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产业结构+2.doc
《黑龙江产业结构+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产业结构+2.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黑龙江省优化产业结构的的对策摘要:在当前经济危机影响日益深重的情况下,我国提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把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作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措施之一,作为老工业基地省份之一的黑龙江省,如何借助产业振兴的契机,把危机转化为机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因此,研究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问题,促进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介绍了产业分类的基本理论和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在实证分析部分,首先分析了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比例,其次对产业结构形成的历史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对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达省份进行了比较分析,可以明显得
2、出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尤其是第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尤为突出。最后,以产业政策理论和分析结果为基础,提出了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即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加第二产业增加值,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对策,并且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引导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化。这些对策和政策建议为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对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产业分类,产业结构,结构调整,优化目 录1绪论11.1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1.2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观点综述11.2.1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观点11.2.2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观点21.3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问题32产业结构及相关理论32
3、.1 产业结构及相关理论42.1.1产业的概念42.1.2产业的分类42.2产业结构优化43 黑龙江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53.1黑龙江产业结构历史53.2黑龙江产业结构水平的现状63.3黑龙江产业结构形成的原因83.3.1 产业结构布局存在问题83.3.2 工业加工水平低83.3.3国有制仍占工业主体93.3.4缺乏具有竞争实力的产品93.3.5对于入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很大问题94 黑龙江产业结构发展优势和劣势分析104.1黑龙江产业结构发展的优势分析104.1.1资源优势104.1.2产业优势104.1.3区位优势114.1.4科技优势114.2黑龙江产业结构发展的劣势分析114.2.1农
4、业就业比例过大114.2.2工业结构矛盾突出124.2.3服务业发展缓慢134.3黑龙江产业结构与发达省的比较144.3.1发达省份产业结构特点144.3.2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后目标145黑龙江省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155.1对第一产业155.1.1农业目标产业化经营155.1.2发展绿色农业155.1.3林业与畜牧业发展165.2对第二产业165.2.1工业目标技术创新165.2.2优化重工业165.2.3发展轻工业175.2.4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185.3 对第三产业185.3.1服务业目标新兴化185.3.2发展现代服务业18结 论19参考文献19致 谢211绪论1.1研究目的和研究意
5、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已由数量上合理分布向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及其调整策略对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在我国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和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背景下,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仿真不仅可以合理分析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路径,而且可以分析其与国内各省市的差距,设计出合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政策方案,可以为产业政策决策提供仿真模拟实验室的功能。其次,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可以提高生产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实现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再次,建立产业结构
6、系统动力学模型,将计量经济学与系统动力学有效结合,可以为产业结构仿真模型建立提供一种新的建模思路与方法。最后,可以为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指出调整的方向,根据控制变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了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确保经济增长,改变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提升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功能、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使黑龙江省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机遇,本文借鉴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理论与方法,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现状出发,研究其产业结构优化演进的规律,构建产业结构变动效应模型、产业结构优化模型、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及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路径模型,为政府提供产业结
7、构优化决策支持。1.2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观点综述1.2.1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观点产业结构的优化实际上是经济增长的客观过程,总量增长和结构演进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从威廉 配弟政治算术到以工业结构演进的霍夫曼定律以及库兹涅茨法则和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代表了世界经济学界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10。库茨涅茨认为,农业部门(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同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第二次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看来是上升的,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却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第三次产
8、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都是上升的,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赤松要认为,日本的产业通常经历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4.霍夫曼定理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把结构型变量引入需求方程式,对进口替代的作用做了重点研究。霍夫曼依据 20 多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与生产资料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随工业化进程所发生的变化,建立了霍夫曼比例说,即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国内外学者在对产业结构合理性进行研究时,大部分都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库兹涅茨的国际基准模式是依据许多国家的产业发展的历史资料统计得出,因此,难以
9、用于分析与样本国家资源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国家和发达国家现有产业间比例的合理性。所以用这种标准的模式来进行判断的时候还要考虑国家自身的资源条件及产业结构的状况,但无论如何,这种模式的判断方法还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1.2.2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观点国内的学者主要应用国外产业结构理论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对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毛键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及描绘了典型国家的经济增长轨迹,对典型国家经济起飞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综合分析。揭示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联系。赵峰从创新角度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多部门中的创新群集以部门内部的创新扩散为基础,使产业优化升级产生质的飞跃。因此,他认为推进创新
10、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灵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具备创新扩散和群集能力12。宋国宇和刘文宗把产业结构优化看作一个动态经济系统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在遵循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体系,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测度依据并指明了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张玉春和李宗植对我国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灵魂,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组织结构调整为切入点,深化工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战略性工业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顺利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工业国际竞争力。唐德祥和孟卫东运用面板数据(PanelData)模型考察了我国
11、以 R&D 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结果显示R&D 支出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 R&D 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和路径依赖18。连成顺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综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加强重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9。1.3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问题论文主要从黑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内部结构现状出发,应用国内外产业结构理论与实践,从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入手,深入研究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分析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优化的路径及其成因。剖析黑龙江省三次产
