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点的探索.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点的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点的探索.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点的探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点的探索初中数学教学中疑难问题很多,其中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与提出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永恒的疑难问题。知识是学生通过听、读、应用、思考、理解、实验、练习、复习等手段与方式获得的,而师生之间的对话则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种方式,师生对话最为重要的就是问题串,由此看来,问题是我们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不分。同时,初中数学课堂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中心。在数学教学问题设计中,教师通过问题组织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以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系统性、有效性和持久
2、性。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思维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思想方法的运用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作为我们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该如何设计,且设计的更有效呢?下面是我对这一疑难问题的一点个人想法,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点的把握,从课堂教学片段的角度说明一些问题,希望能与各位专家与同行共同探讨,不妥之处希望批评与指正。一、在数学教学本质点上提出问题一、在数学教学本质点上提出问题八上 7.3 一次函数(1)在教学了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后有一个例 2 的实际应用题,课本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例题的探究,学会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建立一次函数的模型,但如果不能抓
3、住函数教学的本质,而采用课本的例题进行直接的呈现,那就忽略了这个例题的主要作用了。课本中的例题例 2 按国家 2008 年 3 月 1 日 起实施的有关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 500 元的税率为 5%,超过 500 元至 2000 元部分的税率为 10%(1)设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为x元,且 500 x 2000,应纳个人所得税为y元,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小明妈妈的工资为每月 3400 元,小聪妈妈的工资为每月 4000 元,问她俩每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应纳税所得额是指月工资(薪金)中,扣除国家免税部分 2000 元后的剩余部分。小贝妈妈单位说她的
4、工资为每月 2800 元,但实际拿到的却不到 2800 元,这是为什么呢?按国家 2008 年 3 月 1 日起 实施的有关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 500 元的税率为 5%,超过 500 元至 2000 元部分的税率为 10%改为如下的题目进行呈现T:请同学们计算小贝妈妈 应 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段计算,学生通过计算,得到结果。(问题一)T:你觉得一个单位的会计是怎么计算每一个员工的所得税的么?S:按照上述方法逐个计算T:如果单位员工有 1000 人呢,也是每一个都进行分别计算么?(问题二)T:有没有简便的方法么?整个教室没有一点声音(追问一)T:所得税与什
5、么有关呢?S:应纳税所得额有关(追问二)T:有什么关系么S:这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不一样,计算的方法也不一样T:那么我们规定应纳税所得额大于 500 小于等于 2000S:能计算了,可以设应纳税所得额为x,个人所得税为y元,可以建立x,y之间的关系(问题三)T:这是什么关系呢?S:函数关系T:很好出示题目的第三部分:设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为x元,且 500 x 2000,应纳个人所得税为y元,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纳个人所得税y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为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y=0.1x-25请你利用函数关系再计算小贝妈妈的每月个人所得税,(2)小聪妈妈的月工资为每月 4000 元,
6、问她俩每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课本例题是直接设两个变量,我觉得对于实际问题,学生最难的是怎么知道它是一个函数,所以我对课本例题进行改变,通过帮忙的形式,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入思考的境界,并且知道实际生活中隐含了数学问题,通过对特例的研究与计算,让学生了解分段计算的方法。为了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提出一个单位的会计是怎样计算的呢?让学生寻找对不同工资计算的简便方法,通过对应纳个人所得税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两个量之间的分析,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两个变量,这一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今后学习函数的重点,是学习函数的本质,建立函数模型,让学生体会函数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可以通过对实
7、际问题中量的关系抽象出来,给学生一种学习函数的方法,函数就是一种规律,解析式也可以看作一个公式,利用函数的解析式可以快速的计算每一个人每月个人所得税的金额,让学生体会函数的实用性。二、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设问二、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设问八年级 7.2 认识函数(2)这一节教学的难点是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需要正确理解问题,并化归为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活动一:动动手,动动脑80cm 长的红丝线能否围一个等腰三角形?教师出示两根 80cm 长的红丝线让四位学生上来进行实际的操作,出现多种形状不同的等腰三角形。T:有哪些量是变化的呢?S1:腰 T2:底边 T3:底角 T4:顶角 T5:面积T:有哪些量是不变
8、的呢?S:周长T:那么在周长不边的情况下如何表示腰与底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呢?S1:函数解析式T: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么?S2:列表法、图象法投影出示例 1 等腰三角形 ABC 的周长为 80,底边 BC 长为 y,腰 AB 长为 x,求:(1)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学生尝试做题S1:y=80-2xS2:x=(80-y)/2T:题目是 y 关于 x,其中关于相当于等于,所以应该写成 y=80-2xT:把你的学号作为三角形的腰长,请计算相应的底边 y 值学生快速的计算教师在黑板上列出相关的值:x=0(教师的学号为 0)y=80 x=10 y=60 x=20 y=40 x=30 y=20 x=4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数学 课堂教学 设计 问题 探索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