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录摘要1一、 绪论1(一)选题背景和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动态2二、 相关概念界定4(一)农村剩余劳动力4(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4三、 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一) 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4(二)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6四、 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存在的问题7(一) 农民整体素质状况与现实的需求差距较大7(二) 政策不配套7(三)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7五、 优化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的策略8(一)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培训教育经费投入8 (二)加大政府投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拓展农业就业空间8(三) 建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9(四)全面取消户籍制度,改变
2、农民身份9结束语10参考文献10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摘要:目前,我国农村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向城镇流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农业的大面积推广,今后贵州必然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将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对于促进贵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由于各种原因,贵州农业剩余劳动力外流道路并不十分顺畅。本文重点分析了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当前贵州
3、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一、 绪论(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向城镇流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流动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无一不是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整体推进,最终走向现代化。在此过程中,改造传统农业和落后农村,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
4、由农业部门流入非农业部门成为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著名经济学家蔡防认为,今后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引擎必然是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而这台引擎的强大动力来源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因此,加快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促进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流动到高生产率部门.从农村流入到城市,显得尤为迫切。 在贵州经济建设过程中,贵州农村经济发展也必然要经历产业化、城镇化的过程。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农业的大面积推广,今后贵州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仅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低效率,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农民收入难以实现快速增长,而且会导致对资源的过度需求,削弱贵州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大量农村
5、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业的同时,大批的外地劳动力也流向贵州,也给贵州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正面及负面的影响。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贵州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应首要关注的问题。我们只有通过对贵州剩余农业劳动力外流状况进行全面深入考察、分析,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才能探索出适合贵州实际需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式,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1.国外研究动态 在理论发展过程中一个重大的转折是1954年新古典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 A. Lewis)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二元结构模型”的建立。在此模型中,劳动力决定从农村流向城市的惟一理由是
6、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只要城市工业部门的一般工资水平高于农村农业部门的一般工资水平且达到一定比例,农民就愿意离开土地,从而实现劳动力在产业与区域间的流动。刘易斯模型出来后即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沿着刘易斯的思路产生了很多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如美国的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G. . Rains)与费景汉(J. Fei)对Lewis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不足进行了修正和扩展,更详细地叙述了在经济结构转换中就业结构转换的条件和阶段。他们重视人口增长因素,提出了部门间平衡发展的思想,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理论提供了新的、更复杂的内容。唐纳德博格(D. J. Bogue)的人口迁移“推一拉”理论则认为,农村种种消极因
7、素形成“推力”(如低收入),城市种种积极因素形成“拉力”(如较好的生活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是在“推力”和“拉力”的比较中和流动后的正负效益权衡中,做出是否流动的决定。这一理论实际上是从一般意义上对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经济及制度因素作了综合。“新劳动力流动经济学”(Newconomics of Migration)(以 Stark等人为代表)与托达罗模型的理论一脉相承,只是将分析的基本单位或出发点由流动者个人改为家庭,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行为并非完全是为了获得城市中的更高的收入,也是出于回避农业生产风险的考虑,以求得更加稳定的家庭长期收入。 国外理论多方面多角度地论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
8、动的原因、动力、途径及最终结果,可为我国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然而,有些理论也有其缺陷性和先天不足,如刘易斯假定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城市不存在失业,拉尼斯一费景汉假定农业劳动者的工资不会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托达罗假定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力等都与事实不符。2.国内研究动态郭江平(2013)指出其有利于农村耕地的规模化经营,从而推出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官永彬(2016)指出,农户外出务工是为了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规避家庭风险而做出的理性选择,他们外出的收入将有利于改善家庭的福利和消费甚至投资状况;盛来运(2014)指出其推动了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农村的人力资本等,在许多
9、方面都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贾伟(2014)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非农产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附加值向两个相反的方面发生变化。齐明珠(2014)通过量化研究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对剩余劳动时间的利用,提升了其利用效率,还通过提升其从事的产业结构,提升了总体劳动生产率水平,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要素。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其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关学者及其主要观点如下:张思军、吴仁明(2012)指出其会导致农业现代化人才的缺失和流失,降低了再生劳动力的质量,致使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大大下降;孙自铎(2014)做了一个关于跨省劳动力转移对输入地和输出地产生的影响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10、,虽然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对提高农户的家庭收入有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没有户口迁移的转移,不仅加大了矛盾,还不利于经济发展。还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刘黎明(2012)用博弈论的方法论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均有较大的影响。其中,人口的适量流动,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一旦形成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会降低输入地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同时还会造成输出地形成“资源外溢”效应,他是较早提出人口迁移必须适量这一理念的。李靖、徐雪高等(2014)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但会给部分农产品的供给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农民工回流将给农村经济带来
