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和实践 (2).doc
《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和实践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和实践 (2).doc(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修改部分,增加了文献综述、对一、二章进行了整化、增加了研究的意义部分,增加了实证分析和有针对性的建议。另外,查重不对,开题的绪论和附件部分是不参与查重的。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和实践目录第1章 绪论论文整体而言比较薄弱,缺乏实证或者案例支持1.1选题的背景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2.2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科学素养的需要 1.2.3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需要 1.2.4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知识积累和良好思维方法养成的需要 1.2.5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优化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需要1.3国内外研究综述1.
2、3.1国外研究综述1.3.2国内研究综述文献综述比较薄弱,对研究生论文而言,综述是很重要的第2章 相关的理论综述2.1数学问题意识的含义2.2相关的理论基础2.2.1学习问题意识的心理学基础2.2.2建构角度方面的基础2.2.3心理基础教育数学问题意识2.2.4数学发展的理论基础2.3数学问题意识的意义2.3.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造力2.3.2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把握2.3.3构建学生的认知能力2.4问题意识培养的原则2.4.1主体性原则2.4.2差异原则2.4.3适度公开原则2.4.4实践原则2.4.5及时激励原则建议加强第1部分背景意义和研究问题等内容,将1.
3、3与第二章整合,第二章,问题原则、问题意识可以相对减少第3章 高中生问题意识的现状与成因分析3.1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调查3.2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成因分析3.2.1学生问题意识的薄弱表现3.2.2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成因分析 第4章 高中数学教学中策略应该严格按照第三章的问题提出,同时,应该增加实验数据说明有效性或者利用案例支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4.1对学生对问题认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4.1.1创造和谐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4.1.2利用有影响的人或事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4.1.3完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问题认识4.2学生问题意识的优化4.2.1创建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优化问
4、题意识4.2.2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问 4.2.3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善问 4.2.4教给学生问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4.3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4.3.1养成学生的习惯4.3.2注重个体差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4教师应转变思想,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养4.4.1树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理念 4.4.2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4.5实证案例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5.1结论5.1.1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5.1.2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5.1.3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5.1.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5.2建议5.2.1奠定学生知识基础,开发思维训练 5.2.2老师要加强科学引导 5.2.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5.2.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从各方面的因素转移第1章 绪论1.1选题的背景在我们以前的数学教学中,学生通常被要求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略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就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到底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我认为学生不能提出好的问题不能算是一个好学生。但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意义,独立思考的习惯,后天的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目前,我们的高中数学上这种单向沟通模式的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是最普遍的,以“教师讲学生听记”为主,学生老
6、师都习惯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也乐于接受老师的结论。现在似乎是,课堂上老师告诉学生知识,教学的教育使命就完成了。这种教育可以培养人才,但效率和质量不高,尤其是难以得到的创新性人才。某大学一位教授说:“观察一个学生的天分和潜能,重要的是看他(她)怎么提问题:从一个简单的问题上,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具备不具备抓住整个讨论中最关键环节的智慧。”而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首先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必须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时,他说:“求知识,要学习,会回答,非学问”。即: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问”的问题,只会回答问题不是掌握真正的知识。学习就
7、是要学会问,而不是学习答案。显然,这是教学的本质。清华大学的一个数学教授说,批评这些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他们“除了解答问题,我不知道他们还会怎样做”。这是中国学生的普遍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要他们问问题。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而不是重复他们的前辈所做的一切。没问题,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为什么现在提出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呢?真的是毫无疑问的学生吗?不,只要有学习,就会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就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忽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太“聪明”了,往往应该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要思考的问题,可这些问题却经常会被我们的教师提出,教师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8、当然,学生就没问题的可以问。即使有一个学生有问题(通常也是具体的题目),也是课后老师写了详细的解答给学生,没有解释如何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思考,其结果是学生遇到今后发生类似的问题,仍然无法启动自己的思维,老师教给学生的“鱼”,而不是“渔”。 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教育家提出“解决问题”教学策略,这一教学理念逐渐成为国际趋势。我们的教育界也有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讨论,但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最后都是由老师来完成的现象。事实上,学生应该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主体。在教学中,学生可以独立提问,结果是独立深入的思考后给出的。一个很好的问题,提到了问题的点子上,这正是学生思考深
