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3册古诗词赏析.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初三语文--3册古诗词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3册古诗词赏析.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25初三语文 1-3 册古诗词赏析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一、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2、颔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更好?“风正一帆悬”能否改为“风正数帆悬”?为什么?答:“阔”字更好,它给人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响亮。(或“失”更好。它生动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不能改,诗人意在以
2、“一帆悬”之小景衬“两岸阔”之大景,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3、颈联历来为人们所欣赏,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答:A“生”“入”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富有生机。B 反映了时序的交替,蕴涵自然理趣。C“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4、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答:最后两句,诗人由归雁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二、赤壁 杜牧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诗中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火烧赤壁)周郎指(吴军大都督周瑜),二乔
3、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大乔小乔)。2、本诗构思别出心裁,请结合诗句内容作具体分析。答:A、此诗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巧妙自然。B、3、4 句,诗人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角度新颖,思路奇特。三、水调歌头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描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所展现的意境
4、。答:趁着酒兴,在清朗的月光下翩然起舞,影随人形,飘逸动人,这情景哪里像在人间,简直就是仙境。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欲”表现了对天宫的向往,“恐”表现了对人间温暖的留恋,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词人,使他处在矛盾之中。3、哪句最能表现词人乐观通达的性格?为什么?答: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词人本幻想超脱尘世,既无法实现,便转而喜爱人间生活;B 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词人认识到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从而跳出与兄弟的离别之痛,坦然处之。C 或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于是心中不再有恨,积极乐观的情怀给人以美好的境界。4、古诗中写月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两句。答:唐 张九龄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2/25唐 王维 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 白居易 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宋 辛弃疾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四、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民俗,流露出热爱
6、农村生活的情感。2、首联哪个词最能表达农家款客的盛情?“莫笑”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答:“足”字最能表达农家款客的盛情;“莫笑”写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3颔联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答:此联既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迷人景象,写景中又寓含哲理,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4、尾联写出了诗人游山西村后怎样的心理感受?答: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如果今后有时间乘月色出游,我会随时拄着手杖来敲你们的门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五、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
7、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的主旨。答:早春比暮春风光更好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答: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3、写景须抓住事物的特征,诗中 1、2 句写出了早春怎样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作者所写的早春之景。答:写出了春雨细腻滋润、春草若有若无的特点。帝都长安的大街,浸在濛濛的细雨中,雨丝是那样轻细,那样柔和,那样滋润,好像酥油一般。在细雨的滋养下,那草色,远远望去,碧色朦胧,极清极新极淡,而待你走近了,反而觉得失却了那绿色,但见细嫩纤小的草芽刚刚钻出土面4、第 3、4 句中“最”“绝胜”
8、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对早春特别喜爱的感情,也隐含着激励人们珍惜早春美好时光的意思。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这首诗以(送别)为主旨,以(咏雪)贯穿全篇,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惜别)之情。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写雪的千古名句,试简析其艺
9、术特色。答:诗人将北国冬天的雪花比作南方春天的梨花,新颖传神,使严寒之中透露出盎然春意,颇具浪漫色彩。3、分析“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蕴涵的感情及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答:此句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无边的沙漠,暗淡的阴云,严寒的天气,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哀愁。在结构上由上文的写景过渡到下文的送别。3/254、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所展现的情景,揣摩诗人的心情。答:友人的身影渐去渐远,终于消失在茫茫雪山中,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诗人的悠悠情思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惜别之情极为动人。一个“空”字尤为突出地写出了友人离去后内心的惆
10、怅和失落。七、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诗中描写的沧海景色有什么特点?通过写景表现诗人怎样的心态?答:诗人眼中的沧海波澜壮阔、生机勃勃,映衬出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向上的心态。2、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表现的意境。答:这四句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使我们从中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杨花落尽
11、子规啼”为全诗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气氛?答:“杨花”飘飞给人以漂泊之感,“子规”悲啼使人顿生离别之恨,通过特定的景物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愁苦、凄凉的气氛。2、人们对这首诗后两句尤为赞赏,请你说说其妙处。答: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答: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九、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12、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1、根据 912 句,借助想象,描绘丁壮们刈麦的情景。答:骄阳似火,烤得地面滚烫滚烫,人们双脚忍着地面热气的薰蒸,脊背几乎被炎热的阳光烧焦了,但男人们似乎不知道天气炎热,即使精疲力竭,也要趁着夏日天长,抢收麦子。2、诗中说“力尽不知热”,农民们真的不知热吗?为什么?答:不是,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苦再累也只能忍着。身体与心理的极度矛盾充分表现了农民生活的痛苦。3、贫妇人和农民贫穷的原因是什么?答:租税剥削太重。4、结尾几句,诗人将自己的生活与农民对比,流露出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流露出同情
13、之情,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辛弃疾4/2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用自己的话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壮观场面。答:将军和战士们骑着的卢那样的骏马,呼啸着冲向敌阵,战士们万箭齐发,弓弦的响声如雷鸣般使敌人胆战心惊。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了收复失地的雄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十一、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
