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课文分析课件.ppt





《怀疑与学问课文分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怀疑与学问课文分析课件.ppt(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怀疑与学问怀疑与学问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顾颉刚(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 辨伪,有不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2021/8/8 星期日1作者故事作者故事l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
2、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2021/8/8 星期日2 预习预习l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l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l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l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l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l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3、2021/8/8 星期日3(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l1虚妄()2,步骤()l3懒惰()4启迪()l5停滞()6塾师()l7程颐()8顾颌刚()(二)(二)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1学者先要会疑。学者先要会疑。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则须疑。3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2021/8/8 星期日4一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l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
4、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2021/8/8 星期日5二、作者及文中提到的几位名人。l1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在厦门、中山、北京等大学任教。解放后,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等职务。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
5、工作。他一生坚持记笔记66年,即使在十年动乱受到迫害以及住院治病期间也不中断。他一共写了500多万字笔记,共1200多册。其中有不少“创见”,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主要著作有顾颉刚文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l2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洛阳人。曾和兄程领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新政。讲学达30余年。程颐的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2021/8/8 星期日63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县(现陕西省眉县)横梁镇人,世称横渠先生。青年时代学过兵法,欲结客收复沈西失地。
6、曾任祟文院校书等职。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中。v4戴震(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字东原,安徽休),清代思想家、学者。字东原,安徽休宁人。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在馆五年,病宁人。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在馆五年,病死。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又精死。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又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成为一代考据大师。在哲学上有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成为一代考据大师。在哲学上有力地批判理学家力地批判理学家“理在事先理在事先”等理论,强调了从具体考察事物中等理
7、论,强调了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著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著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等。证等。v5朱衰(朱衰(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爱源价属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爱源价属江西江西)人。侨寓建阳(分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人。侨寓建阳(分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有很深的职。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有很深的研究。研究。2021/8/8 星期日7(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2
8、)分论点:)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发明的基本条件。(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听说听说“腐草为萤腐草为萤”戴震善问的例子戴震善问的例子(2)道理论据:)道理论据:“学者先要会疑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张载“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孟
9、子 2021/8/8 星期日8三三.2021/8/8 星期日9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张载)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张载)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董仲舒)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骂行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骂行之。”(中庸(中庸 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不进。”(
10、陈宏谋)(陈宏谋)6“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嘉)(朱嘉)7“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能问,已得知识之半。”(陈献章)(陈献章)8“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富兰克林)(富兰克林)9“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一言以敝之,学问就是辨别之术。一言以敝之,学问就是辨别之术。”(赫塞)(赫塞)2021/8/8 星期日10.布置阅读思考题l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
11、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l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l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l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l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l思考题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2021/8/8 星期日1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说也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说也a常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抱怀疑的态度,b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c常常评判书中的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12、学说d: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品,都是这样产生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品,都是这样产生的。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1“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是从是从句中摘下来的,对它还原,句中摘下来的,对它还原,它的正确位置是它的正确位置是 AaBbCcDd 2句中四个句中四个“常常常常,二,
13、二”概括了什么精神?概括了什么精神?3句中三个句中三个“新的新的”突出了什么作用?突出了什么作用?4句中的冒号起什么作用?冒号前后分句是什么关系?句中的冒号起什么作用?冒号前后分句是什么关系?5如果把这如果把这3句分成两个小层次,该如何分法?为什么?句分成两个小层次,该如何分法?为什么?6概括这概括这3句话所论述的论点。句话所论述的论点。2021/8/8 星期日12.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l提问: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同学回答毕,教师酌情适当讲评。)l讲解:这篇文章有六个段,分两个部分:l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一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棗程颐”
14、第二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棗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l第二部分(3?段)阐明总论点,这是本文的论证部分。这个部分分两层写:第一层是第3?段,第二层是第6段。这两层各围绕什么中心来写?它们和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这两个问题同学们在课后也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2021/8/8 星期日13l提问一: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l讲解: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
15、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l提问二: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l讲解: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2021/8/8 星期日14第第3段段l教师:第三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话:“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
16、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对这段文章,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2021/8/8 星期日15l提问一: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lA.B.l(并列)(并列)lC.D.l(因果)(因果)l讲解:D是正确的。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2021/8/8
17、星期日16提问二:第三句提问二: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论证还是比喻论证?讲解: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讲解: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两的两种种“来源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做学问的实例,“譬如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提问三: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提问三: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讲解: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讲解: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
18、紧紧相联。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章上下紧紧相联。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进了一层。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2021/8/8 星期日17第第4段段l提问一:第四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提问一:第四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l讲解:这段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讲解:这段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件”)指出)指出“怀疑的精神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
19、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是;不信它,因为它;不信它,因为它非非”,这种,这种“事前的思索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帝有什么科学根据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举二例(“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的传说、的传说、“腐草为萤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第三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末句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若能这样追
20、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2021/8/8 星期日18l提问二: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l讲解: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三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2021/8/8 星期日19第5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怀疑 学问 课文 分析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