9、度的表现。科学是要有非常创意的思维火花的,它的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质疑,释惑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学生的认知,创新发展的突破口。素质教育的实施,课堂教学要突出“问”字,因此要从“学会”转变到“会学”起来,突出“思”字,让学生从“学回答”转换到“学提问”上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实验数学,也就是自己用知识去解决前人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它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真正的进步”。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
10、的重要的一环。1.2研究的意义1.2.1理论意义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思维的起点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如果没有问题的存在往往是被动的,肤浅的思维”。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体现出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强烈的问题又是思维的动力。能够促使人们自觉地质疑发问,进而去分析、解决。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能够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才是创新的开始。一个人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体现出其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在高中展开问题意识教学,并对此进行研究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课题。课题研究从理论意义为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问题提出的教学提供了理论、方法基础;为高中数学教师引导学生
11、问题提出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教学思路、教学程序。此外,课题研究还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和学生深层次有意义的学习数学,从而提高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1.2.2实践意义1.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并努力为人民服务是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和国力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国力竞争的主要体现。知识经济既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创新的经济,又是强调个体化、多样化的以人为中心的经济,而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就必须符合时代要求的是具有开创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缺乏创新能
12、力,就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据一席之地,最终会落于人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新课程理念强调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有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科学素养的需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日常所见或所经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发现、回答由好奇心而引起的一些问题”。有科学素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识别一定的科学问题,并且能够提出有一定科学根据的见解。能够对科学问题有一定的见解,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而只有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才能促使学生去发现和解决
13、一定的问题,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对科学知识的领悟和掌握。因此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科学创新的源动力,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切入点。3.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将课堂交给学生,一切的教与学的活动,都应该为学生自己自主学习服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多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只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自主提问的问题意识。教学过程真正实现,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如果不注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们就很难有机会带着趣味性
14、的问题开展学习。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调动,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此外学生在没有问题意识的情况下,即便流于形式的探究和学习,也是难以获得具有针对性、挑战性的体验的。这就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也不利于求知欲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就无法增强,因此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反过来,学生如果缺乏主体意识,就不会主动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就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就更不会积极主动地探究,这样,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难以得到发挥。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主体地位的发挥,进而也就影响到学生创造思维潜能的开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体会到挑战的刺激和成功后的喜悦,这就有
15、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内在的动力。 4.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知识积累和良好思维方法养成的需要 学生的知识量和思维方法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支撑点。其思维结构的完善与自身的知识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的问题意识缺乏,他们的思维就不会为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而活动,也就不会产生思维的运动、发展过程。当然也就不会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去和其他同学交流合作或自我进行探索研究了,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达不到一定的深度,自然遗忘起来也就比较快,从而影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思维的活动。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也就不会为了寻求某个问题而穷追不