14、更短,浑欲不胜簪。1、“破”“深”写出了怎样凄惨的景象?答: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冷寂荒芜的景象。2、杜甫诗有诗史之称,本诗折射出怎样的历史事件?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安史之乱,表现了忧国思家、感时伤坏之情。3、情景交融在颔联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试加以赏析。答:花鸟本是怡人之景,而诗人见之而泣,闻之愈悲,可见时局的不幸,这里诗人将悲情融于乐景,更加重了悲的抒情色彩。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知道为什么吗?答:这两句真切地表现了战乱中人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消息的心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5、末句“不胜簪”这一细节有怎样的作用?答
15、: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亲之情十二、泊 秦 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答:两个“笼”,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2 本诗最后两句用的是曲笔,怎么理解?答:这两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实际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3 诗的末句写后庭花,这在艺术手法上叫什么啊?答: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十三、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6、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对抗元事业失败的慨叹和宁死不屈的决心。2、“风飘絮”“雨打萍”是两个绝好的比喻,试作简要分析。答:“风飘絮”比喻国家的命运,败局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个人的命运,是诗人漂泊沉浮的政治生涯的写照。这两个比喻形象贴切,给人以悲怆辛酸之感。3、分析颈联的艺术特色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答:这两句用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天然巧合加上诗人杰出的艺术构思,创造出这样神奇的绝对。4、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死观?答: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十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 勃5/2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17、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说说第二句中“望”的表达作用。答: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望中含情,表达了对友人沿途劳顿的担忧之情。2、简要分析颈联的内涵。答:这两句以理性的议论展现了友情和别情的新意境:真正的友谊不受时空的阻隔。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趣和阔大的胸怀。十五、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何内在联系?答:第一句叙事,两个“期”字,一问一答,夫妻间的关怀、惦念,宦游人的乡愁、歉意尽含其中。第二句写景,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愁旅况。这两句看似无联系,实则语意相通,正因为归期难料,所以夜听秋雨,倍
18、感孤寂凄凉。2、有人说次句中”涨”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儿?答:这个“涨”字,既表现凄凉萧瑟的景象,也写出了诗人羁旅之愁、思归之苦的深重。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想象他日与妻子欢聚、共剪烛于西窗之下、述说思念之情的情景。感情是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4、“巴山夜雨”在二、四句中重复出现这在诗歌中很少见,你是如何理解这一重复的?答:“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使诗境于循环映照中更增深永情韵,融凄清与温煦、黯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十六、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诗人如何写出辞
19、官离京时的愁绪的?答:下笔一个“浩荡”,生动形象,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心中的愁绪翻滚而来,又以“夕阳西斜”为背景,更渲染出一种日暮途穷的伤感。2、为什么说“吟鞭东指”“即天涯”?答:因为在诗人看来,这次离京,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出了城门,就如同人在天涯一般。3、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三四两句运用比喻,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甘愿为后人贡献余力的愿望。“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十七、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全诗紧紧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依次写了(远望、近
20、望、凝望、展望)的情景,答: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了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2、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答:一个“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字则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致。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诗人不怕艰险、勇攀高峰、俯视万物的精神和气概,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读来催人向上,教人发奋。6/25十八、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21、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色?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答: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2、颔联中“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答:不能,因是初春,乍暖还寒,飞鸟不多,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3、颔联中用“争”和“啄”字美在哪里?答: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22、,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4、本诗描绘的西湖早春景色生机盎然。你认为哪一联最能体现这个特点?为什么?答:颔联,颔联以莺燕做春天的代表,以几只莺抢占向阳的暖树一试歌喉和数只燕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为典型形象,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的图景。(或:颈联,颈联以绚丽的花蓬勃的草为代表,描绘出杂花满眼嫩草铺地的春色。)5、举例说明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什么?答:“几处早莺争暖树”与“谁家新燕啄新泥”这两句对近景及高处的莺燕的动态描写,突出了早春特有景象,修辞上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是写近景,是写低处的花草,也运用
23、了对偶的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6、诗人把游春人的活动和春景结合起来描写,做到情景交融的两句诗是: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7、你还能背出一首写早春景象的唐诗吗?你还积累了哪些写西湖胜景的名句?请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答: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十九、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1
24、、这首诗中,“鸡鸣日升”、“浮云”寓意各是什么?答:“鸡鸣日升”的灿烂图景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2、三四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答: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三四句的意象,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它蕴涵的哲理。答:脚下云雾缭绕、浮云翻滚,但我再也不用担心它们遮住我极目远眺的视线了,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视野开阔,远近景物一览无余。这句话在诗人,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25、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使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二十、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7/251、概括这首诗的主旨。答: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2、颔联写得“有声有色”,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答: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3、颈联中诗人为什么将地点设置在“易水”边?“霜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三 语文 古诗词 赏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