11、新的活力。上述研究多集中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方面,更多的是侧重于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关于一个省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研究比较少。二、 相关概念界定(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农业过去长期处于狭义的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表现在种植业上的剩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由种植业向其他产业的转移。本文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研究贵州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为了防止概念混淆,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界定为在种植业中容纳不了的多余劳动力,即其边际收益为零值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由从事种植业转入其他产业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
12、一种必然现象,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实质是经济要素在空间上重新配置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涵包括:第一层次是职业的转变,即由从事农业为主转向以从事非农产业为主;第二层次是居住环境的转变,由农村迁入城镇居住,享受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第三层次是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转变,形成更加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三个层次的内涵是逐层递进关系,职业的转变是转移的初始形态和主要标志。本文研究中所谈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是指第一层次的转移,即其所从事的主要职业的转变为标志,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和方式的转变是转移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结果。(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重新再利
13、用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流动,即由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动;另一类是地域流动,包括某一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另一地区流动。本文研究的是第二类,劳动力外流现象。三、 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 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贵州省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取得良好的成绩。截止到2015年底,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2814万人,城镇化率为百分之四十六点八五,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每年的增加量逐年减少的特征。随着贵州省经济的增长,其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表2-1我们可以看出,每年的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都在增加,但是从2013年开始,每年的增加量都会降低8万
14、人左右,从2012年新增105万人降为2015年的74万人。表1贵州省历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 单位:万人资料来源:贵州统计公报2016整理得到图1:贵州省历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增长率从2013年开始下降,这与贵州省经济增长率存在下行压力有关。在改造传统产业,打造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部分农民工失业。贵州经济增长速度在2012年就己经开始放缓,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所以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都会受到影响。而农村转移劳动力由于自身竞争能力不如城市居民,故其受到经济的影响更为明显。要想改变这种下行趋势,贵州必须阻止其经济持续下行的走势,保持经济中高
15、速增长稳步前进。同时,全国开始调整经济结构,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的企业开始减少,而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主要是从事这些体力工作,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也导致近几年来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增长缓慢。(二)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流是农村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大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使农民的比较利益大幅度提高,从长远来看,它通过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同时,劳动力的转移又为农村的经济增长提供了资金、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理念,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从根本上说没有脱离农村,他们打工经
16、商所得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投资本地区的农业和非农业,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为贵州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了直接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打工返乡农民带回来的先进管理思想、社会生活方式、人际关系、行为方式以及销售网络,使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转变,有利于农村经济增长。2. 农村劳动力的外流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素质成为劳动者竞争的核心。在农村劳动力的外流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就业竞争的加剧和城市劳动力需求条件的提高,迫使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提高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常年在外打工或经商的劳动者,在城市或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打工的农民在打工过程中,掌握到各
17、种知识和技能,其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和行为意识等都发生一定的转变,对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农村企业家阶层的成长,实现城市现代文明向广大农村产生辐射和示范效应具有长期的积极效应。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流,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城市化是一国或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人口、产业不断从农村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因此,城市化水平和劳动力的转移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为农村的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相反,劳动力的转移改变了城市就业结构,加快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看,也能发现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各地各类专业及综
18、合市场成功发育,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聚集,使中国城镇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贵州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关键还是农民小康的问题。只有让亿的农民进入到小康社会,才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样,贵州的小康问题也在于农村。贵州地处山区,农业人口众多,要实现农村的小康,关键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农民非农收入尤其是打工收入增长很快。据统计,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为7000元
19、,比年增长了12%。显然,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 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存在的问题(一) 农民整体素质状况与现实的需求差距较大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劳务输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在对部分农村民工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大专以上文化的占0.6%,中专文化的占2.1,高中文化的占11.9%,初中文化的占50%,小学文化的占32%,文盲和半文盲的占3.2%。贫困地区的农民文化素质相对更低。低水平的文化素质,使得农民工进城后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度较高的的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由于文化水平过低,还会加
