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2015高中语文 2.5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
《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2015高中语文 2.5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2015高中语文 2.5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2015高中语文 2.5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文学常识2、把握故事情节3、掌握重要实词二、学习重难点:掌握重要实词的用法三、课时数:三课时一、预习案1、走近作者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代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
2、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用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2、了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
3、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3、关于荆轲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庆卿,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又叫荆卿。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请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4、整体感知A、加强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B、疏通文意。要求翻译全文,字字落实。二、预习检测1、给括号前面的字
4、注音。长侍( )足下 樊於( )期 骨髓( ) 燕( )国切齿拊( )心 匕( )首 忤( )视 厚遗( )蒙嘉鄙( )人 夏无且( )以药囊提( )轲 被八创( )倚( )柱 箕( )踞以骂 目眩( )3、一词多义解A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围B庖丁为文惠君解牛C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D后经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E悉埋于地,解其综缚解A解除 B解剖 C分开 D解释 E解开还A秦王还柱而走B壮士一去兮不复还C予羁縻不得还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E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还A环绕 B回来 C回 D旋转 E归还振A振长策而御宇内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C大命将泛,莫之振救D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E且迁我如振
5、落叶耳振A举起 B震慑 C救 D震慑 E摇动被A秦王复击轲,被八创B同舍生皆被绮绣C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D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E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A遭受 B穿着 C遭受 D表被动 E披散着4、找出文中活用的词、特殊句式,各不少于三个。略二、探究案探究点一:文本解读1、复述故事,梳理情节。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
6、,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3、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翻译第一部分,要求字、词、句落实。(2)思考问题第一自然段的动词有何作用?提示: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同时还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定下悲剧基调。第二段的对话体现了荆轲什么性格特点?提示:勇而有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7、。4、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翻译本部分,要求字、词、句落实。(2)思考问题这一部分写了哪几个场面?提示:这一部分包括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其他三个情节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荆轲是怎样激樊於期献头的?提示: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
8、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如何看待荆轲“怒斥太子”?提示:“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舞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赏析并背诵“易水诀别”一节。 提示:“易水送
9、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
10、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6、研读课文第三部分:(1)翻译本部分,要求字、词、句落实。(2)思考问题概括本部分情节。提示:这一部分的情节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写秦武阳的表现有什么作用?提示: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而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对照,孰勇孰怯,判然分明,与上文太子丹的疑荆轲信武
11、阳的情节相照应。文章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的? 提示:“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2015高中语文 2.5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重庆市 江津 第五 中学 2015 高中语文 2.5 荆轲刺 秦王 导学案 答案 新人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