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doc
《高一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高一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命题人:王立新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6分,每题2分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后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的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立志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高洁的品德节操,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是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既希望建功立业,又想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也常常发生矛盾,但
2、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几乎挨饿的程度,却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为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的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需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
3、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他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而“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哲学。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
4、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助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来看,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来看,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 选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有删改1、以下对陶渊明“人生的
5、两大支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 C 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结论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 D 在“人生的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
6、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2、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陶渊明决心保持高洁的品德节操,对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特别推崇。因此,即使贫穷到挨饿的地步,他也能用“道来求得平衡,不丧失其为人的准则。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B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他天性如此,受不了绳墨束缚。因此,他不肯与官场同流合污,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C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
7、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D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而且找不到正确的路去改变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助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而言,这样做便能够部分地达到。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3、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为哪一项 A 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其内涵是一致的。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B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
8、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 C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D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45题8分每题4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注】 建德:这里指桐庐江流域。
9、海西头:指扬州,古称广陵,也称维扬。4、本诗前四句借景抒情,请试加分析。答: 5、有人评述这首诗的尾联说:“泪岂可寄?然无理之辞,却独有深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加以分析。答: 三、名句默写6、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题1分1 ,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2在雨中哀怨, 。戴望舒雨巷3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徐志摩再别康桥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5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6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题21分,7题5分,题4分,9、10题各6分 庹其五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 石鸣庹其五是个茶客。或者说,退休前,庹其五是个老师,退休后,庹其五是个茶客。退休
10、前,庹其五每周六天去学校上课;退休后,庹其五每周六天到巷子尽头老孙家的茶铺子里坐着喝茶。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老孙家的茶铺子很小,茶几椅子就摆在院子里。院里的照壁早就毁了,站在院外的路上往里看,一眼就能看个通透。庹其五就坐在通透处的一棵银杏树下。银杏高四五丈,郁郁苍苍,总有上百的年岁了吧?庹其五有时抬眼望着银杏树,不免感叹一声:“银杏自然是好,要是有这么粗大的一棵茶树立着,岂不更佳?听见的人就把老孙叫过来,对老孙说:“老孙,改天你交过 银杏刨了,庹老师说,种棵茶树才更好呢。老孙听了,也抬眼看看银杏,对庹其五说:“庹老师,这银杏可算得上是我爷爷辈的了呢。庹其五和喝茶的人就笑起来,庹其五对老孙说:“老
11、孙,他们说玩笑话呢。这么好的一棵树,谁舍得刨?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在老孙家茶铺子喝茶的,多是熟客,认得庹其五的,都叫他“庹老师,不认得的,互相谈起来,问起姓名,庹其五就会蘸着茶水在茶几上写一个“庹字,指点着说:“很多人开口就念度,那不对。这个字念庹,同稳妥的妥一样的音。同他难念的姓一样,有时他说的话也让人觉得突兀。比如,有时侯庹其五将装茶叶的小瓶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将茶叶仔细放进茶碗,看着老孙一柱滚鲜鲜的开水注进去,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说的是陆羽茶经的开首一句,但和庹其五一道坐着喝茶的人都不知道,所以接着话往下说的人很少。一道喝茶的人听不懂庹其五说的那些话,庹其五常常是说几句就止住了。未经
12、许可 请勿转载 庹其五来老孙的茶铺子喝茶,总是喜欢自己带茶来。老孙的茶太普通,没有他自己的茶好。庹其五无儿无女,老伴也走了,生活清淡,钱的用途不多,说来算去也就是个喝茶。庹其五也是人个儿子的,上山下乡的时侯,儿子到山区插队,一年夏天放牛,走在山沟里,遇上山洪,儿子忙着赶牛,却将自己留在了山洪里。庹其五和妻子赶到儿子插队的村庄,站在山沟边一阵痛哭,又一阵痛哭,才移动步子,在山坡上种下一株远道带来的茶树,又沿山沟向下一路洒了五斤茶叶,乡下人都奇怪,以为是城里人在破旧,却不知庹其五是在给儿子安魂。儿子喜欢茶,若不是来参加上山下乡的运动,本是该去农业大学学习,然后去培育他愿望中的优质茶树的。天不假人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期中 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