背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基础训练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统编 版高一 语文 必修 上册 第八 单元 古诗词 诵读 基础训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