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7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鲁教版必修1.doc
《高中语文7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鲁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7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鲁教版必修1.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7 烛之武退秦师【设计说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主要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
2、主义精神。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是关键所在。本着这个原则,教案着重从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出发,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欣赏文章对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悟体会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3、导语古人曾说,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人能退百万雄师?而且是仅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即劝退敌人的百万之师?历史上真有这样的人物?那就让我们走进今天要学习的文本烛之武退秦师,去了解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看看我们能从他哪里学到些什么?二、知识链接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
4、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三、背景简介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5、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四 通读文章,整
6、体感知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认真读,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读。那么,如何才能读好文言文呢?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2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投影显示:生字:函(hn) 氾(fn) 佚(y) 缒(zhu) 阙(ju) 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ng)(人名逢孙)通假字: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秦伯说(“说”同“悦”)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3学生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
7、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4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 五、理清层次,疏通文意第一段:秦、晋围郑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第二段:临危受命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
8、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第三段: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9、”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
10、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第四段:迫晋退兵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六、教师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
11、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结合板书,尝试背诵)郑 危在旦夕 秦晋围郑 烛之武 临危受命(义勇)夜缒而出 智说秦君 秦军乃还郑 转危为安 晋亦去 第二课时一、落实字词,检查背诵1鄙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2许准许。 (同现代汉语)答应,听从。(例:“许之。”、“许君焦、暇”)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表处所 (例:陶
12、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3阙qu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qu城楼qu皇宫,引申为朝廷qu通“缺”ju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4微细小,轻微 (同现义)衰败 国势衰微。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5敝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谦词 敝人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二、虚词1以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焉用亡
13、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三、词类活用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
14、“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四、通假字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共其乏困 (共,通“供”)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秦伯说 (说,通“悦”)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五、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六、文言句式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15、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二、总结人物,见仁见智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第一个人物郑伯。1让学生读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 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武退秦师 教案 鲁教版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