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麻栗坡民族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云南省麻栗坡民族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麻栗坡民族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麻栗坡民族中学2013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3、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
2、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
3、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
4、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
5、,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
6、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7、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树木) C、七十者衣帛食肉(衣:y,穿) 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猪) 5、下列各组中最能反映孟子“王道”之成观点的事是(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
8、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提出的措施,比上一段提出的措施更前进了一步。 B、 最后一段孟子批评了统治者的暴政,摆出事实,揭穿谎言,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了比喻进行驳斥。 C、由“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一句可知当时年成确实不好,到了饿死人的地步。 D、结尾一句与开篇的“民不加多”照应,而且回应了梁惠王的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麻栗坡 民族 中学 2012 2013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 答案 新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