20、大外出务工的难度。(二) 政策不配套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使进城务工的农村牧区劳动力处于不利的境地,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和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长期的城乡分割社会管理体制使得农村劳动力远离城市,尽管目前户籍管理体制有所松动,但是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始终未能被城市真正接纳,而是在这一过程中演变成为一个特殊的城市“边缘人”群体,与城市居民在身份、就业、补贴,劳保、福利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平等,其子女“入托难”、“入学难”、“高收费”问题普遍存在,劳动收入不能按期获得,社会保障无法正常享受。(三)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用工单位必须在用工前与务工者签订用工合同。而在对部
21、分农村务工人员进行调查,七成以上外出劳动力所在打工单位没有给农民工办理劳动保险。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供过于求,用工单位选择余地大,打工者工作难找。有的用工合同条款对厂方有利,如果打工者提出异议,将失去工作。所以导致大部分务工者在权益受到伤害时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障。由于打官司既费时又劳神,农民工不得不忍气吞声。被调查的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天数为6.87天,65. 3%的农民每周工作时间7天,32%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6天。每天工作时间平均10小时,最长的一泛工作18个小时。另外农民进城务工工资被拖欠的事时有发生。据对外出打工农民外出情况调查,三分之一上的外出务工者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兑现,
22、工资被拖欠7个月以上的人占12. 5%,最长的达5年之久。目前全国各地对劳务市场的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务工人员的利益在受到业主侵害时,往往很难找到相关部门帮助调解和处理,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风险。五、 优化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的策略(一)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培训教育经费投入 我国农村要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扫盲教育的经费投入”。按照国务院“为农民工提供的劳动技能性培训服务,应坚持自愿的原则,由农民工自行选择并承担费用,政府可给予适当补贴”的要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由政府和学员个人共同负担。市、区(县)两级配套资金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补贴教
23、师、教材、实践操作训练等方面开支。参照北京市失业人员再就业免费职业培训补贴的有关政策,政府补贴给农民学员一定的费用。各区县要积极探索政府补贴的有效模式,可以通过定额方式补贴到培训单位,也可以教育券方式发给农民,由农民充当培训费用交到培训单位,再由培训单位到政府部门申请领取培训补贴资金。(二)加大政府投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拓展农业就业空间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可能一蹦而就,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只能在农业上就业。要使得这部分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就必须把优化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作为战略性调整重点。同时,注重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它不仅延长了企
24、业链接,增加了附加值,而且加深了农业与相关产业的相互融合,连接了城乡经济,缩小了城乡差距。具体政府可通过以下途径:第一,政府可通过贴息的方式来支持银行的农业贷款,扩大银行贷款流向农牧业部门的比例,政府可通过指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引导工商业资本流入农业生产部门,建立农业投资中介机构,为工商业的农业投资提供信息和参考。第二,政府调节支出结构,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健全财政支农体系,将对中间环节的支持转向直接生产者,增加对农民的个人投入。第三,加大对农牧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要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必须推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当然,这一进程也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
25、三) 建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加大普及农民工工伤保险。农民工主要聚集在建筑施工等高风险行业,这些行业危险事故时有发生,一旦发生事故,无论对他们的身心还是对他们的家庭还是社会来说都是重大的损失,因此,工伤保险对于农民工来说是尤其重要的,要做到全面普及。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就漳州而言,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采用的是社会统筹的方式,在全市建立工伤保险基金,以企业为单位进行参保,企业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行业的风险性,采取浮动费率原则缴纳一定比例的工伤保险费,农民工个人无需缴费的式。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农民工没有任何的经济负担,由于个人帐户中没有资金,也就不存在保费的转移,实际操作简单。缺点在于因为帐
26、户中没有资金,用人单位为规避责任,减少保费,或是中途中断保费,农民工无从得知,此时的社保部门监管手段非常有限,一旦风险来临,农民工自能任由自身的权益受到伤害,而无可奈何。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政府尽快出台相应的专项法律法规,有法律来约束企业,提高企业参保率,做到有法可依,对于不予参保的企业发现一起严惩一起,彻底消除企业逃保现象。社保部门还可以和地税等政府行政机关相互配合,加大对企业和用工单位的社会保险费审计力度,进一步督促企业为农民工办理保险。与此同时,社保部门还应当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要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减轻农民工的各种负担。第二,要鼓励农民工参加生育保险。当前农民工参加生育保险的人很
27、少,这主要是认识上的误区,很多农民工认为没有必要交那么多的钱去办理,认为付出与回报相差太大,因此,相关部门在这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告诉农民工参加生育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是有利,是我们的责任,尤其是要督促企业和用人单位为农民工购买。(四)全面取消户籍制度,改变农民身份户籍开放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都有重大意义。如果说户籍开放确实对既有的城市格局造成某种冲击,那么这种冲击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是一种倒退。目前,应当尽快放松原有的户籍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等户口性质,统称居民户口,取消城镇人口指控指标,废止非农业人口迁入许可证,实
28、行有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的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变农民为市民。结束语 目前,贵州省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和政府“十三五”规划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加快三大国家战略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贵州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减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增加农民收入,保证贵州经济中高速发展。进而,加快贵州农村劳动力外流的进程。所以,此时研究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对经济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参考文献:1 郭江平.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2官永彬.我国城乡就业一体化的路径转换及其优化方向J.当代经济研究,2016(12)33-38.3盛来运.中
29、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学术论坛,2014(1):181-183.4贾伟.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J.经济研究,2014(1):23-30.5齐明珠.西北地区农民外出务工对流出地家庭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6张思军、吴仁明.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2(3):75-84.7孙自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完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8刘黎明.农户农业技术信息的获取渠道与需求状况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78-83.9李靖,徐雪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十二五”时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45):2-13. 10Lewis,W Arthur. A model of dualistic economic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4.11 MP Todaro.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 r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