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十).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十).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宁波市李惠利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也就是科技教育的竞争。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为了迎接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加强和改进我国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应该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根据美国测试中心组织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显示:我国13岁中学生的科学测试成绩偏低,正确率为67,在19个被测国家中列第15位,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我国学生出错率高。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偏低,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主要的原因有: 一是许多人对
2、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认识上有误区。有人认为科技教育就是培养科学家的教育,中小学科技教育就是有志于从事科技工作的同学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进行教育。事实上,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仅靠个别“精英”分子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较早地提出了科技教育,并在学校中采取了种种强制措施。而在我国,科技教育有没有落实到课程改革中去,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有没有深入到每位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有没有内化为他们切实的行动。 三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不全面。“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使许多中小学片面地认为,科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
3、识,因而不注重科学方法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不注意引导学生去关心重大社会环境问题、生产技术问题等,更谈不上参与决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是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不适应现代科技教育的需要。现代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材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让学生读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用科学。 五是中小学教师素质跟不上。广义上讲,每位教师都应是科学的倡导者、播种者,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科技知识基础、科学技能、组织能力、创新 1意识等是决定科技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而现阶段教师的科技教育素质不容乐观。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浪潮应
4、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积极转轨过程中,加强科技教育,从小让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研究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科技教育也应当和语、数、英等学科一样,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 我校是一所有着十多年科技教育经验的城区学校,十多年来,我校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形成了科技教育为龙头的办学特色。当前,我校正面临着如何保持并提高科技教育的质量;如何扩大科技教育的面;如何开展以科技活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如何依托科技教育,促进学生多方面科技素养的提高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发掘我校的科技教育资源,为此,我校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5、纲要(试行)为指导,以新的科技教育、课程理念作支撑,开发和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 本研究是针对当前小学科技教育中面临的部分问题,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和突破口,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探索小学科技教育的新路。 (一)理论依据 1、“整合教学与课程”的观念。 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与核心任务对教学观念提出的要求之一。其基本含义是课程与教学不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而应当是课程的开发过程。教学,要将“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转化为“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
6、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 2、“自主建构”理论。 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自主建构”理论对于本课题的意义在于指导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2习中,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意知识与技能,不同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时,使科技教学、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科技知识与技能的自主建构的规律。 3、素质教育关于实践的观点。 该观念的基本含义是:
7、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由于自身具有的实践性、操作性、开放性等独特性,因此科技教育更应强调学生的实践。 4、“校本课程”理论。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
8、的一部分。校本课程的含义有三层:一是就课程的开发者而言,应该包括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全体教师、部分学生,或者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二是就涉及的课程范围而言,校本课程既可涉及部分课程,也可涉及学校的全部课程;三是从开发的程度而言,除了全新开发(新编、新创立)的课程,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也属校本课程之列。综合来说,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二)课题假设 如果通过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实施符合实际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育,则能够探索实施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
9、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形成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育模式,并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三)课题内涵界定 科技教育。科技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理论为依据的,包括科学教育、社会教育、技术教育、人文教育和青少年科技活动五个因素的面向全体3学生提高其科技素质的教育活动。本研究的“科技教育”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教学设施及传播媒介,通过一系列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在学生了解和学习科技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上,有机结合人文素质教育,训练和培养青少年科技意识、科学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开发。本研究中的课程开发是指根据我校实际而进行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课
10、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是完全出于学校内部需要(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的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现代课程论研究的主题之一。课程实施是将课程变革的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是课程开发的一个环节,是推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行动的过程,是通过这个过程将观念形态的课程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内在的教育意义。本研究中的校本课程实施是指学校把依据本校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思想开发的“科技教育”课程内化为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二、课题研究预期目标与内容 (一)、预期目标。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校本 课程 开发 实施 研究 课题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