12、业整体及其内部变动现状及趋势。研究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建立起适用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应用目标规划建立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指明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针对产业结构系统复杂性,应用计量经济学、系统动力学、控制论等理论建立产业结构仿真模型,设计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政策方案,为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决策提供政策实验室的功能。2产业结构及相关理论在社会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适应整个社会经济状态的变化,实现自身的合理化并不断向高度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经途径。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可以培育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新
13、产业,还可以为现有的产业创造新的需求,直接或间接的吸纳现有产业的部分人员和其它资源89。与产业结构相伴而生的是经济增长、资源配置合理化、社会协调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必须充分认识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模式。2.1 产业结构及相关理论2.1.1产业的概念在本论文中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及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方式。这个定义中包括了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包括各子系统间所处的地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
14、作用。2.1.2产业的分类要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必须要明确产业分类,本文采用国际标准三次产业结构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把全部经济活动按照经济活动的客观序列与内存联系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其生产物取自于自然;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第三产业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2.2产业结构优化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市场中的产品供求结构常常处于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偏差。从理论上来看,产品供求结构均衡状态即是产业结构上的最优状态,即产业产品的产出可以满足整个社会消费者的需求。但这种结构均衡状态是极为偶然的,经济学
15、中的帕雷托最优状态是不存在的,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是不理想的,对于产品供求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对非均衡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最终目的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经济学家们对产业结构优化12所下的定义为是对不理想产业结构的一种调整行为或过程,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需求的过程,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产业结构向着协调发展、技术进步和效益提高的方向演化。张立厚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在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最优化的目标下,根据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能力、人口环境素质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关系等因素,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各产业协调发展,以适应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
16、战略的要求。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素质高度化的有机结合,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产业素质高度化,以产业素质高度化带动产业结构合理化。本文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是在保证一国(地区)经济稳定、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使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度化演进的一个过程,促使其产业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得以控制,最大限度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其调整优化的核心内容是各产业间的关系及其比例,优化的目标指向是提高各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整个社会和谐发展。3 黑龙江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3.1黑龙江产业结构历史建国初期,黑龙江省的经济可以说是和其他省份一样全部
17、以农业为主,没有自己的工业和第三产业。从1953年开始,由于国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黑龙江省的经济建设开始正式起步。在这个时期的黑龙江省,由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的一部分工程开始进行建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哈尔滨的哈飞航空厂、哈一机军工厂、量具厂、东安动力厂、东北轻合金厂、三大动力和刃具厂等。从这个时段起,黑龙江省有了自己的工业基础,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1953年到2005年的52年间,黑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整体趋势为: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大幅度减少,由1952年的458降为2005年的124;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持续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的比重后开始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大,由195
18、2年的304增加到1978年的最高点61,然后又减少为2005年的539;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上升比较缓慢,而且近几年中出现了第三产业无明显变化的局面,从1952年的238增加到2005年的337,在这52年间的发展过程中仅仅增加了不足10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情况来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明显减少,但随后又明显增加:具体情况为1952年的74下降到2012年的最低点353,在此之后又增加到2005年的484;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增加,但是到一定水平后开始停滞,这之后又出现了缓慢下降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从1952年的141增加到1982年的343,从1982年到1996年的15年时间
19、里,这个比重基本没有变化,从2012年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到2005年这个比重仅为209;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增加的速度十分缓慢,从1952年的119增加为2005年的307。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可以将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划分为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3年到1980年,也就是建国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到改革开放。第二阶段是从1981年到1990年。第三阶段是从1991年到现在。3.2黑龙江产业结构水平的现状库兹涅茨利用现代经济统计的体系,研究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考察了产业总产值变动和产业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依据人均 GDP 份额基准,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
20、总方向。认为:农业部门(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同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第二次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看来是上升的,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却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都是上升的,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对黑龙江省从 1960年到2012年的三次产业的产值及其在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情况进行统计。1960年至2010年黑龙江省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大幅度下降,在 1986 年彻
21、底完成了与第三产业比重换位的变动,从原来高于第三产业比重的 1.2 个百分点变动为低于第三产业 0.7 个百分点。在三次产业比重变化中,第一产业变化的幅度最大,从 1960年的45.8%降到2012年的 13%。第二产业产值历年来所占的比重都较大,按当年价计算从 1960年至2012年期间占 GDP 的比重均值为 51.60%,占据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但历年增长的趋势不是很明显甚至趋于平缓不变的状态。根据产业结构优化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占 GDP 的比重应该先上升而后逐渐下降,而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占 GDP 的比重在近十年来却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表现出与产业经济学理论相悖的现象。第三产业比
22、重在改革开放前,是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例最小的,一直处于三次产业中的最后位置,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所占的比重除个别年份稍有回落外,一直在稳步上升。仅从 1978 年到2012年就提高了 19.1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 0.7 个百分点。黑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比例的变化表明,产业结构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由于在工业化进程中,黑龙江省产业发展的初衷是为国民经济工业化提供技术装备,从而优先发展了重工业。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及时对第一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和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走了一条重工业自我发展道路,致使第一、二、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上缺乏产业间的有效协同,不能有效带动第一、三产业的生产能力,导
23、致第一、三产业的发展不足以维系工业超速发展,三次产业间呈现很强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在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在全国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投资结构中充分反映优先发展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路线方针,在资源配置方面主要采用政治化的手段解决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经济问题,政府是工业化过程中资源配置的主体。从 1960年开始,在整个产业经济发展中实施了以发展没有自生能力产业为目标的战略,即赶超战略,重点发展重工业。在这个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保持农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低价进而控制所有企业,使得国有工业部门获得较高的利润,并将高额利润进一步用于发展重工业。黑龙江省是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农产品价格的扭曲就更进一步
24、加重了产业结构不均衡的现象。重工业的超前发展造成整个社会经济超越工业化阶段应有的社会积累能力,在计划指令下,使资源流向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方向上,表现为促进产业体系良好运转的状况,并在短期内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增长绩效,促进了经济极大的增长。但这种策略的长期代价就是使产业不能持续升级,最终致使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制约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使产业结构优化陷入不良的路径。在 1960年至 1978 年期间,第二产业的增长高于第一、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工业的增长是高于建筑业,而工业中重工业的增长明显高于轻工业,黑龙江省重工业的增长主要是以非人力资源要素的大量投入为支撑。致使第二产业比重由 1960年的 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 产业结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