16、舍,这就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5.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优化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需要 “问题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心脏,也是学生学习的心脏”。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三维目标之一,可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方法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自觉的融入到课堂中,有了问题才能促使学生去想办法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领悟到学习中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自然也就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加深,学习方法技巧的逐步优化,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本论文充分认识到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的重要性,希望也能引起更多一线数学教师对问题意识的重视。1.3国内外研究综述1.3
17、.1国外研究综述问题意识无论是作为一种现象,还是作为一种思想,都并不是全新的东西,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很早就己经提出,它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在他看来,关于美德、正义、善等的知识,并非人们的主观观念,而是客观存在的绝对知识,是在人们投胎出生前,灵魂就具有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本来就存在于人们的心灵里,就像胎儿本来就存在于母体中一样。他教学生,并不是给学生知识,而是将本来就存在于学生心灵里的知识引出来,使之显现出来,这就像助产婆助产妇生小孩那样。问题教学是引导人们培养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启发人们去认识真理。如果说精神仅仅带有一定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性质,那
18、么,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就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这种教学思想。作为一个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反对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重视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自己去发现学问。他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杜威的培养问题意识的教学思想,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杜威认为,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唤起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而传统教学往往忽视这一点。他说“在理论上,没有人怀疑学校中培养优良思维习惯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这个看法在实践上不如在理论上那么被人们所承认。此外,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
19、,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的能力,对于这一点也还没有足够的理论上的认识。”杜威认为,最好的思维方式是反省思维。所谓反省思维,“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为了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维和习惯,杜威主张采用问题教学。如果说杜威的问题教学思想还不系统,那么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德夫、马丘什金、列尔耐尔等人于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问题教学理论,则达到了问题教学研究的系统化。他们对问题教学的木质、问题教学的认识理论基础和心理学基础、问题教学的方法体系等问题作了较为个面而深入的探讨。他们提出的问题教学理论是对西方各种问题教学思想与实践的概括和发展。自杜威之后,人们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
20、行了多样化的探究,即从各个领域、各个角度探索问题教学,并创立了多种问题教学模式,其中代表性较大的就是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人们的问题意识,典型的教学模式有探究训练模式、生物科学探究模式、社会研究课的探究模式、发现法等。Duncker(1945)认为,问题解决包括对问题本身的斟酌展开连续的再阐释,对比较复杂或繁杂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囊括提出一系列的更为精练更为细致的问题以便具体体现已有信息与解决目标之间关系的问题。即问题解决伴随着相应问题提出,将问题细化分层,进而得到解决。Davis(1985)提出问题解决与问题提出在探究问题过程中相互引发。Silver & Cai(1989)研究提出“问题解决”与“问
21、题提出”之间有密切的正相关性。Silver 等人设计了“问题提出”的三个阶段为问题解决前、问题解决中、问题解决后的问题提出。并得出阶段一与阶段三学生都能提出较多问题,且阶段一提出问题比阶段三多,阶段一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并不总是有解法,有的甚至超出他们当前的解决能力。Brown and Walter 提出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主提出较为新颖的数学问题的重建离不开基于解决问题的数学问题的提出。问题解决伴随着问题提出,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和分析一系列新的数学问题,进而有效训练学生数学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NCTM 指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竭力为学生创造在具体提供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留有充
22、足的时间让学生在所提供的信息中充分利用假设修改已有的问题的题设进而创造新问题。美国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指出:“在提供的情境中,数学思想是由学生而非教师产生的。”“创设提供学生基于数学情境产生连续的智力疑问的机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时独立思考的独创精神,促进学生自我提升勇做自我引导的学习者,习以为常的从事自主建构、数学符号化、数学思想的概括和应用。”2美国盖泽(1987)将数学问题分为三种类型:A 型问题,已给出问题的形式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且问题已经由他人解答,但现存问题的解决者不知道答案。B 型问题,给出问题本身,但要解决该问题的人不知道解决方法,因此,在问题解决前,必须明确适宜的方法。C 型问题
23、,问题没有给定,且问题本身也需发掘,现行无人知道该问题,也无人知道该问题的解决方法。艾勒特使用创造性写作探测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并认为学生通过创造自己的问题表达数学观念,既展示了其对数学概念发展的理解与水平,又反映了其对数学本质的理解。Contreras and Jose(2007)建立了“问题提出”的框架模型,运用几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根据已有情境问题,引导并激发学生产生相关系统的问题。下面介绍几种教学模式探究训练模式是美国教学法专家理查德萨奇曼提出的。探究训练起源于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信念,其方法是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科学的探究当中去。儿童充满好奇并渴望成长,因此探究训练利用他们这种内在的探究渴
24、望,给予他们明确的方向以使他们更有力地探究新领域。它的基本目标是从学生好奇心出发,帮助他们发展其智力方法以及提出问题并找到答案的技能。主要观点:1.当学生面对疑惑时会本能地进行探;2.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法并且能够学会分析它们;3.新的思维方法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并且和它们原有的方法融为一体;4.合作性的探究能丰富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懂得知识的暂时性,并且使他们能够理解并接受不同的解释。理查德,萨奇曼认为,探究训练有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面对问题情境第二和第三阶段,搜集资料,包括确认和实验。学生先提出一系列问题,教师用“是”或“否”来回答,然后他们针对问题情境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第四阶段,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和实践 2 高中数学 教学 培养 学生 问题 意识 研究 实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